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工资增长跑赢物价?
刘纯银
国务院日前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指出,今年将推进的改革中包括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3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蛋糕”越做越大,可分配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两年,一方面是物价一路攀升;另一方面百姓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正如一些网友留言所说:由于收入增长跑不赢物价上涨,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已经明显感受到涨价对生活带来的压力,“钱不值钱了”成为了很多人的直观感受。更有网友戏称:“这两年我没有跑过刘翔,也没有跑过CPI。”“不该涨的物价通通涨了,涨得百姓目瞪口呆、无可奈何,该涨的工资却稳如泰山,稳得百姓心急火燎、如热锅上的蚂蚁。”
众所周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呢?笔者认为,建立起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既是撬动内需扩张的杠杆,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正如南开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段文斌所说:对于广大的民众,工资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决定一个人当前消费水平的因素,不仅是当前的工资收入,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其未来收入的稳定预期。也就是说,工资收入的稳定而正常的增长,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有着关键性影响。
同时,如果物价不稳定,持续上涨,货币又贬值,那即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增加。因为增加的收入都被物价上涨支出了,这样的“被增长”还有多少实际意义呢?正如网友评论所说: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间自己的收入有所增长,但是“增长感”却没多少,高企的CPI“偷”走了自己的幸福感。
值得高兴的是,中央已充分认识到在稳定物价的前提下,实现百姓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不仅将提高居民收入等涉及收入分配问题写进“十二五”规划纲要,而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让利于民,还富于民。这就需要各地各部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即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基础上,一手控制通胀,避免物价过快上涨。一手抓收入分配改革,实现百姓收入持续增长。
因为一方面物价稳定,是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物价带来的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尤其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给予重点打击,决不能等闲视之。同时,强化成本审核工作,防止不合理涨价。
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只有保证“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才能拉动普通百姓消费、才能让更多的人活得更有尊严,才能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