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产界活像一个正被放水的鱼塘
●合作:将是本土开发商今后的基本生存之道,然而问题是:拿什么去合作
●候鸟总会南飞,龟蛇总会蛰伏,虫豸总会死去。一个成长良好的企业一定有超乎赚钱的价值观
从年初的资本之“痒”到时下的资本之“渴”,2004年才刚刚走过一半,我们感受到的成都本土地产业界已然不再平静。常识是,只有手中牢握“土地”和“资金”,地产开发商方敢谈论“资本”,而问题在于,资本何在?有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几月来新开工面积的持续走低,很可能造成后期房地产市场供应量减少,又由于受年初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减少和前期所购土地动工较慢的影响,5月份的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依然严重不足,累计新开工313.0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18.9%……而早在今年年初,本报就以“资本年”大胆论断本土地产开发大势,事实证明,不在“土地”和“资金”上撕开口子,地产开发无以突出重围;而本土开发商的资本困扰,一定程度上浓缩出成都开发的资本真相:我们看到不仅本土开发商,就是来势汹汹的外来地产军团也离不开“资本”的不二法则。那么,成都地产该怎么走?
时隔半年,以本土开发商为剖面,让我们再次拷问成都地产资本———
鱼塘干了
对于甄志军来说,眼下的成都地产界活像一个正被放水的鱼塘,而他不过是还在泥塘里挣扎的鱼儿之一。交大房产、全兴地产、武海置业、信德实业、仁和……这些曾经溅起漂亮水花的鱼儿们,如今差不多都在水面上张着嘴喘气———他们几乎都面临着没有土地储备的困境,森宇、怡和置业手中可开发的地也是极其有限,甚至就连万科、华新国际这样一路攻城略地的外来巨头也为地所困。
“成都本土开发商可能两三年就全部玩完!”坐在我们对面的甄志军把一只布鞋跷在二郎腿上,语调轻松,扬起的脸上却掠过苦笑。
5月17日下午5时许,位于羊西线远洋大厦4楼的锦城苑科技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区内显得十分冷清。这个机构目前从事的所有被称为实业的东西,仅仅是销售锦城豪庭余下的8套住宅。清盘将是很快的事,然后……董事长甄志军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在锦城苑8楼还有1000多平方米的物业。我跟员工们说,哪一天没有项目了,我们就在那里自己搞个广式早茶,或者弄个音乐教育学校什么的,吃饭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谈到自己未来的打算时,甄志军提到了“经济期”。以他的判断,这一轮“收缩”将会持续一年。他的打算是观望。这是因为,作为开发商的甄志军已经没有可以开发的土地了。“从感情上讲,我是不愿离开这座城市的。现在哪怕有一块二三十亩的地,就是别人转出来我也想接……”甄志军说,他已经在重庆注册了一家房地产公司。
镜头回放
成都自有令甄志军眷恋的辉煌。说他的锦城苑提升了整个羊西线二环路外的开发恐怕毫不过分。
1997年甄志军离开建设部,来成都成立了众城科技置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做第一个项目就是羊西线上的锦城苑。当年,二环外的羊西线还分外冷清,几乎没有像样的商品房,而按照建设部2000年小康住宅小区标准修建的锦城苑,以当时该区域内绝对的高房价———1680元/平方米正式推向市场,而当时羊西线的房价大约也就在1100元/平方米左右。到1998年底,锦城苑的房子已经卖到2600元/平方米,这样的房价在当时城西绝对算高的了,但购房者认可,不少有钱人住进了锦城苑。随后进入羊西线的几个楼盘价格直接向锦城苑看齐,而且整个羊西线因为锦城苑的出现,一下子成了城西被购房者看好的住宅片区。随着锦城苑的成功销售,甄志军逐渐成为业界名人,尽管也才30出头,已被不少同行尊称为“大哥”,甚至有媒体称之为“成都地产教父”。
2000年,四川省统计局对四川开发企业综合实力的排名,众城科技置业有限公司排名第三。“接到领奖通知时我很吃惊”,甄志军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这个公司才搞了两三年,做了就那么一个项目,竟然成了全省‘综合实力’的第三!这只能说明行业的整体实力太弱了。”
龙王比宝
在1811亩“成都地王”拍卖现场的众多围观者中,除了各路媒体记者,就是成都本土开发商。对他们来说,那一次次的举牌无疑是龙王和龙王比宝,除了令人咋舌的观赏性,绝无凡人可以企及的参与性。
这是一场富豪间的豪赌,牌桌上围坐的三家分别是上海滨江世贸、上海绿地和“朋起”的香港信和与中海兴业。
2004年4月15日,总用地1811亩的“成都地王”在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拍卖交易大厅举槌。按照最低的加价幅度,这里“出牌”一次价值人民币3600万元!这场牌局总共玩了20多分钟。结果是,围观者见到中海的举牌人振臂欢呼,继而弹冠相庆,因为他们赢得地王的代价才10亿元。围观者随后看到滨江世贸风流倜傥的许世坛冲上拍卖席质问,上海绿地老成持重的竞拍者也当场向媒体记者鸣冤。据许世坛说,按照心理价位,他们本来打算比这个成交价多拿出至少几千万来。
记者发现这些开发商朋友多是中层管理人员或一般员工,拍卖过程中,除了在大厅一角焦急踱步的中海成都公司总经理陈斌,没有见到第二个老总级的人物。
但是,成都所有开发企业的老总都清清楚楚地听见了令人打颤的落槌声。
同声传递
就在地王拍卖第二天,成都地产界发生了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大事件———原成都置信实业正式向媒体通报“分拆”的消息。董事长杨毫在会上解释此举背景时,其谈话正是从“地王”拍卖开始的。他说,人家三家坐在一起打牌,成都本土开发商根本坐不上桌子,参与“地王”规划方案招标的11家企业无一本土开发商,更别说去举牌了。原置信实业总经理叶乃炎说,外来开发商大举进入成都,而且这一趋势正在加剧,置信必须作出理性的抉择。“市场经济是无情的,我们只能通过这种无情的方式来整合。”杨毫说。
成都开发商闹地荒去年就开始了。从2003年8月开始的土地治理,顷刻之间把土地投机之门轰然关闭,用几百万甚至更少的钱签订一份土地交易协议,然后开始无孔不入的“勾兑”,“勾兑”之后便凭此开始贷款,开发,赚钱,这样的财富传奇已经一去不返。现在,要拿地,“招、拍、挂”,在如此透明的土地市场上,资金是惟一的利器。
可是,成都开发企业能拿出超过1个亿现金的能有几家?据了解,即将公拍的666亩“亚地王”又将是“龙王”们在成都开发商面前的新一轮的比宝大战。
成都地产资本之渴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