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感丧失的三个主要诱因


社会公平感丧失的三个主要诱因
 
公民的社会公平感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凡是有人群并且存在利益分配的地方,就有攀比现象,就会产生社会公平问题,人的公平感又直接影响人的满足感,决定着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能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更大提高。可是,令人困惑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广大群众的不公平感也呈上升的趋势,以至出现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不正常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影响社会稳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收入差距催生民众不公平感
 
经济改革以前,中国的收入分配较为均等,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经济地位的差距都比较小,政府的意识形态主张消除贫富差距,推行平均主义的经济分配原则。正是由于这种平均主义的经济分配原则,人们普遍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权利的被剥夺感。
经济改革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火热”表现,强化了资本财富的累积效应,造成了“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而且资本与土地、资源之间的互相拉升,加剧了贫富差距,网络上有句话叫“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俩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此话虽然具有一定的讽刺性,但也是对现实社会两极分化现象的一种真实反应。
与此同时,政府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允许收入差距的拉大,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逐步为市场竞争原则和能力主义原则所取代,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固化,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不公平问题的多次重复和多项累加,大大强化了社会底层人群的不公平感,社会不公平感长期积累,产生了社会不满情绪,把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全部归结于社会不公平造成的,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动力,本来所具有的积极性也所剩无几,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之人本能所具有的失衡、侥幸、从众心理,造成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频发。
 
社会就业的阶层固化和权力世袭导致民众社会不公平感加剧
 
合理、充分的阶层流动是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实现社会的良性流动,社会才能在飞速前进中保持稳定与平衡。1978年中国吹响的改革开放号角中,社会层面的最强音就是打破了“出身论”与“血统论”对人的桎梏。恢复高考,让无数青年有了改变命运的平等机会,实现了正常的社会流动。正是充分的阶层流动,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持续动力和人才支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社会阶层的分化成为必然趋势。由于正常的社会流动遭遇各种壁垒,被称为“社会稳定器”的中产阶层不仅没有壮大,社会的分化反而加剧了,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底层人群庞大的“倒丁字形”结构,群体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界限,而阶层之间的误读和对立日渐走强。找个理想的职业努力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一个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的自我期许。然而,目前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已沦为“拼爹游戏”,父辈社会地位的高低,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少,成为子女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就业过程中的权力代际传递和阶层固化现象已凸显出来,扩招表象下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无权势、无背景、无关系”的“三无”大学生就业难。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西部某省会城市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父母是“普通职工”的占26%,而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官员之间互相安排子女就业似已成为“潜规则”,有的还通过姻亲关系进一步巩固联盟,这种“精英复制”、“权力世袭”的现象在社会上层出不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强烈的不公平感、挫败感与被剥夺感始终左右着一代年轻人的情绪,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社会心理背后,其实是民众对于阶层固化与权力世袭的焦虑与愤恨,对特权阶层权力代际传递不断增强的情绪宣泄。
 
资源分配模式及规则的不合理诱发民众社会不公平感
 
孔子在《论语》中就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思想虽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同时,也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分配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初次分配,即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分配,这种分配不管人们认为公与不公,都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市场竞争原则和能力主义原则主导下的收入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对最高工资是无法规定的,能做到的最多只能对最低工资规定一个限额和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人为地改变市场所决定的初次分配,要求政府实行公平分配,就会出现国企留不住人才的后果。寻求分配的公平只能依靠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即由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以便缓解初次分配所形成收入太大的差距。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市场经济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的原因是由资源分配不公决定的,资源分配不公成为民众不公平感孕育的肥沃“土壤”。人们普遍认为,拥有文化资本和拥有一般性的人力资本的人应该获得高收入,换言之,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收入分配模式是以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标准,由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多少来决定个人收入的高低,人们所推崇的收入分配原则是能力主义分配原则,有能力的人应该获得高收入,没能力的人只能忍受低收入。如果人们对现存的资源分配模式及规则认为合理,那么即使存在着收入不平等也会加以认可,多数人认为是公平的,反之,如果人们觉得现行的分配规则不合理,即使是收入差异不大,人们也会感觉不公平。总而之言之,如果人们心中理想的资源分配模式和规则与现行的分配情况不一致,将导致社会不公平感。
 
敬请关注下篇:
《用“中国梦”消解社会不公平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