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高级动物记忆链接与存储遵循“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智人下意识或意识模糊状态下的行为取向是否也遵循同一定律?是的。有意识的人紧张时刻的临机行为(机智选择)或思维紊乱时的自发行为,大都是综合知觉积累的“主映像”决定对内直觉唤醒和对外行为取向。
实验课题(NO:11)紧张状态下人脑动机取向是什么?
2002年4月,江苏省徐州市发生了一起奇怪的杀人未遂案。案中三个犯罪嫌疑人经事前周密策划,按预定时间把遥控爆炸物伪装成邮寄包裹,准确无误地传递到了“目标人”手中。可是,“目标人”拿着包裹从手持遥控按钮的犯罪嫌疑人眼皮下走过,而且,一直走到家里打开包裹、发现爆炸装置之后,爆炸物也没有爆炸。何因?原来,包裹中爆炸装置的遥控开关被关闭了。三个嫌疑人周密策划了几天怎么会是这样一种结果?
警方抓获嫌疑人,经过审讯,谜团解开。三名行凶嫌疑人提前商定是:由最年轻的一个负责把包裹送达指定地点。那天夜间,就在年轻人惊慌地观察包裹送达的目标地——马路对面的售货亭时,忽然,看到一个小女孩正用手牵着一位老太太过马路。此一特定环境中的物像情境,激活了他童年时难忘的相关记忆映像。很是巧合,他的童年也曾经一样地牵着一位盲人手走过马路,为此,老师在全班表扬他,称赞他将来一定有出息。
(2006年加注:年轻人在那种特定情境中想起自己童年难忘经历,这就是人的本性反映。他的童年,因受公开表扬曾多次自豪地回忆那次牵送盲人过马路的情景,这种记忆可长期保留在综合知觉积累中。)
而在眼前此刻,他完全是带着一种与童年记忆相冲突的负罪感而紧张穿越马路,所以,仿佛感觉四处灯光变成闪灼的警灯,他来不及思考,就把包裹中的遥控开关关闭了,于是造成上述案情结果(注:据2003年《检察风云》14期)。此例能帮助脑科学作如下判断:
1.人脑综合知觉是以“主映像”为核心链接积累并激活的。相关“主映像”的深刻记忆有着随时被相关信息激活的优势。人在紧张时刻表现的机智和在内心紊乱时的直觉行为取向,均与综合知觉中的“主映像”记忆被即时激活的响应状态直接关联。
2.人脑综合知觉记忆的补充链接过程完全依赖于相关“主映像”记忆的响应优势和链接优势。恰如上述犯罪未遂者,一旦有负罪感,紧接着就产生警灯闪灼的幻觉,那正是因童年时的“主映像”记忆而引发的感官感觉促成的综合知觉逆向完形补充。
3.人脑综合知觉所激发的直觉行为取向,是由被激活的“主映像”记忆积累所决定的自发动机,也是瞬间无自觉概念调控的人脑的自发响应状态;对有意识的人来说可能伴随模糊意识,对无意识的高级动物来说是一种无自控的灵敏的大脑条件反射。
4.西方科学界曾经长期感到疑惑不解的认知盲区,即人类那些所谓“不确定性行为指向”其实并非无确定性,而是瞬间失去了自觉概念引导、是特定状态下理性思维的不确定性,但是,毫无疑问却有综合知觉积累中相关“主映像”链接优势的确定性。
人脑被唤醒的综合知觉“主映像”记忆,其物质形态是一种伴随人的一生难以磨灭的脑内生化信息存储的被激活状态。当活着的人大脑中浮现出死人的音容笑貌时,那绝不是故人的阴魂不散,而是活人大脑中那些烙印深刻的“主映像”生化信息不灭。
当活着的人因某种遗物、某种环境而魂牵梦绕着故人形象时,那也不是死人的招魂故事,而是外界某种刺激条件可随时激活人脑中相关的“主映像”生化记忆。活着的人对某死者的生活依赖性越强,其记忆中相关“主映像”可被激活响应的优势就越强。
在当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时代,许多年青人相信人脑动机与“心灵感应”有关。其实,人们面对外界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等微粒子运动或听不见的超声波等,都有条件无遮无挡地刺激体脑神经递质链接响应并激活人脑记忆积累中最敏感的生化信息。
如果用“信息与响应”新的哲学范畴来解释“心灵感应”现象,其心灵“被感应”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首先,是自己“心有灵犀”。那些被自己依赖性很强并且经常被自己牵挂的人和事,正是人脑生化介质记忆存储中最容易被激活的“对应链接条件”。
即便是遇到彭菲尔德医生采用的与心灵感应不相干的微电流来刺激人脑某处,也照样要助推脑神经递质循环使生化记忆被激活。况且,人就生活在粒子波海洋里,人又时时刻刻有各自牵挂和灵犀,那些牵挂、那些灵犀无疑就是人脑的“优势链接条件”。
