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做读书笔记可能会增加自己的记忆力。这样的感觉来自于自己前两天整理2010年和2011年的《小说月报》,对那些曾看过的小说有一些竟然想不起其中的内容了,我不知道是现在的小说太多了,还是自己看的小说太多了,反正不像以前,看到题目,马上就想起内容,比如肖克凡的《黑砂》(可能是88年的《小说月报》吧,直到现在闭上眼睛,仍然可以记起其中的内容。
2012年第三期《小说月报》上的小说可以说篇篇精彩,有几篇甚至到了无法放下的地步,这是看其他杂志而无法拥有的感觉。
迟子建的《别雅山谷的父子》,依然延续了她温婉动人的语言,读起来就像小说中月亮谷的溪水那样,清澈诱人。我记得在一次聊天中,两个女作家问我最喜欢谁的小说,因为我是男性,自然就选择了刘庆邦,可是她们两个却都说最喜欢迟子建的小说。其实我也是喜欢的,尤其喜欢她的语言,在不动声色中就把故事讲完了,却把一种温暖留在读者的心里。
我读《别雅山谷的父子》,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暖,尤其是上部,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在一个没有灯光的暗夜里,一家四口,还能够在片刻的安宁中寻找生活的温暖,我想这也许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亲情、爱情是无法被剥夺的。最直接的证据便是在上部的结尾部分,在毛主席石膏像被摔坏之后,年幼的弟弟竟然能想起处理的办法,这是有悖于少年的心智的,同时也反映出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早熟和造成这一切的社会原因。
文中交替描写了两对父子的人生经历,写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写了人物的命运。这篇小说的构思是精妙的,即便是作者有意为之留白的中部,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巨大空间。其实在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一点也没放弃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想象,比如父亲的两次“五七”干校之旅。一家人在文革中怎样的命运,为什么在经过家庭的巨大变故之后,一家人还能保持乐观的生活心态,即便是寥寥几笔的祖父,也让我产生了巨大的想象。喜欢这篇小说。
《鲜花次第开》是我认真读的嘉南的第一篇小说,原来好像也读过,但印象不怎么深,只是记住了作者的语言,我觉得一个好的小说家的语言必然是好的。
这篇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可是作者却能把故事写的那么复杂,那么深厚,那么鞭辟入里,如果没有一定的驾驭力是无法完成的。小说的开头并不吸引人,但是越看越觉得放不下,好像那样的生活就在家家户户之中,就在我们身边。我同意小说中的某些观点,甚至很佩服作家对庸常生活的洞察力。爱情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成了亲情,当亲情也没有了的时候,就只有像“罗双红”那样的共同生存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可是又有很多相似之处,读这篇小说很酣畅。
同时,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充分展示了她知识面的宽广,看来作为一个小说家,真的像教科书中所说的,必须成为一个杂家。作家的知识面为这篇小说增加了很多的魅力。
读方方的《声音低回》,我流泪了,为社会底层人的命运,为对智障人的那份关怀。
读《李铁》的《李杜的憧憬》,觉得作家的控制力真好,能这样写厂矿题材小说的作家已经不多了。
2012年《小说月报》3期阅读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