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饶毅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中国为什么需要“科学知识分子”


导语 |

作为在一线从事科研、教学的知识分子,直接参与过多个中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体会到体制改革与文化改良的同等重要性。如果说过去三十年体制改革起了很大作用,今后也有可能文化改良比体制改革还重要:如果文化改良不够,体制改革将困难重重。

在和平时代回国的我,完全没有资格以回国的行动而号称“爱国”,九年前回国是因为归属感。如果以为这同时否定了近三十年来所有以回国为爱国旗号的人,那是低估了我的客观性,因为我认为二战期间留在敌对国的中国人也不能随便冠以爱国知识分子的“桂冠”。

中国长期影响社会的是人文为主的知识分子,而...

Read more

如何评价屠呦呦们的科研工作


【按:2011年8月2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曾发表长文《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他次日告诉媒体,文章的主旨是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他要介绍的两位人物年龄都较大,其中一人还在病中。“他们做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本文发出后一个月,屠呦呦得到了“美国诺贝尔奖”的认可。就在刚刚,10月5日下午,屠呦呦最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抱歉,标题是为了吸引眼...

Read more

怎样培养一流研究生


  我觉得招生关键是要建立

  竞争机制。要允许研究生报考多个学校(培养单位),使得各个学校(单位)关心怎么样才能招到优秀的研究生,在学校(单位)之间形成竞争机制。现在这些学生都可以申请多个海外学校,为什么在国内只能一次报考一个学校(或者研究所)?海外多个研究机构可以竞争一个中国学生,而在国内,只能是一个单位竞争学生,这等于是我们自己害自己,使得学校没有竞争的压力和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我们不让竞争是怕国内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竞争,这已经是个假相了,因为我们已经在和海外竞争了,还怕和国内竞争?应该开放中国的研究机构,让学生来选择这些研究机构。

  用不着统一管理,过几年审核这些学校...

Read more

赛先生在中国还是客人么?


      作为观念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进入中国,曾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五四运动”九十五周年的今天:“德先生”踪影难觅,“赛先生”身份不明。

 
  对“赛先生”的争议,表面上看早就没有了。虽然不能说中国毫无科学思想之萌芽,但近代意义的科学基本是舶来品;虽然不能说中国人完全缺乏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关注,但那种出于好奇心对自然奥秘的求索在传...

Read more

未终结的太监化现象


  没有人格、不负责任地讨好强权皆是太监化

  虽然我国百年前已结束沿用时间和规模领先世界的太监体系,但作为文化习俗、个人行为的太监化倾向尚未绝迹。

  由于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并未被广泛认识到,反而不时被“发扬光大”,因此太监化问题应该提出来反思。太监化现象太需要批判,因为:在有些时候、有些范围,太监化过度显现可以毒害社会的健康,阻碍国家的发展;太监化的人和行为越多,国家发展就越希望渺茫。

  什么是“太监化”?没有人格、不负责任地讨好强权,没有是非、不择手段捞取利益,没有理想、不利国家而寄生于社会,皆是文化习俗行为的太监化...

Read more

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什么?


  有一种思潮,认为日本不怎么样;

  有一种观点,认为勿须借鉴日本;

  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瞄准美国。

  本文的核心不是如何获得荣誉,是人们如何做出对国家、对世界有意义的重要工作,科学贡献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有共识的问题。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日本仍遥遥领先中国;日本有非常值得中国学习的优点;日本的顶尖大学是世界的顶尖大学,我们的大学不仅远离美国的哈佛、耶鲁和英国的剑桥、牛津,也长期落后于日本的京都和东京大学。

  今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日本首次获得生命科学的诺贝尔奖。但是,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已经做出...

Read more

“做人”对“做事”文化:中国崛起的一大障碍


  中国崛起是必定的吗?

  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不仅需要一般人才,而且需要较多杰出人才。

  但是,中国缺乏产生杰出人才的文化环境。两种文化--主要向前走的“做事”文化和存在往后看的“做人”文化—形成鲜明对照。中国文化产生的环境和体制埋葬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盖茨、乔布斯…。中国盛产人际关系自如的小聪明、出产学习能手的中聪明、缺乏带来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大聪明。改善文化,减少小聪明、增加大聪明,为中国崛起所必需。

  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是毫无疑问还是余虑未消?

  中国和西方,都惊叹中国的崛起。
...

Read more

遗传学家的遗传秘密


  “穷孩子学术不宜”论

  理论上,我感到急剧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可能与一百多年前马克·吐温时代的美国相似,包括拜金主义。而现实中,不久前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时,我还是有点惊讶,没有想到社会对物质的崇拜到了压抑青年人志向的程度。他问:听说,做科学研究是富裕家庭后代的事情,不适合我们穷人出身的孩子,是吗?

  后来多了解了一些,才知道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已经在部分青年学生中蔓延的问题,来源也许是社会。我这一代在中国长大的人,至少在青少年阶段,不太受到有关家庭贫富的教育,如果有,也是说有钱人(“地主资产阶级”)坏,穷人...

Read more

转基因技术-现代科学的必然应用 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


  从遗传学到基因工程

  转基因技术,是诞生于1865年的遗传学结合生物化学导致的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基础科学的自然应用。

  分子生物学诞生于1953年,剑桥大学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两位年轻人,美国的博士后JimWatson和英国的研究生FrancisCrick,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遗传工程诞生于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StanleyCohen和旧金山加州大学的HerbBoyer建立了很快为大家常用的重组DNA技术。

  抗体已知上百年,对其应用推进很重要的单克隆抗体技术,诞生于1973到197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Schw...

Read more

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


  首先抱歉,标题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且,读者可以看到,本文介绍的工作并不适合用院士与否来评价,所以题目应该被批判。本文作为非正规博文一周后,题目将改回以下正文的标题。正文目前作为征求意见稿,也将适当修改后发表于正式刊物,这相反于我平时一般先正式发表后请科学网置于博客的习惯。

  在科学界,我有双重身份:正在实践的科学家和对历史与现实的评论员。第二身份包括我对科学史的兴趣。以前以介绍其他人研究过的科学史为主,近年对感兴趣较长的中国近代科学史,我通过和北大医学部张大庆老师和研究生黎润红的合作,获得了一些史料、正在写文章。如何呈现本文要讲的工作,也得益于“GSK终身生命科学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