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型"政府研究(上)



    在文章《政府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本身是不生产物质财富的,但建立一个政府,维持它的运转,政府履行它的职能,则要消耗大量物质财富。政府获取财富的方式是依靠国家机器的力量,强制性的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将社会物质财富的一部分集中到自己手中。换句话说,建立政府,维持政府的运转是民众付出的代价。遗憾的是,人们现在只注意到政府的廉洁、高效问题,还没有注意到应该建立一个“经济型”政府的问题。建立“经济型”政府,既有利于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也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负担,是民众对政府的期望。

           1、“经济型”政府的内涵与外延
   
“经济”一词在经济学上有多种含义,这里是在节约意义上使用的。我们认为,“经济型”政府包含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经济合理性;二是政府公务人员的精干、廉洁、勤政;三是政府活动的经济合理性。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政府是一个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政府机构的设置首先应当满足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社会事务愈来愈纷繁复杂,政府机构有扩大化的趋势。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在政府机构的设立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满足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需要,也要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政府机构的经济合理性,不能滥设机构。这是由政府机构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设立一个政府机构,要考虑这个机构的职责,这个职责是由它管理社会事务的范围和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应该从经济方面考虑它的经济合理性。因为设立一个政府机构,就得有办公设施、行政费用;就得安置人员,发生人员工资成本;就得进行行政协调,等等。政府机构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所能承受的基础上的。如果政府机构过于庞大,过多地消耗社会经济资源,轻则使政府财政拮据,重则加重民众的负担,降低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官逼民反”,发生政府的政治危机。这是其一。其二,政府机构过多,管理职权分散,容易造成职责不清,办事推诿扯皮,降低政府的办事效率。其三,政府机构过多,容易造成政府对微观社会活动特别是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对部门无利的事情谁也不管,有利的事大家争着管,使政府既“缺位”又“越位”。总之,要管理好社会事务,政府必须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即这些事情有人管;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又必须精干、高效、符合“经济”(节约)的原则,才能既管好社会事务,又不过多的消耗与占用社会经济资源,增加民众的负担,获得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与信任。这是建立“经济型”政府的核心。

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是通过“职业经理人员”来实现的。“社会事务”涉及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了一方面要确定哪些“社会事务”应当由政府管理以及管理的程度及方式方法,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职能定位;另一方面“社会事务”纷繁复杂,随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要求在政府任职的这些“职业经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同时具有驾御全局和处理复杂事件、突发事件的能力。管理“社会事务”这种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公务人员必须精干、勤政、廉洁、高效。如果政府机构过多,职责混淆不清,人浮于事,甚至由于人“闲着 ”产生“无事生非”,不仅会带来政府的“不经济”,而且会降低政府管理的效能。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管理“社会事务”要求这些“职业经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训练,能够胜任这样的“职业”,从个人角度来看需要长期、大量的投资,另一方面这样的“职业”也要求社会给予较高的报酬。如果政府臃肿,人员队伍过于庞大,既降低政府管理效能,又会导致管理成本太高,这样的政府机构当然是“不经济”的。

“经济型”政府的再一个要求是政府活动的经济合理性。政府运用的是最典型的公共权力,政府的行为、政府的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的决策影响着社会的全局;政府的政策,引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政府为社会生产和供给的公共产品事实上对经济发展的周期存在着重大的影响。政府运用的是公共权力这一性质决定了政府在做出每一项决策、进行每一个行政活动时,都应当考虑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经济型”政府一方面要求政府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社会的典范”;另一方面要像企业那样认真研究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认真研究社会的需要,以社会需要来安排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与占用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对政府的需要。这样的政府就是“经济型”的政府,也是公众满意的政府。

 “经济型”政府除了在内涵上表现为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廉洁、勤政的公务人员,合适、有度的政府活动外,在外延上还包括如下内容:

“经济型”政府是一个讲求行政效率的政府。行政效率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客观要求。政府行政活动是政府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事务管理、行政协调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讲求行政效率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或取得同样的产出用尽可能少的投入。社会活动与机械加工不同,机械加工遵循的是能量守恒定律,由于在加工过程中要产生摩擦、阻抗、辐射等原因,其产出要低于投入,至多是接近全效率。在社会活动中,如果投入的是物化劳动(死劳动),在生成新的产品(产出)时,其价值量不会发生增加,但是,人们要获得一定产出,必须在投入物化劳动的同时投入活劳动,而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则会形成新的价值,从而发生价值增殖。政府在从事社会管理活动中,其产出的价值(无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都应大于投入的价值,否则,政府的活动就是无效或低效的。