由于所有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粒子波海洋中,宇宙空间的介质运动又恰恰是永恒的。有自然的介质运动就有自然的刺激条件,有人脑敏感节点就有自动响应的链接条件。“心灵感应”不过是信息与响应的常规现象,那并非是“无媒介传递的超级心理传感”。
当然,还有人们更感到奇怪的是身处两地的人可产生相同和相互的“心灵感应”,又如何解释?理基本相同。所有能产生相同和相互“心灵感应”的人,他们一定有过共同的生活基础和相互的情感记忆。他们不是亲人就是情人,不是情人就是友人或仇人。
人们从未发现两个身处两地的陌生人,也会产生相同和相互的“心灵感应”。当亲人情人友人或仇人间的记忆积累或共有一个相同的相互的记忆依赖性很强的情感信息节点时,便也就构成了两个人大脑中拥有共同的容易被激活的同一种“对应链接条件”。
其时,处在粒子波海洋中且伴随信息与响应中介条件的“两地人”,实际上随时可面对相同的外界运动介质刺激——又构成相互他方的另一种“对应链接条件”。如夜深人静时面对相同的声波超声波介质刺激;皓月升空时面对相同的光粒子波信息刺激等。
虽然,他们身处两地分隔遥远,却可以“千里共婵娟”;再加上两人共有一个相同的、相互的很容易被激活的脑生化介质记忆节点,此时您想想:谁能阻挡得了两人不会在同一时刻、同一情景下响应共同的情感信息?
(2021年7月5日加注:上述经常发生的现象类似于“量子纠缠原理”的文学描述。量子或是基本粒子或是比之更小的微粒子。当这种微粒子侵入人体并感染相同的对应链接条件,即相同的感应条件时,不论将它们分隔多么遥远,都会在同类条件下出现常态响应,而被物理学解释为“量子纠缠”。)
不信,请按笔者设计方案做一次实验。
实验课题(NO:12)情人间的动机为何有心灵感应?
让两个感情笃深的人身处遥远。分别良久之后,为其在两地分别创造一个夜深人静时同享“床前明月光”的信息刺激条件。当同一种环境刺激条件出现且在他们眼前经历一段静静时光后,请实验主持者分别给双方一个很自然的机会让两人互通电话。
您猜猜,他们会说什么?他们会惊讶地说“我们两颗心是相通的!”然后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又自动以相关主映像帮助其链接补充那种“心灵感应现象”。经过链接补充的综合知觉,多半是自动完形的错觉,令其更加迷信缘分,巴不得明天举行婚礼!
(2021年7月8日加注:若要否认上述类似于“量子纠缠原理”的文学描述,必须接续的实验是什么?两个感情笃深的人深处遥远,不以“千里共婵娟”为相同感应条件,并经过了多次严格记录两地人分别随机想起对方的具体时间数据。如果发现无丝毫相同刺激感应条件时,两人仍然同一时刻有“心灵感应”,才可判断“量子纠缠”可在任意随机条件下因一方情愫感应,而“纠缠”到另一方同时思念。我想不可能,请专家们实验。)
(2021年12月31日加注:所谓无任何条件的两地分离也可“量子纠缠”之假设,是有人不负责任故意神化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量子纠缠必因两者“同源”而纠缠。因为同源,而具备了相互携带“他方条件”的灵感基础,其中一定存在简单共有条件,需耐心研究严谨取证。另提醒物理学家:量子叠加态是因½自旋力向所致并无真实叠加。所谓“叠加”是人设土法实验判断。本书数年前在分析研究美国和他国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项时,已经怀疑少数奖项有伪科学之嫌或有伪验证以及过程不严谨验证之嫌。)
(2021年12月31日加注:分析“量子叠加”——粒子在半旋状态下可以瞬间上下左右移动,这种“瞬间”在微观粒子领域表现为“同时”。粒子的颤动特征也是½自旋力向所致,其正旋½又反旋½的摆旋结果,恰恰就是粒子的颤动原理。请全球科学家不把“草根学者”的判断视为引爆量子力学的炸弹。相信我,以光速运动的微粒子受限于引力细微空间的摆旋,细想其很不自由的上下左右摆旋,绝不可轻言它鬼魅般地“分身叠加”。)
(2021年7月12日加注:不论是宏观物理学还是微观物理学,其严格遵守的“二分”状态是《智慧论》反复阐述的“对应链接条件定律”。唯物辩证法确实触及到了宇宙根本,也触及到了社会根本和人性根本。科学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如果量子运动无处不在,是否两代遗传也包含量子纠缠?是否针对人脑的思想传播也孕育量子纠缠?为什么看见一幅画像就会想起画中故人说过的一句话?是否整个物质世界充满了对应链接条件定律?)
