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梦溪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有著作多种。

陈寅恪的传奇人生和学术历程


陈寅恪先生学行小记

 

刘梦溪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术本身开始获得独立的价值。清末民初以还,许多现代学者都为追求此一目标作出艰巨的努力。其中陈寅恪先生体认最深,持论最坚,用力最著。他在1929年撰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称:“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几可视之为一个深具学术独立意识的学人的思想宣言。一九五三年撰写《论再生缘》,其起因也是为女作家陈端生的“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所感染。而最後一部巨著《柳如是别传》的写作…

Read more

2008我读的书


2008我读的书

 

刘梦溪

 

 

《周易》

    一向不敢读《易》。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我的不读《易》,倒不是对孔子的话言听计从,而是懵懵懂懂的不愿意读不想读。可是去年和今年,忽然想读《易》了。版本用的是周振甫的《周易译注》,取其简便,字体行款均适合阅读。纸张也轻,可携之舟车。顺序先读系辞,次读像辞,再读彖辞,又次文言,最后爻辞。等于倒着读。主要读白文,个别语词参考周注,译文则未及寓目。系辞上下传,原来已经熟悉,但总有常读常新之感。余敦康先生近年治《易》有成,遇有难解处,则电话求教…

Read more

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最後归宿


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最後归宿

 

刘梦溪

 

 

    我所说的最后归宿,是指1927年的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昆明湖的鱼藻轩投水自杀了,死的时候才51岁。他生在1877年,死的时候是1927年,整51岁,正当他的学术盛年。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而且曾经是溥仪皇帝的老师,全世界闻名的大学问家,突然投水自杀了。这个事件当时震惊了全国,也可以说震动了全世界。一百年来,对于王国维为什么要自杀,到现在也不能说是解决了,仍然是学术界一个大家饶有兴趣的学术之谜。

    我这里不是专门研究他的…

Read more

李慎之先生和我的《中国现代学术要略》


李慎之先生和我的《中国现代学术要略》

 

刘梦溪

 

 

    1

《中国现现学术要略》,最初是我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写的总序。当时初无长篇大论之想,只不过写着写着,收不住了,竣稿的时候,连同注解差不多有六万字。因此朋友说我是在学梁任公,当年任公先生为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就写了五万多字,“篇幅几与原书埒”,结果不得不向蒋书“宣告独立”,自成《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如今我的序也以《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的名目成书,大约跳到黄河我也洗不清了。

     然则又确有不同。任公先生的序1…

Read more

宝黛第一次吵嘴的爆发和平息


宝黛第一次吵嘴的爆发和平息

 

刘梦溪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玉和黛玉的亲昵场面何等温馨,但接下去,则是一场吵得不可开交的风雨阴霾。

 

    起因是史湘云来到了贾府。这时宝玉正在宝钗那里,听到此消息,两个人便一起来到贾母住的地方。恰好黛玉也在。黛玉问宝玉从哪里来,宝玉说从宝姐姐那里来。黛玉立刻露出不高兴神态,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拌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宝玉反驳说,只许跟你顽,给你解闷,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你就说这些。黛玉一听…

Read more

《红楼梦》创造的中国式爱情符号



      《红楼梦》第九回至第十五回,主要写荣宁二府的混乱龌龊,混乱中写风姐末世英才的种种特征。第九回是贾府子弟闹学堂,第十回写秦可卿的病。第十一回宁国府庆贺贾敬寿辰,王熙凤遭遇贾瑞。十二回王熙凤设局害死贾瑞。第十三回,秦可卿死,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十四回,贾府出殡,还是王熙凤的戏。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黛玉的孤高、洁净,自然不习惯这种环境的刺激。作者很巧妙,前面十二回的故事一完,就安排她去了苏州。理由是林如海病重,来人接黛玉回去。而且贾母叫贾琏送黛玉前往。在结构上,这可是个妙笔。试想,如果贾琏在跟前,王熙凤还怎么施展她的才干呢?

  

  …

Read more

答会心客论薛宝钗


答会心客

——论薛宝钗

 

     刘梦溪

 

 

会心所评析,字字见真醇。

忠厚为学骨,善根渡群伦。

此系菩萨道,非关冷香君。

进京为待选,从此无下文。

姨妈论嫁娶,属意有玉人。

莺儿微露意,岂有第二因。

金钏蒙冤死,首恶王夫人。

宝钗慰其意,曰是玩耍频。

死而不足惜,伊乃糊涂人。

如尔仍难安,多赏几两银。

冷心一至此,岂可还称仁?

慈念缘情生,无情是为忍。

冷香是忍人,故吾不喜甚。

贾母过生日,专点闹戏文。

还有甜烂物,无非讨欢心。

事事提以理,时时施以训。

儿女诗酬语,也要上青云。

芳园闻抄检,守户独闭门。

晴…

Read more

《梅兰芳》和梅兰芳的文化隔膜


《梅兰芳》和梅兰芳的文化隔膜

 

刘梦溪

 

    昨晚,看了《梅兰芳》,八点的场,十点半结束。和友人一起看的。散场后前后左右的人都在发表评论。友人问我的看法,我一言未发。友人以为我中途睡着了,其实没有。眼睛和精神都非常投入地看完了这部影片。不倦,看后仍然清醒无比。回到家快十二点了,还继续清醒。

 

    我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除非有张艺谋的新片。这次,不是由于陈凯歌,是因为梅兰芳。经常与传统文化为伴,难免喜欢昆曲,也喜欢京剧。但生也晚,梅、尚、程、荀的戏,竟不曾亲睹。只好靠录像、戏曲片充饥。他们弟…

Read more

宝黛钗爱情朦胧期的“三角”格局


宝黛钗爱情朦胧期的“三角”格局

 

刘梦溪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荣府之后,接下去的第四回,就是薛宝钗进京的大回目了。到第五回,才又交待:“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有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这是写宝黛的亲密情形。这种亲密情形持续的时间并不很长,宝钗一到,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但此时宝黛二人还不能说已经建立了恋爱的…

Read more

袭人为何也向宝玉挑战


袭人为何也向宝玉挑战

 

刘梦溪

 

    《红楼梦》第二十回,写“史大姑娘”史湘云来到了贾府,自然是是先到贾母处,黛玉也在座。而宝玉则是闻讯从宝钗那里赶过来。黛玉因此便不自在,没说两句就赌气回房了。宝玉于是过去安抚。刚见转机,史湘云又走来了。操着一口大舌头,不无机锋地说:“爱(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这句话透露一个信息,就是宝黛是天天在一起的。林黛玉嘲笑湘云把“二”读作“爱”。当然这种嘲笑也是与宝玉的纠葛解决后心情畅快的表现。

 

    史湘云反驳说:“他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