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息”这一哲学新的基本概念寻找对等对应关系,是辩证逻辑必须遵守的判断格式。客观分析信息的实现条件,即便体现的是物质运动一个细微环节,它也一定要有对应一边的物质条件才能确证其实现的客观性。所以,界定信息的对等对应概念,不仅仅是辩证逻辑的判断格式要求,而且是科学论证信息“之所以实现”的实证方法和途径。
为了给认知动机寻找哲学定位,笔者绕道而行拥抱“信息”概念,现在却又不得不当一回“哲学红娘”,要给信息找个“对象”,让它在哲学体系中成家立业。这对于哲学发展前途来说,给信息“对象”,关系到能否为信息建立起支撑辩证逻辑的思维平台,推动哲学走进微观物质运动领域中。
虽然,寻找“信息”的对应范畴,并非人为想法而是客观规律,是信息作为哲学基本概念必定存在那个“恋人”、是物质的介质运动环节客观上应所具备的统一条件,然而,正如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一样,知音是有的,50年给她找错了或者找不到同样难免。
作为哲学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概念,信息囊括了所有物质之间、意识之间以及人与物相互之间的关联特性。按照企望用《信息论》取代哲学或统领哲学的“新潮”来论——信息,比有史以来的“主体和客体”、“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这些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都要大,甚至都被它涵盖在其中——表面看是如此。难怪,人们一时找不到信息在哲学体系中的确切位置。现代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真是给哲学出了一个大难题!
不过,请学界同仁都冷静下来想一想: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它必须要刺激受体或被动或主动或自觉或无知觉接受信息。即便是顽石也能识别物理运动介质刺激,人的感觉知觉更不用说了。基于已知条件,笔者百结愁肠千思万虑,最终确认:选择“响应”一词来从理论上概括物质运动“中间环节”的对立统一关系;用“信息与响应”来描绘物质运动体现为哲学思想的“故事情节”,即信息作为介质运动中间环节的各种生动表现。
有介质传递,就可能有适应信息条件的应受;有信息存在,就能实现响应。本章首先提到,之后再深入阐述“信息与响应”不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不是信息输入与信息反馈的关系——后两种关系均是揭示原因与结果、前一结果与后一结果的相互对应关系。
信息与响应所解释的,是物质运动在其具体的中间环节中的介质链接关系,和此一运动介质可以参与彼一受体的渗透关系。两个对等概念既分立又统一的核心含义体现为:“信息”指源于他方实体作用力的介质运动;“响应”指源于此方受体感应力的对应链接。
在辩证唯物论思想体系中,这一组新概念描述的是“他方与此方”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状态,即物质运动中间环节状态,它像是新闻作品的“情节事实”而不是“简要事实”。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信息与响应究竟是怎样表现出物质运动中间环节对应链接关系的。
信息,是具备他方条件的介质运动。所有物质都有携传介质和可被他物利用为运动介质的可能性。同样,所有物质在具备对应链接条件的前提下,都有自动响应他方介质传递的特性。响应,此一概念是指受体对运动介质作用力的各种感应自我的链接方式、是指各种受体接受他方条件的对应组合关系、是指激活自我或者紧扣下一个介质运动中间环节的对应链接状态以及接续而来的介质转换状态。响应,也是对他方介质条件的应受。
这种“应受”,其方式方法表现为:受体面对他方介质的运动刺激,既感应了自我,又链接自身新的介质运动,或接受其应力、或吸收其成分、或使其融入受体排序组合、或由体表刺激转换为体内介质循环、或携带所受之应力再传递给另一受体等等……
