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基层”必须具备“三种意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秉承的群众路线,同时也是我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宝。干部“下基层”、官员“走基层”也成了从中央到各级各地党政部门一直在抓、长期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走基层”近来更成了官媒的热词。不仅是媒体,各地的共产党员、官员也被要求“眼光向下”,到田地、工厂、社区问政问计问需,努力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纵观干部“下基层”的一些情况,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发挥好干部“下基层”在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要求“下基层”的干部具备“三种意识”。
公民意识。领导干部“下基层”,必须“走到人民中间”,必须融入群众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群众交上朋友,群众也才能肯说真话,也才能实打实地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这就要求干部在下去的时候,将自己当作普通的一名公民,而不是将自己当作所谓的“官”。离开了平等,也就失去了亲切感、亲和力。种种迹象表明,一些官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渐行渐远”,在“数字能出官”的政治生态中,不少官员希望将更多的精力用在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实事”上,而“说起来重要”的与民众的关系却被“遗忘到角落里”了。各级各类官员只有放下“官”的架子,摒弃“官本位”的思想,才能真正带着感情、带着真情“下基层”,也才能真正接地气、办实事、强服务、促发展、助和谐。
危机意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前,无论从中国改革的大背景,还是从中共党内建设出发,能否与民众保持密切的联系,都关乎着执政党事业的兴衰。脱离群众,就意味着失去民心,甚至可能亡党亡国。干部“下基层”,作为增进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有些官员、少数干部就是不能正确认识干部“下基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是将其当作任务来做,而不是当作一件安身立命、捍卫执政之基的大事要事来对待,疲于应付、满足于应差,即便下去了,也往往是身下心不下、人在心不在,喜欢吹吹打打,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搞所谓的层层陪同、对等接待,缺乏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是带着责任下去,而是带着“炫耀”下去;不是带着真情下去,而是带着“虚情假意”下去。甚至有的干脆就让班子成员、下属或秘书包办代替,而自己依然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这种思想意识不但做不好“下基层”的工作,而且很危险。
公仆意识。干部,干部,是靠干出来的。干部“下基层”,其核心,一个是“下”,要做到真下、实下,不但要身下更要心下,不但要人下更要情下;另一个是“基层”,也就是“田间、工厂、社区”,而不是浮在上面、飘在空气中。而下去了,到了基层了,干实事、做好事,才是根本之根本。要想做到如此,“下基层”的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而不是作为“官员”出现在基层,不是去服务群众,而是去给基层增加接待的负担,甚至扰民、坑民。有些官员,下基层,不是一竿子插到底,而是飘浮在接待室、会议室乃至娱乐中心、桑拿中心。当然,鉴于目前某些官员为官思维依旧,高高在上,远离老百姓,如何避免基层沦为秀场,对于各地的官员来说并非朝夕之功,必须慢慢改。
长期才能常效。干部“下基层”,不是今天做做,明天就可以不做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才能产生常效。只有全体党员、官员充分认识到“走基层”是关乎执政地位的大事,并将之作为党内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工作,“走基层”、“下基层”或将可能取得实际效果。否则,一阵风、一窝风,不但不能真正密切联系群众,甚至还可能让群众生厌。
(倪洋军)
干部“下基层”必须具备“三种意识”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