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成为当代中国“作家中的作家”【图】


悼史铁生:他无法行走,却会飞……■ 洪烛

大洋新闻  2011-01-19  老人报  【摘自2011年01月12日  中国文联 中国艺术报】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小说。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无法行走,却会飞……就凭这一点,他足以成为当代中国“作家中的作家”,一个最另类的作家,不仅人生具有传奇性,而且作品富有超越性:超越自我,超越凡俗,才可能超越时空。当代作家中,因为身体条件而无法行走的,屈指可数——这种残酷的局限,几乎使人注定很难在任何竞争中获得成功。可史铁生却创造了奇迹,他不是文学的失败者。同样,当代作家中,真正有思想,有大思想并藉此而如庄子笔下鲲鹏展翅般飞起来的并不多,但我相信史铁生即使不是惟一的,也绝对是其中的一个。读史铁生的文章便会发现,他飞了起来,从肉体凡胎中飞了起来,从人群中飞了起来,从灾难与疾病中飞了起来,从茫无涯际的痛苦中飞了起来,就像凤凰从火中飞了起来。他以什么为翅膀呢?以轮椅为翅膀,以笔为翅膀,以思想为翅膀,以爱为翅膀。史铁生对比绝大多数作家所产生的重要意义,不在于他以轮椅为翅膀,而在于他视名利如浮云,高蹈于物质世界之上,在星空中找到精神上的家。或者说,头顶的星空确实与他胸怀中的道德律获得了一致与对应。

  史铁生不在了的时候,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还会越来越清晰。这几天,莫名其妙地,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出罗丹那尊著名的雕塑——《思想者》。我想,史铁生也算离我们最近的一位思想者吧。只是比那个手托腮帮坐在石头上的思想者要不幸的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轮椅比石头更冷,更硬,更让人刺痛吧?史铁生也注定比那为了思想而思想的思想者有更多的苦恼。他却不像思想者那么严肃、沉默。可贵的是,他还经常笑着。回想近20年几次参加青创会与作代会,遇见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没觉得他变老,因为他一直保持着那种让人看了心里一暖的笑容。那是史铁生最经典的表情。也许他最知道,温暖了别人才能让自己加倍地温暖,他是在用笑容温暖别人,也是在用笑容给自己取暧。他用笑容向别人也向自己证明:史铁生没有被打败,史铁生不会被打败,瞧,他还在笑着!

  史铁生从小就在地坛边长大。他的一生,就是从地坛到天堂。他是从地坛走向天堂的。不,飞向天堂的。这一回,他放弃了轮椅,长出了真正的翅膀。就像很多年前,他躲进地坛的僻静处,让他的母亲找了好久。这一回,他又躲起来了,他藏进了天堂。他和我们大家捉起了迷藏。我们能找到地坛,却找不到那架轮椅了。我们能找到那架轮椅,却找不到坐在轮椅上的人了。幸好,还可以读他的书。读他的书吧,在书里面肯定能找到他。 (洪 烛)

摘自2011年01月12日  【中国文联】 中国艺术报

              2011年01月12日  中国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