响应,是一种涵盖广泛的哲学概念。比如纸团打在脸上感觉发痒,那是有惯性力的物理作用力的刺激,也是肌肤链接感觉神经对纸团的物理响应;用手掌拍打顽石发出响声,是顽石对空气介质激流的响应;目光与书籍相遇使视觉发现了文字符号,是视网膜对文化介质光波折射的响应;石灰倒进水里立刻热气腾腾,是一种化学分子对另一种化学分子对应渗透方式而沸腾的响应;人体皮肤不明原因微微抽动着,是人们还不能清楚的那种感官神经对某种运动介质刺激的响应,于是令人感到疑惑,当属于莫明其妙的感觉知觉响应;用电脑鼠标点击盘符“E”,光驱立刻闪亮,那是光驱对光电介质到达之后的响应……
哲学家把“响应”引入到哲学概念体系中,显然,它与那种反作用结果的“反馈”表现不同,而像似人听到有人叫他,既可以给对方一个响声——反馈,表示听到了,也根本就不说话只是自我听觉感应自我,即听觉接受声波刺激又链接神经介质激活知觉系统。这就是响应。
响应对高级动物来说,恰如感官与运动介质相遇之初神经被触动,它不同于大脑加工信息后的意识反馈;对低级动物来说,有的可能出现某种自我保护性的伸缩性反应;对电子器件来说,是对电流推动电子介质到达后的应受或感应;对无机物来说,是合并在反弹表现中的对介质冲击波所含物理应力的反应;对有机物来说,是分子们相互渗透的融合、相互参与的分解、或化合或中和的过程中,它是相互接纳新的信息条件介入的开端;对植物来说,既包括那种风吹草动般的针对物理信息的响应,也包括类似于向日葵趋向阳光那种以其自然朝向太阳的生长机能,而对日光照耀的欣然接受和响应,等等。
维纳所阐述的“反馈”与哲学的“响应”区别是什么?
其一,从外在表现上看区别:“反馈”一词,主要是指各种物质接受信息和加工信息之后的对外表现状态。而哲学的“响应”一词,却不专指或者特指对外表现,它只是所有受体应受信息之后,不仅响应介质刺激而且感应并链接自我体系的一种应受和纳入方式。
响应,对有高敏度神经感应的人来说,其外在表现或是肢体汗毛轻轻摆动,或许是一个不希望表现给对方却依然被对方察觉的下意识动作,或者是耳膜的鼓动,或者是人体植物神经的轻微抽动。响应所起到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应受信息刺激,包括应受他方应力、或应受他方介质融入。二是自动感应自我,包括感受应力也包括同时在受体内推动新的介质链接环节的转换。比如人体肌肤如若感应介质作用力即可推动神经递质刺激脑神经。
响应,是他方和此方各自运动介质相互实现对应链接、或相互实现介质融合的关键步骤。没有响应就没有信息转换,更没有反馈。对于微生物和动物来说,它们对运动介质的应受方式很多都反映在体内并不对外显示,直到出现“反馈”表现,那时才能看出反馈之结果。
其二,从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上来看区别:反馈一词接近于“反向作用”一词。比如,有介质输入就有信息输出,“输出”是对“输入”的反馈,即相反方向的作用力表现。有新的决策公布就会产生不同反响,或有拥护声音或有反对意见,那么,拥护声音和反对意见就是对决策信息的反馈,是来自受体那方群体,也是对等概念那方的正负作用力表现。
维纳对“信息”的理解,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他赋予“反馈”一词的含义,等同于辩证法的反作用或另一方向的作用力,其理解范围主要适用于《控制论》的“黑箱理论”范围。他是用“信息输入”来对应“信息反馈”,那是两个对等概念有不同指向或相反方向的作用力。
而哲学引进的“响应”一词,是立足于涵盖所有物质运动的中间环节而定义的。它在介质运动作用力方向的变化上,仅仅表面上涉及到一部分“低级信息”与“低级响应”之间所发生的那种以“反弹力”来响应激波介质流的物理运动现象。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为惯性力推动的受体,在把反弹力反馈给对方时,它提前就应受了空气激流的介质刺激,于是,它也成为介质链接过程的一个环节,同时把物理应力信息再传给周围受体。
低级的物质运动之所以低级,不仅表现为之前阐述的信息传输量与其消耗能量之比是分子小、分母大,而且还有第二个特点:那些伴随时间起源就已存在的物理运动现象,诸如当两个物体相撞时,其介质运动的中间环节极为短暂,难以察觉。物理学创立之早期,人们并没有办法针对物理运动先提炼出“中间环节”以消除那些过于明显的直接反弹力量。
很久以来,古老的物理运动“大哥”,它就像一个不斯文、不灵巧、只会粗犷用力的“大老粗”,不管正作用反作用,也不管撞力能不能使到点子上,反正就是那“一锤子买卖”!结果,让早期的科学家只看到了低级物质运动对撞时的反弹和反馈,一时忽略了其中那个至关重要的客观步骤——响应,几乎是响应或称应受激波的同时所发生的强力反弹。如今,人们才意识到:如若不存在有“对应链接条件”(对介质运动应力)的响应就根本谈不上反馈;没有受体对介质的响应就根本没有《控制论》的反馈。
