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稻葵

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HIID)访问学者。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后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经济学家协会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曾在《美国经济评论》、《欧洲经济评论》、《比较经济学》、《兰德经济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入选2006年《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是什么?


  我们经过9个多月的调研、深度访谈,以及文献档案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学的总结报告》,并于2018年12月9日对外发布。《英国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都对报告做出过评论,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国内的朋友分享。

  过去13年我们通过调阅中央和地方的历史记录,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北宋、明朝以及清朝经济活动的总量,发现中国经济以北宋为起点,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是逐步上升的,公元1600年明末的时候达到最高峰,占全球GDP的34.6%,此后逐步下降。中国人均GDP则从公元985年开始,基本没有大幅度提升,1700年后稳步下降。

  1820年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部展开时,中国占全球经济活...

Read more

本轮楼市调整影响GDP宏观增长


    1028日下午,第十二届中国财经风云榜暨第五届地産金融创新峰会在北京召开。我在本次峰会上就宏观经济做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房地産此时此刻的敏感度、影响力比34年前增长速度比较高的时代更大。主持人提出了明年货币环境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视角打开一点,不能就变量谈变量。今天主要交流两个方面的想法:

 

一、整体增长态势。当前中国经济以及未来一两年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增长环境和增长区间,这个问题如果搞不清楚,就无法预判政策变化以及金融影响。

 

二、未来若干年金融会对经济尤其是房地産産生什么样的影响?

...

Read more

理性看待劳动收入占比下降问题,不要上纲上线


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教授接受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根源在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阶段的必然结果,对此不要上纲上线,不要拔苗助长,将之看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缺陷。提高劳动报酬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实行补贴政策,这比盲目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更为明智、合理、有效。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民日报报道:前些日子,全国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连续22年下降”。对此,李稻...

Read more

双轨制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利大于弊,这将是历史性的趋势。我们认为,完全可以采取一种双轨制的步骤,在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逐步改善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在境外充分运用香港的优势,尽快扩大人民币证券市场规模,使之尽快与欧元和美元证券市场相抗衡,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利大于弊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

Read more

未来两年将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资金流动逆转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

Read more

典型性通胀驾到灵活汇率政策相迎


  中国目前的通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见底、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外加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的局部性成本推动型通胀,这种通胀可能在中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应对这一通胀局面,我们不应采用过分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可以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有针对性地鼓励投资,补贴生产。对于企业而言,应依靠技术进步控制成本,增强竞争力。

  最近半年以来,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势头。1到10月消费物价指数上升4.5%。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宏观经济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为全年通胀率达4.7%。在通货膨胀率逐步攀高的形势下,货币当局采取了紧缩政策,一时间,久违的关于通胀...

Read more

重视GDP中劳动收入比重的下降


  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各省的平均水平从1990年53%下降为2005年的48%,低于发达国家的65-80%。这一现状既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经济中消费比重的提升,可以考虑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全民创业、推动职工持股、适当减税以扭转这一趋势。

  劳动者收入比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有两个话题备受关注,一是收入差距拉大,二是国民产出中最终消费比重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则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及经济发展质量等重要问题...

Read more

以资本输出置换贸易顺差


对于中美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失衡这一重大话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有必要分析它存在的深层次经济原因,从而开阔思路,寻找新的具有创见的解决方案。

  解决中国与世界经济失衡的新思路

  中美乃至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本质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储蓄率之差,即,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美国以及世界平均水平。这一储蓄率落差目前以贸易顺差的方式体现,并引起了种种国际争端。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思路,那就是

  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去购买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通过将自己的过剩储蓄投资于国际资产的机制,来化解世界经济失衡的难题。这对于中美双方都是一个双赢的办法。

  当今世界经济...

Read more

美国人翻脸了,中国国运完了?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中国的舆论场上,尤其是互联网自媒体市场上,有一种声音引发了很大的反响,那就是:美国人翻脸了,中国的国运完了。其基本逻辑是,中国过去一段时间过于高调,在不同的场合宣传强调中国的强大,民众心浮气躁,这让美国认识到了中国的战略意图和潜在竞争力,为避免自己的地位被取代,决定以中国为敌。反观历史上与美国为敌的日本、前苏联和德国,无一幸免,除非缴械投降,中国国运必然逆转。

  果真如此吗?

  1、中国不同于当年的日苏德

  首先,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苏联和德国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先看看今日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以人均GDP...

Read more

世界格局百年未遇!我们急需重新读懂美国!


  当今世界出现了百年未遇的格局变化,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当前形势的基本判断。这百年未遇的格局变化中,关键的一点就是美国的行为突然出现了变化,不仅特朗普的当选令人意外,其当选后的一系列政策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美国怎么了?美国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前所认识的美国是不是真正的美国?这不禁让人想起70年前的一段往事。

  中国学界急需“新时代的《菊与刀》”

  1946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本宣战,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情报当局急需了解日本的国民性,他们委托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份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