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宋才发;韦卓民校长;韦卓民档案;韦卓民生平历史
韦卓民(公元1888-1976年)广东珠海县前山翠微人。1903年他随父到达武汉,就读于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文华书院“备馆”(中学部),1907年升入“正馆”(大学部)。1911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被学校破格聘为大学部教师并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韦卓民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哲学,翌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文华大学训育主任、文华大学教授、私立华中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政治系教授,既是全国基督教反帝爱国、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人之一,也是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宗教学家。这位华中大学的老校长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后来又留学英国在霍布豪斯的门下就读,遍历欧洲著名的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深造,历时数年获得多个博士学位。这位勤奋的学者在语言上,精通英、德、法、俄、拉丁等多种语种。他一生潜心学术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近百种遗著,约800余万字。在担任华中大学校长期间,他先后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聘请为“主讲”和“客座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他任华中师范学院教政治系授,著有《中国古籍中的上帝观》、《祭祀的研究》、《孟子理论思想》;译著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等。他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办学有方。他利用教会大学的特殊地位和条件,多方筹募经费加强师资建设,注重严格管理,使华中大学成为当时华中地区极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之一。在他的力邀下,一大批当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如钱基博、蔡尚思、游国恩、阴法鲁、包鹭宾、傅懋绩、王玉哲等人都曾在该校执教。韦卓民以毕生经历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身居高职但从不脱离学生和教学工作,数十年如一日,成绩卓著。他治学态度严谨,讲授方法灵活多样、匠心独运。尤其在学生中提倡独立思考,反对读死书,诲人不倦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①]。
于音信渺茫之中寻觅韦卓民档案。韦卓民先生1976年病逝,我于1978年3月步入华中师范学院这座人民教师的摇篮。然而有幸的是我有机会从韦卓民先生的档案中,从聆听过他亲切教诲的长辈们的言谈中,逐渐了解、熟悉和认识了韦卓民先生。最初是1984年7—8月间,我接受中共华中师范学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的委托,为
我是第一个秉笔直书为韦卓民写生平历史的人。我怀着万分急切的心情,把韦卓民校长的私人档案统统用自行车推回家,闭门谢客、潜心研读了10多天,尔后又参加了在中共华中师范学院党委主持下召开的一系列不同类别的韦卓民先生座谈会。通过这些具体活动,我对韦卓民先生由“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韦卓民”、“熟悉韦卓民”,并且对他肃然起敬。我是华中师范学院第一个有幸、也是最全面而系统地揭秘韦卓民私人档案的人,更是第一个秉笔直书为他写生平历史的人。我起草的《纪念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爱国者韦卓民》的文字材料,获得了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认可与赞同,最终成了华中师范学院党委和行政的“决议”文件。
后来在我撰写《中原大学校史》,写到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教育学院并入华中大学,撤销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名称”的时候,思绪又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我把《纪念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爱国者韦卓民》的材料再度翻出来,对它进行了删改和充实,并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将《韦卓民》发表在《湖北教育史志资料》1986年第5期上。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它的问世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尔后它又通过不同的新闻媒体及其渠道传播遐迩,先后载入《哲学家辞典》和《翻译家辞典》,我为自己在无意之中又做了一件应当做的事情而感到高兴。我从“寻找韦卓民”、“熟悉韦卓民”、“认识韦卓民”、“研究韦卓民”到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以至于华中师范大学由过去“狠批猛斗韦卓民”,到“宣传韦卓民”、“歌颂韦卓民”,直到“给韦卓民塑像”立于校园广场中间,所有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每每回想起这段不寻常的往事,学校领导当时能够把这样一件重大的任务交给我这个年轻教师来完成,至今倍感母校对我的高度信任和厚爱。
(摘自宋才发著:《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