接续物理和化学运动出现的生命运动,其运动水平提高了。人体人脑的神经传感对信息的响应不再像物理运动“大老粗”一样粗犷,当介质运动环节——声波传来时,是否立即给它回击一拳以示“我知道了!我反弹了!”不。声音传来耳膜随之鼓动听觉神经,即为响应。
有响应,才会形成新的介质链接转换成体内信息传感。绝大多数介质传递到人体那里,不仅不立马反弹,而且,会尽可能被吸收到体内链接成又一环新的介质运动链,或连通大脑或感应全身。然后,大脑还要加工处理一下,有知觉,生意识;最后,才会对外链接成又一种介质传递,比如语音——这是来自新的方向的作用力,即维纳所称之的“反馈”。
为什么现代人能够迎来信息化时代?就是因为自然科学家慢慢学会了摆脱简单的“作用与反作用”物理运动状态,开始学会提炼和利用两个物体正反作用力发生之瞬间,既已客观存在的“信息与响应”一环,开始懂得把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所倡导的“顺势而为”的哲理转变为科学技术手段。
他们正在化解牛顿力学时代的“大老粗”技术,即避免响应与反馈几乎同时发生的“一锤子买卖”,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把介质运动过程中的“信息与响应”中间环节单独提炼出来。此创举,为新的介质链接和介质转换提供了人工智能参与的物质运动条件。于是更先进的物质运动方式诞生了。
于是,科学创举便有“故事”了。过去,记者写物理运动报道只能写个简单结果,或强力反弹、或剧烈爆炸、或瞬间抵达、或明显反馈……现在则不同了,你看,某记者很快就发现和采访了一篇有情节有细节的故事。比如,打在脸上的小纸团变成了信息,信息可促成神经响应,响应才能酝酿意识,意识才能转为声波介质,声波又能变成数码,数码变成电子信号,电子信号可以制成光盘,光盘能为光子波识别;然后,光盘又通过电子数码串的区隔传输变成了视屏上的黑色文字符号,文字符号再一次进入感觉知觉唤醒人的意识。
这是多么生动、多么曲折的“故事情节”!这段由中间环节串联起来的故事,兴许将来,也许就在当代!其大部分介质运动环节将通过机器内部来转换,你能所看到的机器和人的“反馈”结果,须要等到介质链接完成许多介质转换后的某个“客户终端”才会出现。
再看看“信息与响应”何以不同于“原因与结果”。以往高等院校哲学教科书对唯物辩证法中“结果”一词的界定,可能存在理论缺陷。简单依赖两个对等概念认定:“结果”是“某种原因引起所产生的现象”,那么,此种属于结果的“现象”是怎么被发现的?不知道。
科学之于哲学的概念定义,先要解释单个概念内涵,然后才是依赖辩证逻辑寻找发现对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对“结果”一词理解有两点。
其一,它是指事物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类常规认知条件明确认识到有时间区分、过程区分或变化区分的某种既成状态,这就是结果。
其二,它是指事物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为给定时间过程、阶段过程或预期过程的变与不变状态,即是结果。经济指标统计结果须先给定时间。
一种概念的两种诠释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上述定义显示:“结果”揭示的是物质运动的阶段性现象,是可能以人的主观意志为界定条件的现象,是有人的主观因素参与界定的既成事实状态。
人类面对的所有结果,都是各种事物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呈现的某一种状态。其实,那种状态依然处在继续变动中,即结果并非是结果。
不过,这种“结果”与其他状态或前一状态相比,却有时间、阶段、形态的可比差别,又无可置疑——即便不是“结果”可以界定为结果。
在现实生活、科研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对“结果”的认识和界定有主观因素参与。同样的结果,有人认为是结果,或有人认为那还不是“结果”。比如佛学的“因果观”——其所认定的“果”,要么是“福报”,要么是“恶报”;要么是现世报,要么是来世报。总之,“报应”了才是“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管人们对实际结果的看法会怎样,却都要表现出被确认的时间区隔、过程区分或变动差异;都要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所给定的时间过程、阶段过程和预期过程应所达成的变与不变状态。除此外,哲学对“结果”的认知,还需要顶层思维:唯有具体事物才会有终极结果即最后结果;宇宙间整个物质运动过程只有时间过程区分、阶段过程区分,没有终极结果。