“经济型”政府是一个讲究行政成本的政府。行政成本是政府行政活动对经济资源的消耗。作者在《论行政成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济分析》(见《经济学家网站》)对此已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降低行政成本是建立“经济型”政府的客观要求。经济型政府是这样的政府:获取有限的社会经济资源,尽量让人民修养生息的;用有限的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供给公共产品。经济型政府还是一个廉洁的政府,因为经济型政府要求尽量降低行政成本,要求实行严格的行政成本核算,使政府的每一笔支出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接受社会的监督。政府不讲究行政成本,开支愈来愈大,而要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就不可能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修养生息的政策,必然用各种苛捐杂税进行“横征暴敛”,这必然引起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由于不讲行政成本,不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办事铺张浪费,再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造成政风日下,并带来社会日益糜烂,这样的政府,人民群众怎能没有意见?建立“经济型”政府,要求每个政府官员都要树立行政成本的观念,并对政府的活动进行严格的行政成本核算,一方面可以尽量减轻人民负担,另一方面保持政府的经济、廉洁、高效,以尽量少的行政成本,为人民办更多的实事。

经济型政府是一个讲究行政效益的政府。行政效益是政府行政活动所获得的行政收益与所消耗的行政成本的比较。政府每一行政活动,一方面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形成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又会产生某种结果,如果这种结果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利益,这就是行政效益。如果带来同样的利益,资源消耗少,行政成本低,那么,行政效益就大,反之,则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消耗的资源少,付出的行政成本低,带来的利益大,那么,行政效益就大,反之,就小;如果消耗了资源,付出了行政成本,不仅没有给这个社会带来利益,反而给这个社会造成了损失,那么,它所获得的就是负的行政效益,可称之为“行政负效益”;如果它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利益小于它所付出的行政成本,即俗话说的“得不偿失”,也是一种负的效益。由此可见,行政效益就是政府行政活动所获得的行政收益与行政成本的比较。    
        
行政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效益三方面的内容。政府讲求经济方面的行政效益的基本特征是:它注重的是宏观经济效益,而不是微观的经济效益。举例来说,政府投资修建一条公路,承建这条公路的建筑企业关心的是微观经济效益,即完成这条公路的修建能够赚取多少利润。政府关心的则不是修建这条公路所能赚取的利润,而是这笔投资能够拉动经济有多大的增长和这条公路建成后能够对沿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政府注重宏观方面的经济效益,是由政府的性质和政府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政府是全民利益的代表,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活动当然应当讲求经济效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政府是个行政组织而不是经济组织,政府行为又不完全是经济行为,政府行为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政府活动更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从属于社会效益的。在政府获得的行政效益中,还有一种“纯行政效益”,即政府效益。证明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是对政府的最大安慰,也是政府的最高荣誉。在中国古代,如果一个政府领导人获得了“明君”或“青天”的称号,或老百姓送的“万民伞”,往往传为千古佳话。但政府获得“纯行政效益”的前提是政府要获得“正”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难设想,一个长期获得“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政府与政府领导人,能够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相反,则很有可能被公众所抛弃。也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统治者就有“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感叹,现代政府与政府领导人对此也是值得深思的。

2、政府“不经济”的表现

政府的“不经济”不仅中国存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存在。以英国殖民署和海军部的为例,1935年英国殖民署人员数是372人,1954年为1661人,“1954年与1935年相比,英国的殖民地大大地减少,而处理殖民地事务的人员增加到300%以上。”英国海军部1914年为5249人,1928年增加到8127人“尽管服役的舰数下降了一半以上。”(《帕金森经典管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309页--312页)。帕金森综合症在各类组织中都存在,但在政府行政机构中表现特别明显。美国是当今世界上行政机构最精简的国家,美国建国时,联邦政府仅设三个部,以后发展为14个部,9.11事件后,又增设国土安全部,目前为15个部;从人员来看,美国建国时,政府官员仅300多人,1983年政府文职人员近288万,1992年政府所有文职人员已增长到1820万人;在乔治.华盛顿时期,政府平均日开支20,548美元,到尼克松时期,政府平均日开支达737,969,863美元;1900年威廉.麦金利当政时,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8.9%,1990年治.布什当政时期,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36.8%。

