中国:盛世危言(1)


刘迪按:中国现在正处于历史最繁盛的时代,但是,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繁荣都不会永远。我们能做到的,是怎样尽量推延危机。对中国今天来说,尽量学习中外历史,尽量学习当代世界各国智慧,这就是保障这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有效方法。

      最近国内拍摄一部《唐山大地震》,触动许多惨烈记忆,更引起很多思考。那场悲剧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假如中国大城市再次发生地震,我们是否能够从那场浩劫的教训中获得某些启示,从而减轻或者避免那种惨祸?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从分散到集聚,再到更大集聚的历史。今天,发达大国,均拥有高度产业、人口集聚的特大城市。这些日益庞大的城市,不断对人口集聚的界限提出挑战。据报道,北京现在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而且今后仍将以每年四、五十万的速度增加,上海常住人口也已接近2000万,此外,中国沿海各地未来十至二十年间,将出现数十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我们再看日本,尽管现在日本总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但唯独特大城市东京人口却日益增加,目前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300万。非但如此,每天早晨,还有数百万周围县市的人口涌入东京。首尔人口已超过1000万,而首都圈人口,已占全国人口半数。

    21世纪的今天,东亚国家地区的特大城市,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产业高度积聚。国家经济向若干“极”甚至“一极化”方向发展。例如中国上海的GDP已占全国10%左右,而东京则占全国GDP20%。其次,科研、技术、金融、教育等软实力中心向沿海城市倾斜。第三,产业重心日益移向海边。战后亚洲国家地区实施的出口先导型经济,导致沿海城市发展突出。

    今天,东亚经济如此繁荣,但背后却潜伏深刻的危机,这就是产业、人口、政治、教育功能如此高度集聚的今天,我们却缺乏一个完整的特大城市危机管理对策。这部《唐山大地震》,旨在警醒我们的“居安思危”。在这点上,日本的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其实,日本这个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危机意识,整个国家对于灾害几乎是天天讲、月月讲,很多提醒大众防灾意识的大众作品经久不衰,例如1964年小松左京曾经写过一部小说《物体O》,描述20世纪80年代某一天,东京消失。这个小说后来被拍成电影叫做《首都消失》。1973年小松左京撰写的小说《日本沉没》发表后,立即轰动日本列岛,一共卖掉400余万部,此外还拍成电影,总共有650万人次观看了这部电影。   

    现实中,亚洲的自然、人为城市灾害并不遥远。1923年日本的“关东大地震”,几乎毁掉东京主要建筑,夺取10多万居民的生命。此后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2008年纹川大地震文传均给当地造成毁灭性打击或重大心理冲击。

    30年前阿尔温?托夫勒写的《第三浪潮》震动全球,今天,他的很多预言都已成为现实,但是,其中他是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预言,却未能言中。他在那本书中说,信息社会中,因网络普及,人们远在千里之外,却如同近在比邻。因此,大家再也不需要住在肮脏、拥挤的大城市,而可以回归乡村。但现实却是,尽管今天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但在人与人交流中,同城相聚乃至零距离接触,却并不是网上交流就能代替。30年来,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人们非但像托夫勒预言的那样返回乡村,而是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涌入城市。

有人指出,产业积聚也可能造成规模不经济。据OECD试算,城市人口在700万前,人口越多,居民平均收入就越多,而超过700万,则出现居民平均收入下降现象。尽管理论上如此,但环顾东亚国家与地区,城市化运动非但没有结束,反而在加速,我们再看这些巨大城市,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存在填海造地部分的地基不稳、地盘下沉问题。此外很多城市海拔为零米,一旦发生海啸,整个城市存在覆灭的危险。

现实中,一个国家越发达,就越难以承受哪怕一个局部的打击。以东京为例,在东京湾地区周围,其陆地多为填海造地区域,海拔0米,地下极为松软。不论气候变暖还是地震,都可能给东京都造成毁灭性打击。此外,一旦交通系统电力切断,整个巨大城市立即就会瘫痪。例如2006年东京湾沿岸输电线被切断,首都圈大规模停电发生。整个首都功能12小时麻痹,世界各国均受不同影响。

历史上,日本曾经多次遭受地震海啸的危害,因此十分重视防灾,这个国家不但制定了防灾法,而且还制定了国民防灾日。在这个日子里,全国各地机关、学校、工厂都分别举办防灾演习。访日的中国游客可以发现,日本多数车站前多有比较宽阔的广场,其实这样做,很大目的是为危机对策。此外,城市中有不少空旷的运动场,多被城市指定为市民避难场所。

怎样预防日益增大的城市危险?笔者以为,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意识,采取行动,才能应对日益增大的城市危机。首先,我们应该立法,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对策并训练全体市民掌握自救与互救的方法,坚持持久的防灾联系、训练。第二,应该建立一个防灾研究体系,持续研究各种城市危机方案,并将其落实。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防灾产业,把防灾支出纳入生产成本,这样才能更为持久地为防灾提供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