依照唯物辩证法逻辑所判定的“结果”之定义是不容置疑的。
如此,可否理解到“信息与响应”相比“原因与结果”之内涵,两者区隔很大,界定也比较清晰?信息与响应在微观物质运动领域中,将会经常被模糊或忽略“原因与结果”必所呈现的全部既成事实状态。这是因为:有时,响应可能与结果几乎合并发生;有时,信息可能是以人类无感觉、无认知条件的方式实现的;多数情况下,一种信息介入另一种生化粒子结构中有长期潜伏过程,即有应受,有响应,并无结果。之后才会出现基因突变。
由此可引导读者更深入了解“信息与响应”的哲学思想内涵。响应,是否包含了受体链接他物信息以及应受他方介质的含义?信息,是否包含了指向他物、介入他物、渗入他物的含义?信息与响应共同包含人类与万物,在自我无感觉、无意识、无知觉、无识别方式条件下“对应链接条件定律”应所体现的内涵,原因与结果则区隔和排除上述理论内涵和客观存在。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结果”的判断,还必须要求社会人的认知水平包含理性思维,即对变化中的事物状态,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过程和变与不变状态的理性认知。在生活、科研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对结果的判断常需依赖自觉的工艺技术规范,即主要是依据给定时间过程、给定阶段过程、给定作业过程的判断。伴随未来人事业与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第二种定义或将逐渐演变成为“结果”一词的主要定义。
对“结果”阐述到此或有疑问了。既然对“结果”的认知不可避免有人的主观条件参与界定,那么,可否也把“响应”界定为“结果”?
答案是暂不能。打个比喻:如果有人召唤你做某件坏事,你听到了首先是耳膜“响应”了声波介质运动,但声波鼓动了耳膜,能说明什么?耳膜响应的同时还将推动体内介质向大脑传递,脑神经元还必须加工传来的信息,然后,要形成你的自觉意识唤醒。法律并不因为你的耳膜响应了何种声波就指证你什么,对方也绝不在你未反馈时——给定的过程、给定的预期目标,就能判定你的态度和召唤的结果。可见,响应未必反馈;结果必有反馈。
如果把“响应”笼统归于“结果”的一种状态,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就会变成“不可知论”所判定的“所有物质运动现象都像一阵风”,没有时间区分、阶段区分,没有认知条件参与、没有理性判断标准,一切莫衷一是。
人们对“结果”的界定,必须依赖自觉的认知条件。而响应之于信息,就应受此方的万物自身来说,则多属于无感觉、无意识、无知觉、无识别的应受。恰恰一切“结果”之界定,最终要遵守社会人理性的认知条件,多数“结果”是在社会既定规范中或共同认知条件中认可的。
哲学的“原因”指什么?它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变化中的事物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决定事物既成状态产生变化、如何变化的各种既已存在的内在外在因素,就是原因。“原因”包含自然变动法则和社会变动法则,原因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原因就是原因,原因不能按个人意志界定。不论你有无预知认知它,它也要产生作用。原因导致的多种结果,则可通过时间区分、过程区分和状态区分来界定。
如果把信息输入看作原因,那么,信息与响应则充当了信息输入之过程的中间环节。如果把信息输出或信息反馈看作结果,信息与响应则又成为信息输出或信息反馈过程的中间环节。如果把从原因到结果看作是物质运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显著阶段,那么,信息与响应则在此一阶段中,发生过一系列“信息——响应——链接——再信息——再响应——再链接”的介质运动之中间环节的多次转换,才使得此一原因不可避免地造就此一结果。
