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之道


  每天,只要还活着,我们都会遇到问题:失业了,业绩上不去,失恋了,预算怎么做…,有些简单,有些棘手,有些是重复遇到的,有些是全新发生。问题如此之多之频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我们工作的质量和生活的快乐感就很难提升上来。所幸,我们已经发现了处理这么多问题的一些通用办法,比如:遇到一个问题,我们第一步,一定会先搞清楚发生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不好后果?第二是了解它为什么发生,是什么因素导致,然后再想想怎么改善这些因素…,这是一个标准的“what---why---how”解决问题的流程。但在这里,本人总结自己经验,提出另一种通用性的解决问题方法:在问题开始之前想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话表达有些别扭,但我确实是经常这么干的。我想表达的是:解决问题之时,你得先有个解决框架,根据直觉和一些基本事实,你会有一些假设,证实或证伪这些假设,你离解决问题的方案就会越来越近。这就像走迷宫,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对的方向在哪里,但通过知道错的方向有哪些,我们会越来越接近对的方向,换句话说,即使是走错方向,我们也是不迷茫的,因为我们大脑中终始有一个解决这类问题的路径的大画面。这里面有四个关键因素,分别是解决框架,收集事实,建立假设和试错验证,根据这四要素(步骤)反复多次最终会形成逻辑上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方法上,这是一个画出问题树、发现驱动因素、形成工作计划、找到工具并应用工具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大脑就像一个工具箱,你以前积累的(听到,看到,学到,经历过的故事案例)被你或他人抽像成一个一个解决模型(类如SWOT,SPT,GE矩阵,三层面模型或年度报告格式等),你把它们贴上标签,就成了一个一个工具被放入你的大脑里,你遇到某个具体问题时,你就会去你大脑工具箱里去寻找最接近的工具(解决模型),找出来后对“自己的目的及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层层分解,填入到事先构架好的判断框架里,结合“事实”进行排除,这样层层推进,很快这个问题树上就会出现比较明晰的解决路线。
  

  

  这就引出了二个问题:一是你的大脑里有没有派得上用场的工具或解决框架(即数量多不多和质量好不好),二是你如何很快很合适地把它们找出来使用。前者考验的是我们的大脑积累,包括自己经历总结和他人经验收集,反映在做法上要勤于总结、简化案例,把这些经过简化的解决模型储存起来(不要重新发明轮子),这就是一个一个的工具,工具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大。后者需要我们在大脑里对各类用手做过的、用眼看过的和用耳朵听过的经历与经验分好类,把它们很好地索引在大脑的工具箱内,以便后续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根据问题的关键特征在大脑时很快地建立起关联,关联越好,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这点比较难,但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世上没有聪明人与笨人,只有训练过的人和没有训练过的人。

  

  

  如果有了以上二个基础(有工具,并且会用工具),我们面对问题时的思维就会一下子开阔起来。就不难在十秒之内,说出“广州持续普降暴雨对家庭离婚率的影响”或“2012电影上映对房价的影响”这类简接性联系问题的一二三种推导答案出来,答案不一定对,但根据假定的前提(规则)和特定情况(事实)推导出可能性答案(结论)的外展式推理工具推导出来的观点,逻辑上可以说是很坚固的。这些预见性和前面所提及的四个关键因素(步骤)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今天想分享出来的问题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