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柳君
“信息”和“数据”是有差别的,您是否留意过他们之间的差别呢?
很多企业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或许搜集起来的仅仅只是“数据”,而不是“信息”。
我们正面临一场新兴的信息革命。
而且是以不易察觉的形式进行着。
引用一段德鲁克的论述,
“50多年来,信息技术一直以数据为中心,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和显示。在‘信息技术’中,重点始终是‘技术’。
然而,新兴的信息革命的重点是‘信息’。
它们提出的问题是:‘信息的内涵及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快促使人们在信息的帮助下重新定义要完成的任务,并重新定义完成这些任务的组织。”
我们都知道,企业存在是要创造客户价值。因此,“信息”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数据”。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深刻的洞察“信息的内涵及目的是什么?”。
让我们的“信息”真正在为企业的目标服务。
在整理信息时,德鲁克提出了几种基本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关键事件。哪些事件是关系到我能否完成其余工作的‘转折点’?”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在概念上来源于现代概率理论,而这种概念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另一个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来源于阈值现象理论,这个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基础。”
我有意对第三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做点描述。
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1801-1887)首先认识到,在某种行为(如针刺)达到一定强度前,或达到某个感知阈值前,我们是不会有感觉的。
这个规律也适用于许多现象。(杨柳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若转载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
“实际上,它们不是‘现象’。在它们达到一定强度或达到感知阈值前,它们只是数据。”
很显然,在新兴信息革命的背景下,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信息”,而不是“数据”。但“信息”常常是因“数据”的反复沉淀而导致性状的变化,最终成为了攸关企业目标,攸关企业战略的重要“信息”。
但被企业察觉前,他们通常以微不足道的形式存在着。恰恰这正是风险的来源。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很多小问题常被掩埋在了日常工作里,容易被忽略,待到问题真正沉淀为重要“信息”时,纠正的代价往往是高昂的,当然也包括了隐性成本。
正如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所言,“在某种行为(如针刺)达到一定强度前,或达到某个感知阈值前,我们是不会有感觉的。”
没有感觉,不代表没有被针刺,不过是针刺的力度很小,没被察觉而已,但问题显然已经出现了。就好比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分裂或重大危机常常不是由于某一桩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引起,很多时候都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破坏力慢慢在蚕食。
因此,密切关注“信息”,促使“信息”完全贴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
因为,风险常常隐藏在不为人觉察之处。
作者:杨柳君
杨柳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若转载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
杨柳君是谁
一个在路上的创业者,热爱生活,热爱分享,倡导身心平衡的生活方式。理性与感性并存。
杨柳君有多年的创业经历,现为某创业公司负责人,高级合伙人。
杨柳君在此定期奉上原创文章,欢迎您的关注!
欢迎订阅杨柳君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公众帐号杨柳君或者yangliuj021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
欢迎您将此文分享到朋友圈。
来去皆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