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冰冰对话(16-20)


副标题:闭门读书以来这些年

16.

冰冰:当时,有不少人给您介绍对象,为什么不理会?

苗实:说到对象这个事情,我先前因此大为头疼。一个感觉是,两个人的世界不好玩,就这样相互猜测,期待共鸣,纠缠来纠缠去,太浪费时间了。那么,我一个人读书,多自在,不需要谁同意,不需要让人逼,不需要被人骂。再一个,我刚刚从一场莫名其妙的痛苦恋爱中解脱出来,好想一个人静静地读书思考,没有任何人在心灵深处干扰。在这种实际之下,我不理会,太正常了。记得,第一次恋爱,一开始,兴奋愉悦,接着相思苦,相见欢,最后是不知所以的分手,好多年的痛苦;第二次恋爱,一段喜欢,一段交流,迷迷糊糊,到不知所终;第三次恋爱,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最后由于没有确立共同的追求,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可以说,深沉的,没有结果;肤浅的,也没有结果。

17.

冰冰:学习研究经济学,对您真就那么重要,是唯一和第一吗?

苗实:的确,很重要,很重要。毕竟,我认为,经济学足以改变命运。说唯一,经济学是我解剖中国经济的唯一利器。说第一,在我所有知识探索中,经济学永远排在第一。谁能登高望远,指点江山?非经济学莫属。所以,经济学属于我,我也属于经济学。的确,在宝鸡文理学院旁边的中山书店,是第一次看见经济学专业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一见钟情。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爱得难舍难分。然后,经过十多年这种特别之爱的煎熬和历练,获得结晶,修成正果,重新崛起,再造辉煌。可以说,我当时记得很清楚,那套经济学,红皮上下册,挺厚实,恰似两块大砖头,第十二版,中国发展出版社,作者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译者是高鸿业先生领衔,其中还有梁小民先生和黄卫平先生,总价格是49.50元,由于是1992年出版,我买的时候大概过去四五年了,书被翻得有些旧了,除了我之外,已经是无人问津了。

18.

冰冰:在经济学方面,除了理论的学习研究,您为什么偏好于解决实际问题呢?

苗实:在教科书和经典著作中,经济学理论很多很多。但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我学习研究经济理论多年,不是为了创造新的理论,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在中国,运用现成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创造什么新理论要重要千万倍。实话实说,中国当下的问题,不是没有正确答案,而是有了正确答案,却被束之高阁。说白了,就是被既得利益绑架,信念不坚定,没有魄力,没有执行力。或者说,用经济学来观照中国,只有用经济学来观照中国,才能看清中国,改革中国,从而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以及人民幸福。更进一步讲,中国的问题,在经济学的显微镜下,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有了正确答案以后,才谈得上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我可以武断地说,抛开经济学,去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永远是缘木求鱼。甚至可以说,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经济学功莫大焉,而没有经济学的指引,深化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必然迷失方向,出现停滞倒退。就真正的经济研究而言,在中国客观上很难存在。也就是说,体制内经济学家中,真正的经济研究很少。而且,局限性相当大。即便是独立经济学家,也只有一小半真正的经济研究,而全真的经济研究没有存在的空间,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格局下。更进一步讲,在中国最红的经济学家极有可能就是欺世盗名的经济学家,次之极有可能是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混得最差极有可能是有大清醒的经济学家。

19.

冰冰:考研的时候,听同学说,您有意于清华和复旦,为什么?

苗实:本质上讲,就是个念头而已。确实,我联系过这两所学校,他们也很热情。可是,遗憾的是,貌似有机会,实则没有任何机会。也许,我这个人就善于错失机会,而不是抓住机会。至少就考研而论,可以证实。可以说,经过三次高考的折磨,我患有严重的考试疲劳症。直到二十一世纪最初的那几年,我还没有从中成功解脱出来。当时,清华有魏杰先生,复旦有张军先生,他们思想活跃,有鲜明的经济学观点,兼具经济学家内在的智慧和外在的风范。魏杰先生,那会儿,刚去清华还没有几年,而钱颖一先生,白重恩先生,李稻葵先生,这些有留洋背景的学者,只是清华的特聘教授。再一个,清华有陈岱孙先生的影子,复旦有于右任先生的影子,也是我心生欢喜的地方。以后我如果有机会,争取到这两个学校转一转,看一看,能学习研究一段时间的话,更好。现在,先祝福自己好人有好运,梦想成真。想来,人生真是好奇怪啊,学习研究什么,就喜欢什么人;生长在那里,就喜欢那里人;两个人命运相似,就自然惺惺相惜。

20.

冰冰:2005年突然生病,提前有预感吗?或者说,您如此压力山大,为什么没有及时调节呢?

苗实:没有预感,没有任何预感。毕竟,学习研究经济学很忙很忙,没有空闲来意识到这个。说到压力山大,有三方面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学习研究经济学本身压力山大,第二个来源是家庭累积的矛盾造成压力山大,第三个来源是外界的风言风语导致压力山大。那么,如此高负荷运转,再强壮的身体,长期肯定吃不消。其实,事后琢磨,主要还是不顾实际,急于求成,压力山大,积劳成疾。当然,如果注意劳逸结合,调节得当,能够循序渐进,作息规律,那也不会发生这么严重的病变。为什么会不顾实际,急于求成?就是因为各种质疑和批评之声铺天盖地,自己别无选择,只能竭尽全力来证明自己,结果越是想证明自己,越是思想极端,从而违背自然规律,对自己进行拔苗助长,那么出问题就在所难免了。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父母对我启发教育很大,包括他们吃苦耐劳,百折不挠,乐观进取,宽宏大量,等等。听父母说,刚生下我的时候,家里生活特别困难,给我过一岁的生日,要招待亲戚朋友,就是借钱过的,为此勒紧裤带,还了三年。在我有三岁的时候,分了家,要盖房,又是借钱。自从我上了学,直到大学毕业,家里经济就没有宽裕过,借钱的次数也不少。刚过去这十几年,一个是猕猴桃发展好,另一个是弟弟妹妹也挣钱了,家里才不紧张了。但是,这十几年,父母付出的操劳和心血太多了。可以说,除了下雨天,从来没有休息过,整天在地里,就是作务猕猴桃。甚至可以说,父母是一本厚厚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每一页写着各种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心得,可以从灵魂深处给我最为强大的支撑,实在是不亚于过去这么多年那已经读过的几百本书给我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