在我国,政府“不经济”有如下表现:

(1)机构庞大。我国有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权。每一级政权除了党、政领导机构,人大立法机构以及政协外,还包括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政府系统的机构设立中,过去按照专业化分工来设立政府机构,例如仅分管工业的就有一机部、二机部……一直到八机部,按照这种方式来设立政府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细致,政府势必设立更多的机构。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政府机构设立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为了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或强调某一的工作,往往就设立一个政府机构,例如,名目繁多的“打狗办”、“打拐办”;加入WTO,我国与外界的联系增多,我们一些地方党校也设立了相关的“研究办”、甚至“国际联络部”; 当前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些地方政府就设立了“推进办”;要创建模范卫生城市,我们就有“创建办”,如此等等。近年来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在政府众多机构中,大家都要想升格:股要升科、科要升处、处要升局、局要升厅……本来就是一个基层税务所,现在都变成分局;一个派出所,也变成了分局;一个乡镇干部,过去就是一个科级,现在却变成了县级、处级……一方面机构众多,另一方面大家都要弄个“处长”、“局长”当当, “位子”上去了,车子、房子、票子也上去了,唯独没有考虑的是——纳税人的负担加重了。这样的政府,我们认为是 “不经济”的。

(2) “吃财政饭”的人员过多。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数千人口中才有一个政府官员,而我国现有党政干部800多万人,平均每千人口中就有近8个党政官员,再加上其他事业性单位,“吃财政饭”的人员3800多万人,平均28个人负担一个“吃财政饭”的。四川有一个边远小县,全县人口5万多,“吃财政饭”的就有3000多人。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数倍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但各级政府仍然感到财力紧张,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更是如此。我国六千多个乡镇,负债总额高达2000多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50万元。人们不仅要问:政府要多少钱才够开支?

(3)不仅机构臃肿,人员队伍过于庞大,而且机构之间互相扯皮,有利益的事情大家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情就“踢皮球”。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大家争着管,政府既“越位”,又“缺位 ”。

(4)办事大手大足,该节约的不节约,行政开支年年超支。特别是在基本建设领域,在公路建设、城市改造、政府办公楼的装修,交通工具以及办公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一味追求“现代化”、“大手笔”、“超前意识”,结果是,城市是漂亮了,政府的办公大楼是现代化了,交通工具是豪华了,但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则降低了。

(5)城乡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即使有规划也只是“规划规划,纸上画画,不如领导一句话”,因而出现“张书记修路,李书记挖路,王书记砍了大树栽小树”。在城乡建设、特别是城市建设中,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朝令夕改,整座城市经常是修了又挖,挖了又修,既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方便,也增大了政府公共产品的成本,在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中重复建设已成为政府“不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

(6)在经济建设中,不求真务实,而是搞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耗费纳税人的钱财,却并不能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利益,相反还带来诸多弊端:城市建设中砍大树、栽小树,整座城市就是一个“热岛”,炎炎烈日下,群众连一个遮荫乘凉的地方也找不到;城市虽然建设得“光、亮、鲜”,雨水却无法向地下渗透,一遇大雨天,就“水淹七军”,而城市地下水的“漏斗”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纳税人出钱供养政府,希望的是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决不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更不会拿钱来供养这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背后的贪官污吏。 

(7)不重视政府行政产出的后果,错误决策,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还要“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在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的驱使下,滥发证件、乱收费、乱摊派,地方封锁、部门分割……“部门利益法制化”还美其名曰“强化管理”;“拉猪撤房”还美其名曰“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既损害的公众的利益,也损害政府自身的利益,损害政府在公众中形象,损害政府在公众中的威信。

(8)部分官员党风、政风不正,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影响国家机关内部组织的健康,不仅行政效益无法提高,还会危及整个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府的“经济”的问题已经愈来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建立“经济型”政府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应该以建立“经济型”政府为目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的行为。总之,我们需要一个经济、节约型的政府,而不是一个费宏效低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