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年谱讲读14 圣人之道,素位而行


  古往今来,关于悟道、得道的记载很多,民间流传的关于佛家和道家得道的故事更多,而且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神话色彩,如传说中的法海和尚、济公、吕洞宾、道士葛洪等,他们或者可以降妖除魔、惩恶扬善,或者能够飞升成仙、长生不老,这些得道的“好处”常常令凡人羡慕不已。可是,悟道真的有那么神秘吗?

  董平先生把“开悟”定义为:“它是对某种长期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问题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反复沉思而最终达到的一种豁然贯通、豁然开朗的境界,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或者心灵状态。”说白了,开悟其实只是一个人心智模式转换的过程,生活中不乏类似的体验。如高中生对一道几何题或方程式百思不得其解,几天后突然想到了答题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一种开悟体验。当然,这种开悟只是对一道数学题的豁然贯通,而王阳明的开悟,则是对儒家“格物致知”真实含义的领悟,是对生命意义及其方式过程的一种醒悟。

  开悟似乎是一刹那的事情,但前期实际上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王阳明“龙场悟道”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在龙场反复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说,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圣人如果处在我这种境况下,他会怎么应对?要理解王阳明的困惑,首先要明白他所说的“此”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具体来说,这个“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人前途的渺茫。王阳明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圣人,此前他虽然三番两次出入佛老,但内心深处其实始终奉儒家为正道。四年前,王阳明从绍兴阳明洞回到北京,已经表明他与佛老进行了诀别,决心走儒家的入世道路。虽然当时他在朝廷里仍只是刑部的一个主事,官职不高,但好歹也属于士大夫阶层,可以继续探索实践自己的圣人学说。可是现在这一切全变了,他由官员变成了一个戴罪之人,而且被贬到了偏远的龙场,想到未来,他的内心一片茫然。

  第二,面子和尊严彻底丧失。儒家向来重视气节,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对于受过正统教育的文人而言,尊严往往比生命更重要,可惜这些尊严在明朝荡然无存。廷杖是朱元璋的发明专利,专门用来羞辱不听话的大臣。早期的廷杖作为一种刑罚手段,不仅不用脱裤子,很多时候还可以在身上盖上毯子甚至厚厚的棉被,但是到了王阳明这里,廷杖手法进行了创新,要“褪衣”执行。王阳明非常不幸,他被打得当场昏了过去,不仅肉体上惨遭摧残,精神上的折磨更是永生难忘。

  第三,现实生存的艰难。一个人在困境中要想存活下来,既需要有精神支撑,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王阳明在龙场就很缺米,还缺房、缺医生、缺仆人(病倒了),这些柴米油盐的生存问题是王阳明每天要面对的,怎么可能对他没有影响?

  第四,生死问题。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身体健康、顺风顺水的人很少会想到死亡,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很遥远的事情,可以将来再慢慢思考,眼下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相反,疾病和灾难则很容易触发人们对死亡的思考。王阳明被刘瑾迫害,关进锦衣卫大牢,又被毒打一顿,路上还被锦衣卫追杀,好不容易来到龙场,发现这里的条件很不宜居,再加上他本身又多病,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死之念难免会时时出现在他的心头。

  但王阳明毕竟是一个豁达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很多荣辱得失慢慢都看淡了,唯独生死一念仍时时盘旋在心头。王阳明干脆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己做了一个石墩坐在上面,并自我勉励说:“我就等死了!”这颇有点儿道家王重阳当年住在“活死人墓”修炼的风格。通过长时间的静坐,王阳明的内心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觉得“胸中洒洒”,与此同时,他不停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经过日夜连续的思考,终于有一天想明白了儒家“格物致知”的真意。

  他究竟悟到了什么?《年谱》没有细说,但也含蓄地指出了端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内心本来就有“圣人之道”,根本不需要在外物上寻找。说得再直白些,王明阳在龙场悟到圣人和凡人根本区别在于内在的“心性”——圣人也是肉体凡胎,圣人也有顺境和逆境,但圣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能始终保持“那颗圣人的心”。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已经明白圣人要“素其位而行”,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原来的水,龙场的艰苦环境依旧如故,但在王阳明的眼里,这一切都已经与昨日不同,心中的苦闷已经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喜悦和宁静。他把自己的住处分别命名为“何陋轩”和“君子亭”,乐观的心态由此可见。

  龙场条件虽然简陋,但并不能阻挡王阳明传播自己的新思想,没有听众,他就给仆人讲,然后又给周围的当地人讲。当然,圣人教人都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王阳明把儒家的伦理纲常讲得浅显易懂、深入人心,又向当地人传授了一些中原的农耕技术和生活技巧,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欢迎。

  王阳明悟道的消息越传越远,来龙场听讲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学生不辞劳苦、千里迢迢慕名前来。心学的火种已经在龙场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