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20年,让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共识


  今年是邓小平南巡二十周年。20年前,已经退休的邓小平动身南巡,在1个多月时间里先后视察多个南中国城市,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给当时停滞不前的中国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并打破了困扰中国各阶层多年的思想束缚和认知僵局。今日之中国,在经济、市场和社会等领域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的南巡可谓奠基之作。

  20年过去,中国在各方面固然取得长足进步,更当之无愧地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但毋庸讳言,新形势也带来了新困扰:经济发展势头虽好,但市场化的方向、国企和民企的地位问题,以及“更多市场调节还是更多宏观调控”等,都成为各界激辩、互不相下的热点;社会和民生的进步虽有目共睹,但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和地区发展落差问题,社保、医保、就学、就业、价格调控等诸多问题,离达成社会共识尚有遥远的距离;政治体制改革、民主与法治建设,20年来一直在说、在做,但离社会和公众的期望值差距较大,且究竟怎么改、往哪个方向改,甚至改不改,各界的分歧并无弥合迹象,甚至有拉大的痕迹。

  20年前的南巡讲话,之所以很快起到拨乱反正、促成全社会改革共识的巨大作用,关键在于邓小平当时所指出的问题,包括沉湎于“姓资姓社”而裹足不前、质疑市场经济的“方向性问题”而不敢大踏步前进等,也恰是社会大多数阶层和大多数人所深刻认识,并认为到了解决时刻的问题,更在于在当时,中国大多数阶层和民众,对改革寄托很高的期望,期待并相信改革将解决中国前进中所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并为国家和自己带来现实的利益。

  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又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刻,但和20年前相比,人们在改革的方向、目的、手段,甚至要不要改革等重要问题上,却并没有20年前那样的高度共识。正如某些人士所指出的,和20年前“改革”一词众望所归的情况不同,如今在不少国人心目中,“改革”未必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名词或概念。这究竟是为什么?

  改革本身是手段而非目的,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大多数社会阶层和民众的认同和支持,而能否得到这种认同、支持的关键,则在于有关方面所倡导的这个改革,是否符合大多数社会阶层、民众的共同利益,是否会给他们带来现实和长久的实惠。

  上世纪70年代末的第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之所以势不可挡,关键正在于解放了思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让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率先得到温饱,并使中国大多数阶层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尽管程度不同),而这轮改革浪潮遇阻,则是80年代中“价格闯关”和“官倒”,让不少中国人感到改革成果分配不均,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南巡讲话所引发的第二轮改革浪潮风生水起,同样因为这轮改革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大的利益,并开阔了社会大多数阶层和大多数人的眼界,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惟有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富强、进步、繁荣、文明,国家和自身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收益。

  如今人们对改革的认知差异和社会分歧,关键在于许多人对新的改革方向、措施放心不下,担心接下来的改革会成为少数人受益、多数人付出的“毒苹果”,甚至担心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假改革之名,行个人、小团体、特权阶层利益最大化之实。一些论者甚至担心,个别人会把一些旧的、保守的、落后的思想、理念和做法,包上“深化改革”的华丽外衣推出,并以“继续改革”的名目推销出去。

  中国要发展,中国社会要进步,离不开深化改革;改革要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的概念就必须如20年前那样,再次成为中国全社会的共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新的改革方法、方略、政策、细节、落实,真正符合大多数中国阶层、社会和民众的利益和需要,让大多数人认识到,改革将为自己带来更多现实和长远的利益,改革既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每一个“小家”的繁荣与满足。

  让改革再次成为中国全社会的共识,从而突破社会发展的瓶颈,将是对南巡20周年最好、最隆重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