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作为研究意识起源过程中脑生化物质积累运动状态的哲学观点,可同时为当今前沿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模拟提供突破性帮助。目前,人工智能模拟技术主要限于非情感的自觉概念数字化模拟,而对非理性的综合知觉响应方向及情感动机取向的真实模拟,仍然束手无策。人们总是嘲笑智能机器人丝毫没有情感。
笔者认为,通过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可从大方向上解决上述智能模拟的困扰和难题。比如:将大文豪朱自清先生所亲历的《背影》映像信息比作某人一种情感方面的“主映像”记忆积累,智能程序编制则可以为类似“主映像”按主次内涵赋予若干“可能行为概念”或“本能心理定势”的数字定义并与外界信息构成预制的响应优势。
如果把某人30岁以前印象较深的“生活主映像”回忆起来,并在程序编制中构建综合预制响应优势,则能从基本方面计算出一个人紧急时刻或概念思维混乱时的综合知觉响应方向和情感动机取向。当然,这只是初步理论创意,距离数字化定义很遥远。
人脑中的每一种以“主映像”根系所链接的感觉记忆,无一例外都包含着此人非理性的自然心态和自发的心理定势。如果青少年曾与他所崇拜的人生活在一起,成人后的某些无意识举手投足以及心理定势就很像他大脑记忆中的所崇拜的人。狼孩以“狼妈妈”为生活依赖的“主映像”,其离开狼群之后的一举一动一定是自发地仿狼而动。
这些非理性动机行为或心态,无疑是综合知觉积累酿成的自发动机取向和自然的心态表现。它可以被自觉的理性概念调控压制,无意识中很难改变。如若改变,只能依靠他们(它们)此后依赖性更强的“主映像”综合记忆来改变。
以“主映像”为核心的人脑综合知觉,代表着每个人在无意识控制下的人性人格中很自然、很真实、很质朴的那部分体现“本性”的脑功能。不过,现代人毕竟是有自觉概念思维和有意志控制的人,所以,仅反映综合知觉积累的那些自发行为又绝非本性之全部。
对有意识的人来说,理性生活中的自觉概念积累(包括经验总结、书本知识积累),必然要成为智人的另一部分体现“本性”的脑功能之构成,使两者间互动。只把人的自发言行看作人的本性,而把有自觉逻辑思考的言行不看作人的本性构成,是脑科学的误解。
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实验”结果是:从未接受思想启蒙且生活视野局限的偏远地域的人,他们都是很质朴的人。其脑中依靠自觉概念和自觉逻辑思维的动机表现不占主要成分;直接依靠“主映像”记忆链接优势,即依赖综合知觉响应的直觉动机取向占主导。
与此相反,受过各种思想文化教育或对自我经历常有概念总结的人,则是更多地依靠自觉概念思维,产生动机的“有思想”、“有头脑”的理性人。智人的本质或本性表现之所以相比其他人科非人科动物的对外表现更复杂,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两种进入人脑的生化记忆响应功能是交互作用的。智人的自发行为和自觉行为动机可相互链接响应。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没有自觉阐述意识与无意识的对应关系,没有主动探讨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形成的生化物质基础之根源,更没有深入研究人脑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实质与无意识感觉成就了脑功能的关系。他的伟大的理论贡献是充分展示了“无意识”状态的客观性。
(2008年加注:人脑功能遗传,自远古遗传到现代,其综合知觉积累的对外响应状态始终没有改变它不依赖艰苦思考即以直觉思维对外表现方式。它的简单而自发的逻辑规则适应了一部分人在多数情况下的一种轻松随意的幸福体验。换句话说,那是无自我意志力调控的脑神经介质运动,是自由、自然、浪漫、任性、习惯性的对外响应。)
(2008年加注:是的,哲学家很理解人所立足立世的社会之复杂和艰难,凡需要意志力来完成的事业,也意味着大脑要经历痛苦磨练。人的最苦不是肉体的苦而是心灵的苦。解不开的各种疑难和内心痛楚或要用坚强意志来扛,或需要替代的精神寄托来摆脱。)
(2008年加注:为什么人的坚强意志的磨练,必须是人脑自觉概念积累达到丰富和发达的“后天”锻炼成果?其中所寓含的,是一个简单得令人吃惊、令人恍然大悟的哲学与自然科学可以共享的真理,将被本书阐述在其后章节。假设人脑只有单一的综合知觉积累,其结果是什么?所有人都不具备坚强意志表现,而只有随性随意和放纵。)
