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跋涉(107):
村里的公路
2015年7月29日。
我们的村名彝语叫做“瓦保租”。据说古时候有汉人迷途走到我们村口,向村民打听那是什么地方。几位正在盖猪圈的彝族老乡以为问他们在干什么,就说盖猪圈——“瓦保租”,后来就被传为我们的村名了。
文革期间,我们村是全公社除公社所在地之外最早通简易公路并最早通电的。因为我们村距离公社所在地最近,只有五公里。当然,与当时主事的大队支部书记的积极和努力也很有关系,他就是我的父亲。这条简易公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通车之后,最初还偶尔由生产队进行养护,包产到户后,村集体解散,公路就从来没有养护过了。说是公路,实际上后来成为水沟。下雨天大水的冲刷,使路面坑坑洼洼,乱石遍布。勉强可以跑大车和吉普,五公里要走将近一个小时。
我跟在县里工作的老同学讨论过,能不能通过某种方式向财政要点钱,将这条路修好。听老同学说,其实州里和县上拨过经费的,而且经费也是充足的,但是只修了村口不到一公里,就中断了。村里的老百姓也说,公路款是被村干部给“吃”了。那位村支书,说起来还是我远房的表兄。他初中的时候就去参加过自卫反击战,后来去当了兵,转业回来后就在村里干,后来当了村主任。说起来我们很小的时候既是朋友又是亲戚,关系还算不错。不过,他当兵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他变化了很多。比如有着强烈的愤世嫉俗,还有着执着的发财狂想。在后来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他迷上了风水算命之类,似乎他的主要工作和收入来源之一就是给人算命。听说,因为他的不务正业,而且心术不正,干了好几届村主任都无所作为,于是被免职了。
现在的村主任是晚我们一辈的年轻人。据说是个颇有本事的人物,多年前外出打工,赤手空拳居然发了点小财。据说此青年为人仗义,有公益心,于是被选为村主任。他为村里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要来经费修好了公路。
公路修好后,现在回家方便很多了。以前只有吉普车才能走,现在轿车也可以走了,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到乡上。
我以前也曾经为家乡通车问题着急过,但只是着急而已。看到家乡终于通车,我感觉很欣慰,心里的那份愧疚也减轻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