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隐喻”与“身份焦虑”——我所认识的王石和他那代人
为王石新书《大道当然》作序
2004年的深秋,王石由无锡来杭州,约在龙井山下的浙江宾馆对坐闲谈。他在无锡游访了梅园,第一次听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往事,感慨很深,他突然问我一个问题,“我的父亲是行政官员,我的母亲是锡伯族妇女,我也没有受过商业训练,那么,我以及我们这代人的企业家基因是从哪里继承的?”我一时语塞。
那时,王石创办万科已二十年,正着手写一本自传体的作品。而我刚从哈佛大学游学归来,一边创建了蓝狮...
作者文章归档:吴晓波

现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评议组委员,教育部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经济规划院顾问组专家,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创始成员。
北京没有“纸牌屋” 中美治理复杂性则相同
这些日子,因为看《纸牌屋》硬是熬了好几个夜,第一季的十三集已经看完,现在开始追第二季。据说,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也曾向部属们推荐这个美剧,这实在让我联想翩翩。偏偏也在这几天,北京热热闹闹地开“两会”,远在杭州看美剧的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咱们的北京城里有没有在上演“纸牌屋”?
《纸牌屋》的主角弗兰克•安德伍德是众议院多数党的“党鞭”,在他的办公室内间有一块白板,上面贴满了本党议员的名字,当一个法案需要通过时,他和他的幕僚们就日夜站在白板前推演,预测哪些议员会反对,哪些议员会赞同。政治家...
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从后发劣势到后发优势
Fagerberg曾提出这样一个讨论:“如果厂商A在某一情境下第一次引入一个特殊的创新,厂商B随后在另一个情境下引入相同的创新,我们能称B为创新者吗?”尽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A称为创新者,把B称为模仿者,但事实上也可以认为B同样是一个创新者,因为B第一次将该创新引入了一个新的情景。
我们将这种从发达经济体引进商业模式,并运用到新兴经济体中以满足本地客户偏爱和市场基础设施的流程定制,称为二次商业模式创新。
UT斯达康和淘宝就是典型代表。他们将能够带来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
中国后发企业的创新之道
在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形成了两种较为普遍的创新模式:阶段跳跃式和路径创造式。我国后发企业的二次创新是一种新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最早是以技术的引进模仿为起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的提升和创新。令人惊讶的是,原本在国外早已成熟且投入商业化运作的技术,经过中国企业的融会贯通后,居然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市场绩效。
有人认为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劳动力、原料等低成本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本土企业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一些本土企业引进、模仿相同的技术,在相同的市场上,却不堪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而破产。
商业上成功的中国企业在引进模仿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
引领未来的健康力
为什么实体经济纷纷跨界投资股市和地产?为什么不少创业者在初期就筹划上市和圈钱变现?微博博主的言论为何总充满了火药味和缺少建设性思考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