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长铭

  刘长铭,男,汉族,1956年3月出生,湖南湘潭人。   现任全国及北京市政协委员;   西城区政协副主席(责任分工:分管教文卫体委员会);   国家督学。   北京四中党委副书记、校长。   历任广东番禺二十一世纪学校常务副校长,北京四中教学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   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西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以人育人——“我和我想说的话”


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怀了宝宝,于是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这个班换了一个新班主任。面对一个新的面孔,孩子们会有哪些想法?他们急迫地想知道一些什么?怎样尽快在孩子们和老师之间建立起感情的桥梁?王黛薇老师的文章也许能给大家一个启示。

教育的效果,从某个角度讲,取决于教师自己呈现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取决于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给孩子展示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以人育人”。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尊重也不会有成功的教育。如果在孩子们眼中,老师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复述者和讲解员的形象,是“警察”的形象,是言辞刻薄的人的形象,甚至是“凶神恶煞”的形象,那么学...

Read more

话剧社和《郑伯克段于鄢》


四中演话剧有很长的历史。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曾撰文回忆说,四中在建校初期就有“滑稽话剧组,其创始早于天津南开学校,在北京四中为独步”。民国四年(1915年)10月27日(四中建校四周年纪念日),“学校曾搭起席篷和戏台,演《王小过年》和《一元钱》话剧。教育总长汤化龙,次长梁善济,参事许绍裳,司长陈宝泉、高步瀛等二十余人,学务局局长彦德,科长崇岱、祝椿年都到校参观。俟演剧终了,学生们齐集台口,向教育长官们鞠躬致敬,汤梁总次长报以鼓掌,并加以语言奖励”。

四中每年在语文课和英语课上都要排演话剧,利用上课的时间演出。做班主任时,我班学生就曾排演过《警察与赞美诗》等多个剧本。近几年,四中学生的话...

Read more

做一个会学习、会生活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老师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四中的老师们和你们的师兄师姐们,欢迎你们进入北京四中,祝贺你们成为一名北京四中的学生,同时在这里,我也感谢各位家长对北京四中的认同与信任。

其实,今天想对你们说的话很多,但时间又不允许我讲太多,所以我只想对你们未来三年的学习生活谈两点建议。

中学对于你们来讲,是一片新的天地。在这片新天地中,你们要做许多事情。你做的事情越多,你的收获就越大,你就会发展和成长得越好。你要做许多事情,做许多不同种类的事情,就需要很多时间,但是每天都是24 小时,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怎样才能使自己做更多的事情呢?是不是点灯熬油开夜车少睡觉就...

Read more

学做一个好公民


全体高一的同学们,家长们,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我的同事们热烈祝贺你们考入北京四中,欢迎你们加入到四中人的行列。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各位家长,感谢你们对北京四中的信任。在今后的三年当中,我们将陪伴孩子们一同发展和进步。共同发展和进步一直是北京四中办学理念的核心。

同学们,考入四中,穿上四中的校服,成为一名四中人是光荣的,这也说明了你十分聪明,说明你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基础。未来的三年对你们来讲十分重要。未来的三年中你们要发生许多变化,不仅是你们身体要长高,身体要变得强壮。正因为你们要在四中度过一生中重要的三年时光,正因为你们要从四中要走向社会,走向大学,正因为你们要在北京四...

Read more

给学生的建议——在四中三年要做的18件事


<2010年8月16日根据高一新生入学教育讲话修改>

 

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会很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高考科目的学习,三年后都会有很好的成绩,还有许多学生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比赛成绩。但是,我认为这些还不是高中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高中生活不仅要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变得丰富。因为只有内心和精神丰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和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与幸福。因此,今天,我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或者说在高中三年中要尽力做成的18件事,作为你们做个人发展规划的一个参考。这18件事情是:

1.至少读50本好书,这些书要涉猎10个领域以上。在每个领域中...

Read more

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和职业方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今年三月在征求《纲要》意见时,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培养拔尖人才的。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拔尖人才的关键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问题。拔尖人才一定是能够长期坚守在一个领域中并不断进取的人,不为名利所动,不受世俗影响,不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追求。另一篇谈的是生活教育。我认为这是被中国教育长期忽视的问题,也是《纲要》中未能提及的问题。生活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研究表明,人产生创造成果的高峰期是在40岁前后,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很好的处理好工作、事业、研究和家庭、生活的关系,他的事业就有可能发展得更好;另一方面,生活教...

Read more

让我受益至今的教育


由于年龄的缘故,我现在看书写字已经戴老花镜了。但如果测视力,我相信我的视力仍能达到5. 2或5.1,这得益于我上小学的第一位老师。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曹宝慧老师,她是一位老教师。印象中的第一件事是交学费。那时的学费是两块五,我带了五块钱去。曹老师问,我应该找你多少钱呀?我说三块五吧。小孩子只记得三加二等于五,还没有零头的概念,那时不像现在这么提倡“早期教育”,小孩子不会写字不会数数是常有的事。曹老师笑了笑,拿出四张一块和两张五毛的纸币摆在桌子上,让我数出两块五给她,然后问我还剩多少。曹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创设了一个情景让我自己把问题想明白,她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小孩子思考的习惯...

Read more

让心灵醒着


什么是教育观和教学观?简单地讲,教育观和教学观就是对教育和教学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它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讲课、管理、命题、评价、处理师生关系等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教师都具有教育观和教学观,区别在于理解的不同,表述的不同。但不论他或她是否能够完整地表述出来,他或她都不可能对教育和教学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都不可能不受着某种教育观和教学观的自觉地或不自觉的支配。因此,不论你认为一个教师或自己是否具有教育观和教学观,教育观和教学观都是客观存在的,哪怕是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教师,他或她一定会通过行为将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表现出来。

有无对教育和教学理性的...

Read more

一份历经50年的答卷——《从“白屋”走出的人们》序言


一个班的中学学友在毕业50年后出版纪念文集,这在我听来还是第一次。

前一时期,人们展开了一场关于高中是否文理分科的争论。争论的热度降去后,谁也没能说服对方。最终的行政裁决是另一回事。这里,“白屋同窗”也许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思考的案例——并非是说分与不分孰是孰非,而是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白屋同窗”可以说是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颇具价值的案例。

半个世纪前,一群少年自己动手,将一间密树绿荫下的教室刷成白色,称其为“白屋”。“白屋同窗”是北京四中1960届文科班的雅号,这也是四中历史上的第一个文科班。这群少年情趣各异:喜爱哲学的、喜爱文学的、喜爱美术的、喜爱喜剧电影的、喜爱音乐的、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