人们所熟悉的“社会主映像”和“生活主映像”不仅能轻易帮助人脑链接记忆,同时,在记忆链接补充中还能促成有意识的人逐步养成文化心理定势。正如那些对宗教崇信很深的人,因为有神化的佛祖形象常在心中,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得归因的残缺记忆,包括幻觉、梦境等难以归因的破碎映像记忆,在他们大脑里均可借助神通广大和无所不能的神佛形象形成有自觉归因、有自我意识的综合记忆。此类人群从来没有心理疾病,但要警惕会丧失科学头脑。离开了“神佛”保佑,他们连自信心也没有。
几乎是同理,迷信“宿命”“天意”和“算卦”的人,也同样是依赖“主映像”之根系归因,来支撑综合知觉趋于稳定、达成非理性心理调适目的。既然不相信科学理论或因人际关系难测、人生命运跌宕和人生机遇难料而丧失了理性判断自信心,那就自然而然会把命运交给“卜算大仙”来裁定。
恰恰“大仙们”也是在自发利用人脑所依赖的“主映像”记忆的链接优势来给“求签算卦”人之内心所深藏的恐惧、困惑和希望,一种能自我链接、自我补充、自我完形的释因。应该指出:迷信“卜算大仙”的人,都是在为自己不稳定的综合知觉、难以排遣的内心忐忑和恐惧寻访另类心理医生。
如今,不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深圳,都可随处见到一些商家门厅内供奉着“财神爷”(注:此处观察记录是2002年前旅游各地的亲眼所见)。这种已逐渐普及的“供奉”现象,对于迷信“财神爷”的商家们来说,显然是一种为祈求好运、或畏惧风险、或疑虑不测的表现,是科学信仰之外的信念。当然,从客观效果上看,那些没有自信心的商人,却在其风险决策时依靠给财神添加两柱“高香”的信念和精神寄托,坚定了经商信心、消除了内心的恐惧;难料的风险生活依靠供奉“财神”,安抚和抚平了内心忐忑。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相继出现一种“时髦”,但见:现代都市中的出租司机个个都把毛主席像挂在驾驶座位右前方。问起那是何种信仰?答曰:“保平安!” 不言而喻,又是一种“神”的信仰在为那些生活在风险旅途上的人,时时刻刻支撑着一种良好而稳定的工作心态。交警部门是否统计过:信者,挂与不挂的事故发生率是否显著不同?
在研究意识产生和意识形成规律上,西方实验心理学家喜欢摆谱,有些原本来自生活的道理一定要轰轰烈烈立个项目搞个“实验”才确认其原则性科学性。恕直言,瑞典皇家科学院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对待全球科学成果上——包括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无意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的有关“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力而思辨的“对立统一规律”等原创成果,其评价标准一直呆板僵化教条和固执。其实,生活就是客观的科学的不掺假的实验室,生活天天都在产生最真实的科学实验数据。
比如,中国儿童迷信“孙悟空”,孙大圣神奇的“主映像”几乎天天都会给他们带来一份好心情。每当遇到困惑时或希望得到什么时,孩子们立刻会想到“要是我能七十二变……”于是,伴随着童年神往,那种“拔几根猴毛,翻几个筋斗,准能解决问题”的传奇形象,便结合童年生活的自由浪漫,在其大脑中展开了丰富的“完形”补充,脑神经介质运动开始良性循环,大脑健康发育加速了。笔者也是童年过来人,类似“实验”我不自觉体验过上千次,还需要再实验一次,瑞典科学院才能认可为科学原则和定律?
在美国、后来也在中国,被不同时代的青少年们所宠爱的佐罗、超人、蜘蛛侠,他们以其惩恶扬善、快速反应、拯救危难、无所不能、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同样赢得了许多青少年的敬仰,也改善了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大脑中的“主映像”综合记忆链接状态。在香港、及至后来也在中国内地,有金庸先生塑造了许许多多近乎神话般的中华民族的武侠英雄,那些侠义肝胆、淡泊名利、敦厚善良、义薄云天、武艺超群、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武神奇的武侠“主映像”也给中国港台和内地新生代群体每天带来一份好心情。
热心塑造传奇英雄的金庸,自己也获得了一份相应的“福报”,他也成了传奇英雄——名号为“金大侠”。笔者少年时代没读到金庸的笔耕收获,但从影视画面中能揣摩小说的魅力,能想到那些读了“金大侠”的青少年正像我们当年读过“孙大圣”一样,有时困惑低迷的脑神经因此而兴奋起来!由于成年后不再有“孙悟空”信仰,就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