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悠久的传统里对姓名尤其是名人,经史子集中有名,有姓,有出生地,有生平事迹的人的描述往往是很富有传奇色彩,即便是司马迁之类优秀的理想现实主义者史学家们对有偏爱的古人还是极尽美化。传统国学中解读名人,大家,有成者也往往是玄乎其玄,这也难怪,传奇的事迹和传奇的生平有谁不喜欢,更何况经过历史沉淀后的事迹更能让有精英情怀和处于精英之流的人们有些许的唏嘘不已。
在多次的注意和交流之下。包括当前的状况。一个在知名外企工作有些年头和职位的工作者往往都有一个英文的称呼,如果是在非英语国家,像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有自己独立语系的资本公司中往往还有一个英文之外的外语称呼。太多就不一一举例。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呢,其实远在春秋战国,近在民国军阀之年,人们为了生存,工作,理想,事业等等会有很多称谓。总结起来从古至今,称谓不过有三类。
第一类,是正名。有名有姓且有讲究,在大的家族甚至按名排辈。这正名是父母,长辈甚至是家族给的,寄托着希望,传承和责任。按照中国的传统,其实只有长辈或者地位较高大人才可称呼这个正名。
第二类,是名字,其实就是传统古人所说的字。比如,诸葛亮,字 孔明,周瑜,字 公瑾,曹操,字 孟德。这个称呼大多来自于自己对父母期望的理解,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激励。是自己的希望展现在别人面前的一个标记。这个称呼一般是同辈,合作者等称呼的。代表对你的尊重和敬意。
第三类,就是名号。就不太能由得自己。往往是别人对你的印象的综合评价提炼的叫法。名人或者奇人一般比较响亮因为他们做到了。普通人一般就是同辈给起的外号,有的甚至会有贬低,辱没的意思,也是No做No Die。
精英中流行的外语名字,除了历史变迁的原因之外,其实对当代只有一个父母给起的名字的身份证登记名之外,有多少人在曾经等当年也想给自己命个名。而外语名字刚刚好弥补了传统文化对人称呼中字的遗失。所以,在精英群体中流行的外语的名称除了是对传统的无意识契合之外也是一种对传统,对自己,对理想,对信心对标榜。
这就是社会状态反馈过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