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科学分析
引论:
科学需要哲学的大视角来辅助其成为整体,否则就会出现以表象来确定本质,并以局部来代替整体。就如今天产生的多维时空、宇宙大爆炸、宇宙起源、黑洞、白洞、虫洞等等带有悖论和臆测的概念和名词,并由这些名词建立了各种含糊不清的宇宙观。
哲学同样需要重视对科学内容的归纳,并以逻辑关系来演绎,否则就会落入主观、诡辩和神学的范畴。
科学和哲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是自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人类意识的极限问题。自然存在问题就是自然终极问题,无需人类用因果关系来画蛇添足。
科学分析最核心的三件事是:第一,选择容易量化的概念;第二对所有可量化的概念进行等效量化,也就是建立方程。第三,对方程的等价关系进行科学实验的证明或证伪。可以认为,科学分析做的最完善和系统化的是兼具有哲学思想的伟大物理学家牛顿。直到今天,在系统化方面仍然没有人能超越于他。今天,我们基础物理学成为系统的科学分析及基本概念仍然停留在牛顿建立的动力学体系。可以认为三百多年来基础物理学理论体系没有任何巨大的突破。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繁荣仅仅在于实用技术和相关设备扩展。而不是世界观和宇宙观的拓展。
经典科学实证与概念的等效是:空间---对应于米的一系距离列量纲化;时间对应于秒、日、月、年等等的量纲。由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又建立的运动速度量纲。由空间大小和密度建立了物质质量,并以物质的概念建立了万有引力等一系列概念。由基本量及其组合决定了量化体系的所有方程。如:由速度和质量组合建立了冲量、动量、能量;由速度和时间组合建立加速度和空间距离等等。
随着概念的诸多,量化越来越复杂。对于高速自旋粒子、宇宙天体量化的信度和效度越来越低。对速度越高的事物分析,其精度越低。最后只能改变原来的方程结构用概率和经验的量化方式来接近。从波粒二性到后来生成的概念甚至无法用来量化,如黑洞、暗能量、微波背景图等等。直到寻找时间起源、质量起源、宇宙起源,这就是科学因基础概念不符合自然才会进入死胡同的结果。因为时间、质量是人类对自然动力的量化定义,而不是存在本源。故科学理论体系对时间、质量起源的追溯势必以失败告终。重新认识和修正时间、质量的概念,理论物理科学才可以获得科学的统一。
只有用力、运动、空间这三个存在元素来确定量化体系,才会与动态的自然本源同步。而运动、力、空间的自在和共在没有寻找起源的必要,因为动力空三者的共在可以实现自在和共存的最终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