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政策、拼资源的竞争行为必须予以规范


36日上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太随意、太乱,不能某个地方随便讨价还价地就把税收包括土地给予优惠,必须予以清理和规范。今后,要维持全国统一市场,不能再搞行政性竞争,而要搞公平的市场竞争。

 

长期以来,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最大的抓手就是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价格、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开发用地优惠等,一些地方,甚至为了增强吸引力,还把高管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通过财政给予返还。一个投资在50亿元以上的项目,各种政策加在一起,3~5亿的是很正常的。

 

不仅如此,一些地方为了给所谓的大项目、大投资让步,还把被投资者“相中”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全部搬迁到其他地方,使这些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如果所吸引到的项目靠谱,那么,投入进去的优惠政策还有得到补偿的机会,同时还能增加就业和接收等。反之,如果引进的投资者不靠谱,那很多投入进去的优惠政策、征地拆迁成本等,也就没有希望得到补偿。此类现象,在地方的招商引资中并不少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晒地皮的现象。

 

更重要的,由于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提供了太多的优惠政策,而绝大多数引进的项目都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效益。因此,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增长,又常常将负担转嫁到其他企业身上。可以这样说,凡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多、范围广、投入大的地方,企业的负担一般都很重。

 

很显然,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随意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不仅使政策资源被严重滥用,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使市场竞争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多数没有受到政策优惠的企业,很难与所谓的招商引资企业展开竞争。尤其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由于地方滥用行政资源、政策资源,也让投资者的竞争意识逐步淡化,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已经不再重视创新和品牌培育等,而是千方百计地通过虚报投资、虚报投入产出等,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资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央企的投资扩张,大多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从短期来看,很有效益,从长远来看,则基本是虚的和空的。近两年来,央企的效益快速下降,与前些年扩张过程中享受的政策资源过多也不无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法制建设力度的加大,地方在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中拼政策、拼资源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公平要求,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必须予以清理和规范。

 

眼下,实体经济运行非常困难,除了融资成本过高、社会保险费缴费负担太重等因素之外,因为招商引资等而加到实体企业身上的税收负担,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了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中央已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能否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要看地方政府能否将其落到实处,能否将强加到企业头上的各种负担降下来。否则,实体企业的日子是很难过的,经济要复苏,难度也是很大的。

 

对地方擅自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的问题,不能再犹豫、再等待,尤其不要认为清理这些政策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就算眼前受到一些影响,从长远考虑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必须尽快组织力量,对地方的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检查清理,并予以坚决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