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敬
“比学术界还乱的肯定是学术批评界”—— 曾有学者这样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术打假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谁成了学术批评的名人,谁就有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免死金牌,承揽起学术界的生杀大权。学术批评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就像梁山好汉在聚义厅前立的“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一样。杨玉圣就是利用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企图把他的学术批评网办成“笔墨法院”,与国家的各级法院分庭抗礼...
作者文章归档:贺洁
夫子敬
“比学术界还乱的肯定是学术批评界”—— 曾有学者这样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术打假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谁成了学术批评的名人,谁就有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免死金牌,承揽起学术界的生杀大权。学术批评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就像梁山好汉在聚义厅前立的“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一样。杨玉圣就是利用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企图把他的学术批评网办成“笔墨法院”,与国家的各级法院分庭抗礼...
——以杨玉圣在南大讲座与女生对话为例
正当的学术批评,全社会都应当支持并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没有错。但是,对于借学术批评之名行诬蔑诽谤之实的行为,是不是也应当包庇纵容...
——以杨玉圣侮辱全国五高校五位法学家为例
南京财经大学部分教授
讲座上,
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
作为教育部社科建设委员会的委员,杨玉圣在过去的几年里屡次违背贵学风委员会的规定,不诚信做人,老实做事,屡次将自己的同一篇文章一发再发,乃至五发,与此同时却借学术委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术界的抄袭评定活动不再以法律为标准,而成了杨玉圣的垄断业务。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杨玉圣也和众多被批评的教授一起,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抄袭狂人。如今想起来,真是又好笑,又担忧。可笑的是,杨玉圣钻进了自己编织的抄袭大网,却全然不知,还一手遮着羞,嘲笑别人没穿裤子。担忧的是,倘若让杨氏打假行为发扬光大,恐怕中国学术要毁于一旦。每思至此,不由得痛心疾首,哀叹世事!
中国学术能有今天的成绩实为不易。但近些年来,随着一股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兴起,暴发户成了时尚。可悲的是,这种浮躁之风也席卷了学术领域,一时间各高校崇尚形式主义,将各类职称的评定苛刻化...
一个国家的教育部乃一国教育管理之行政中心,其设立的基本目的之一便是维持教育界之秩序,促进一国学术之繁荣发展。倘若有人扰乱学术秩序,到处诽谤污蔑学者,乱贴大字报,以打假为名,拉帮结派谋取利益为实,搞得学术界乌烟瘴气,敢问此等行径是否属于扰乱教育秩序?是否属于教育部应管之事?倘若有人以教育部有关人员自居,作恶不忘提及教育部,敢问教育部是否能够继续容忍此人?此恶人便是当今自称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学术批评网创始人杨玉圣同志,其挥舞着杨氏抄袭定论,凭借敏锐嗅觉,到处陷害他人,以期提高自己的名气,对学界秩序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首先,杨玉圣选择污...
杨玉圣经常利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重复发表自己的文章,所谓“新瓶装旧酒”是指:文章在传统媒体发表后又在新型媒体的网络上重复发表。且看:
(1)“新瓶旧酒式”第一例
杨玉圣:《我写作<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的来龙去脉》(全文约5608...
转载)
中国的学术抄袭,什么时候轮到杨玉圣指手画脚了?
一篇论文、一本书,是否构成抄袭,应当由专门的鉴定机构予以评定,怎能由一个对学术一窍不通的“伪教授”定夺。这样下去,中国不是要乱套了!
杨玉圣原本就是学历史的,可近来我却发现他是个圣人!粗看他批评过的学者,有史学的,有文学的,有法学的,竟然还有理工科和医学的。这真是令我这个太专的学者大跌眼镜。杨玉圣,一个历史学的老师竟然连机电工程的图纸和理论都看的懂,居然对药科知识也知之甚多,他真是一个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