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已攀上世界经济规模之巅的中国如今面临的战略挤压一点也不容忽视。
继4月15日美国与日本签署协议之后,上周六,加拿大贸易部长在一则声明中称,加拿大也已与日本完成谈判。这样,在获得本地区两大贸易伙伴国的支持后,日本极有可能在今年7月正式加入TPP谈判。一个占全球经济总量40%的超级贸易圈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形成,而在其中并不包括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体的中国。
差不多与此同时,日本在“安倍经济学”(Abenomics)下推出的激进货币政策,却并没有在刚刚结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春季年会及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上被点名批评...
作者文章归档:章玉贵

稳定财产性收入预期是当务之急
在资本市场迟迟难以企稳、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大缩水的情况下,冀望广大群众慷慨花钱来扩大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显然不切实际。当前,监管部门和有关市场参与者应该做的是:积极营造股市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还原股市的价格发现功能,以建设性的举措稳定广大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预期。
在股市不死不活地徘徊于2200点、广大市场参与者的财产性收入大大缩水的今天,我们格外怀念十七大报告中的一句话:“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试想,在当下全球经济集体萎缩、中国亟需消费扩大来提振经济信心的环境里,假如十七大报告中的这句话能够在最近几年有所兑现,则新一届政府如今的回...
金融霸权惯性与秩序变迁的多维博弈
代表全球经济增长新兴力量的金砖国家,能否在国际经济秩序变迁与治理机制改革中获得与自身实力相称的话语权,既取决于这些国家与主要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实力此长彼消程度,也取决于新兴经济力量能否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金砖国家能否就国际经济与金融改革拿出可接受的机制设计建议。
金砖国家握有后发优势
毋庸置疑,近年来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频频亮相的“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一支建设性力量。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与日本,越来越难以回避拥有全球人口42%、全球国土面积近30%以及全球经济总量20%的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尤其是经济实力与国...
调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近思与远谋
稳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当调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拥有与中国实力相称的地位,尽管是中国成为负责任世界经济强国的逻辑延伸,也可能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最大红利,但相关约束条件切不可忽视。一国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是个内生过程,而非程序化操作。
上任不足两个月的新一届政府在研究部署今年九大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首次提出,年内将拿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这意味着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极为敏感且无法回避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即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和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中极具指标意义的三大步。其中...
在全球贸易变局下守住中国核心利益
从国家战略竞争的视角分析,美欧可能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主导、日本配合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WTO的日趋边缘化,以及西方七国在日元贬值问题上演双簧等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趋势,均蕴含着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意图。
西方七国集团(G7)的财长上周末在伦敦郊外的一次非正式会议上默许了美元的飙升与日元的暴跌。所以,世人千万不要过于解读美国财长雅各布·卢听起来似乎有点刺耳的对日本放出狠话。哪有这么巧合,一方面是美元兑日元飙升,另一方面却是美元兑人民币创下19年来的最低水平?就连《华尔街日报》都已承认,日元贬值使日本的出口商相对于中国同行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矛...
中国地方债规模成黑箱
今日中国经济某种程度上依然在“吃计划经济的老本,借改革开放的新债”。
中国地方债规模是“黑箱”
由于监管上的漏洞以及这些年来没有实质性改观的信息披露不对称,使得地方政府累计举债数额究竟有多少,简直是个黑箱。中国地方债的规模迄今只能根据有限信息进行估计。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经透露,2012年底,地方政府未偿还贷款总额达到9.2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底,这个数字是9.1万亿元人民币。但不少人认为这些数字是不精确的,因为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只公布地方政府的未偿还贷款总额,而不披露利息支付或再融资安排的细节。
...
中国面临亚太经贸与战略格局大洗牌历史关口
继4月15日美国与日本签署协议之后,加拿大贸易部长上周六在一则声明中称,加拿大也已与日本完成了谈判。这样,在获得本地区两大贸易伙伴国的支持后,日本极有可能在7月正式加入TPP谈判。一个占全球经济总量40%的超级贸易圈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形成,而它并不包括全球第二大贸易体的中国。
差不多与此同时,日本在“安倍经济学”(Abenomics)下推出的激进货币政策,却非但没有在刚刚结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春季年会及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上被批评,反而IMF总裁拉加德还公然赞扬这是“一项积极举措”。美国财长杰克...
谨防地方债风险引发“中国式断崖”
李克强总理1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有效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信贷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假如不能根本改变既有政绩考核机制,不能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非合作性博弈,不能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则显性与隐性风险不断放大的地方债务问题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窗口引爆系统性金融风险。果真如此的话,无法对外辐射经济成本的中国,有可能遭受断崖式重创。
尽管笔者并不完全认可外界有关中国地方债务“已经失控”的判断,但对越滚越大且难以遏制的地方政府债务雪球异常担心。
地方债是“黑箱”加“黑洞”
...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源之水何在?
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之后新一轮增长动力的释放与挖掘,既有赖于在战略转型中以深层次改革释放增长新红利,更离不开基于新型发展理念的增长框架的确立与实施;唯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性技术进步上,着眼于提高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并实现这种福利效应的全面有效覆盖,则中国的可持续增长才能获得有源之水。
今年一季度7.7%的经济增速低于8%的市场预期,说明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速度情结之后正向适度增长的区间靠拢。
在无法回避经济数据的真实世界里,GDP这个天使兼魔鬼无论如何是不会告别人间的。好在最近两年,从最高决策层到普通民众开始逐渐接受经济增速可以低于8%这个所谓的“增长底线...
中国央行何以超越美联储?
央行4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贷款1.06万亿元。同时,3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据媒体报道,截至2012年底,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为97.42万亿元,是美国的1.5倍,美国当时的货币供应量为64.71万亿元。
另一方面,中国央行的总资产在过去五年里也是激增,早在2011年底便达到了创纪录的4.5万亿美元;而自1913年成立以来一直被视为全球最有权势的美联储以及近几年实力蹿升的欧洲央行,则同期的资产规模只有3万亿美元和3.5万亿美元。如今,中国的M2/GDP为达到196%;而美国的M2/GDP只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