其实,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有的原因和所有的结果,它们都是由无始无终的“结果”串接的。在“——结果——结果——结果——”无头无尾、无始无终的串接联系中,每一个结果不仅是前一个结果的结果,而且是下一个结果的原因。它们互为因果,在逻辑关系上是很直接的关系。可见,原因与结果主要解释的是物质运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然而,从介质传递到响应,再从响应到新的介质传递之转换,却不会像“结果之串联”关系一样能符合直接的“连锁逻辑”了,更不会显现那么通顺的、自然的、自发的、一贯到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那是一个需要介质转换和伴随介质能量的转换过程,其间,是对应链接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对应链接条件,“信息与响应”立刻终止。
为什么原因与结果的串联是必然的,即有此原因必有此一结果?因为,原因与结果符合连锁逻辑。为什么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串联又存在偶然性,即有此原因但必然的结果总会存在某些状态的偏差?因为,原因与结果在总的关系上符合连锁逻辑,但发生在原因中和发生在结果中的“信息与响应”之中间环节的微观状态,常有偏移、又常被忽略。
简单的举例,譬如:人们的言语声通过空气鼓动耳膜,再转换成体内介质运动进入大脑,这说明耳膜可以应受并且链接声波介质刺激。但声波的作用力——假如听力丧失,则不能直接鼓动大脑神经产生响应和反馈。同时,响应了声波的“受体”如果无新的拥有对应链接性能的介质参与,声波介质运动环节就到此终结,新的介质链接和转换将不会出现。
笔者把上述可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的现象,视为“对应链接条件定律”所致。蕴藏在大自然中的这一规律,需要人的认知参与和加工才能把大自然诸多互不相干的“信息与响应”这一中间环节,相互链接成一整篇情节曲折而生动的故事,使之更符合人类所需要所利用。
人工信息方式是当今物质运动方式中的可操作技术。充分利用介质运动中间环节达到链接参与目的,可使宏观世界发生始于微观作用力的巨变。
如今,此类“信息方法”已经普及到全世界主要国家。国与国之间的作用力正循着“热战”(暴力与战争)→“冷战”(经济封锁与政治对抗)→“暗战”(利用中间环节链接参与而酝酿某种巨变)之进化路径,发生着物质运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残酷的物理式相互碰撞,到无奈的化学式相互隔离,再到微观的各种各样的“介质”成分链接渗透参与——物质运动方式的转变,要求人的思维方式与之适应才能真正做到驾驭复杂局面。
上述新时代的到来,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团队提出了新要求。即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一国若希望形成有序和有效的发展动力,特别依赖于组织内部或国民整体的凝聚力。不然,在对手相互链接或参与或渗透中,将会形成目标错乱的无序牵制,甚至导致损失大于所得,导致发展主方向被毁于错综复杂的介质运动中间环节的链接状态中。
细心的人早就观察到,美国曾经是一个一贯把“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提到宪法之高度的国家,然而,近20年来却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在美国国内的那些口号不如过去响亮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强调:“忠诚”与“爱国”。此种变化所适应的正是物质运动方式的转变。
美国是最早把物质运动的“人工信息方式”大范围运用于国与国关系的西方国家。如今,美国基本制度日显腐朽不堪,内部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对立,但对外政治、军事、外交影响力依然强大,其原因,正是美国携“盟友”已经构建起的布满各国的包括人在内的“介质网络”堪称超级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