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的玻璃式经营--会计的思考(85)


松下幸之助的玻璃式经营--会计的思考(85
摘要:
关键字:会计体系 松下幸之助 财务透明
 
在《松下幸之助管理日志》中,提到玻璃式经营的概念。所谓玻璃式经营,是指经营活动公开、透明,对每一位员工充分开放,并欢迎员工参与经营。玻璃式经营是松下幸之助经营法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具有深刻含义和系统的实现方法。
以公开的方式,建立相互了解,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意愿,还能培养出经营干部。
在公司只雇用七八位职员的时候,每个月松下幸之助都与公司会计作公开的结算,并将结算的结果向社员公开发表。这就是所谓“玻璃式”的经营法。公司的员工都十分喜欢这种做法,而且很兴奋地认为,下个月非加倍努力工作不可。由于这种热烈的气氛推动,公司业绩自然越做越好。
松下的这种透明式的坦诚沟通,与我们常见的对财务状况讳莫如深呈鲜明对比。常见的情况是企业往往将财务数据计入机密之列。一方面怕竞争对手知道(这也颇有道理,一位才华老板说过,对公司政策想得最透的往往是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怕员工有额外的想法。可是,那么多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要把所有的财务底细露给全社会,竞争对手也了解,但也没见有多大问题。其实,就象工资保密,为什么工资要保密?是因为有些人的工资经不起推敲,见不得光,所以用保密来一言以蔽之。如果工资足够公平,拿得多是因为干得好,那还有保密的必要吗?财务信息也是如此。保密常常是自己见不得人的遮羞布,松下的玻璃式经营缘于自己坦荡的信心。
不仅是松下,稻盛和夫的京瓷也是如此:在京瓷公司内部,每个月月初都会在早会公布上个月各部门详细实绩。阿米巴成员当然知道自己那一组的计划和实绩,但是在月初的早会上,可以以数字形式得知全公司各工厂或事业所、各部门的详细状况。京瓷致力把尽量多的经营信息和尽量多的员工共有。
如果从文化层面,松下和京瓷为什么能如此操作,可能与日本的集体文化有密切关系,大家都当成自己人,这样的话,自己人了解自己企业的财务信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虽然号称是从集体经济中走出来的人,但这方面的责任感的确没有小日本那么强,所以企业老板心存疑虑,也可以理解。
就其意义而言,首先,实行玻璃式经营,可以使经营现状如同玻璃般透明、清晰,经营者与员工都很容易透视其中的优劣情势,及时纠正错误,发扬优异之处。其次,身处透明的工作系统中,每位员工的行为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下,这样自然形成一种公众监督的机制,不仅可以有效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而且可以凸显榜样的力量,促进良性竞争,推动员工成长,提高工作效率。再次,玻璃式经营便于领导者查看公司全景,有效管控人与事,清除管理“死角”。
这种提法,与“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为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企业如此,目前政府也在这方面走出了务实的一步,近期94家部属单位公开“三公”费用就是很好的一个现象,虽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