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不给诺贝尔发奖
齐文
2006年度诺贝尔奖“非人文类”的四个大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已经揭晓,
很久以来,国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节。有报道称,中国人的智商比美国人要高。于是国人便愤愤地说:美国人能得诺贝尔奖,我们中国人为何不能得?即使有几个黄皮肤的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他们早已不是中国人了,所以国人有理由怀疑诺贝尔奖的评选有国家歧视。
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心中的永远的痛,然而越是痛,还越是有人要去舔。比如:编造xxx曾获诺贝尔奖提名的故事,聊以自慰;把一些已经抛弃了中国国籍的诺奖获得者请回来,以壮虎威;再不就是东拉西扯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请他们在假期里带着老婆孩子到中国来
然而,毕竟国人从来没有染指过诺贝尔奖,所以,看着美国人一个又一个地获得诺贝尔奖如探囊取物,国人心里不免有一丝酸楚。看看今天《北京青年报》发表的社评《还要感叹多少次“美国人垄断了诺贝尔奖”》,你就知道国人的诺贝尔酸水有多么浓烈。
当然中国人是有精神的,特别是具有阿Q精神。望着美国人领取诺贝尔奖的背影,就有人称:“美国高中以下的基础教育开始出现松动现象,甚至被认为已经沦为二流。”这很有些“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的味道。说这话的人,大概也觉得如此赤裸裸地Q,自己也有点难为情,所以,就把这话安在了“美国学者”的头上。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所谓的“美国学者”是子虚乌有的,因为只有国人才会把教育分成一流和二流,弄得北大到现在还找不到北呢。其实,说这话的人大可不必羞答答的。事实上,如果按我国的初等教育水平来衡量美国的初等教育的话,那么,美国的初等教育根本就不入流。至于“美国的初等教育水平不及中国”的这种观点,早在20年前中美就已经达成了“共识”(大家可以看看《中美教育比较》一文)。至于说“美国大学从发展中国家吸纳优秀研究人才的做法,也被认为是一柄既强化了美国的高端研究,又进一步弱化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双刃剑”。就更让人感到可笑之极。如果一个国家仅仅因为不愿意让其基础教育被“弱化”,就拒绝吸收国外优秀人才,岂不是荒唐之极?
既然当了阿Q,仅仅诅咒人家断子绝孙还是不够的。阿Q还是会说“儿子打老子”之类的话的:“本报曾于2001年组织了一次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型采访,据记者在美国的观察,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室里,都有来自中国或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有些已经成为其导师的重要研究助手。”看来不是国人无能,而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不去做细致的调查研究,以至于没有给那些“重要研究助手”分一杯羹?不过让人感到不解的却是:都过了100年了,阿Q怎么到现在也没有高清楚“谁是老子,谁是儿子”这个重要的问题?
要我说,既然要当阿Q,那咱们就当个响当当的阿Q。我们大可不必为国人无缘诺贝尔奖而苦恼。翻开
虽然,硝化甘油与中国古代发明的火药大相径庭,但是诺贝尔无疑是从对普通火药的研究入手,才最终成为现代炸药史上的天才,并成功地通过炸药的专利获得了诺贝尔奖奖金的原始积累。可以这样说:是诺贝尔发扬光大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诺贝尔――这位弘扬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外国人颁奖。
当我们给诺贝尔颁奖之后,一切就改变了。我们就再也不用为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而遗憾了。因为,我们是诺贝尔奖的“老爷子”了,哪有“老爷子”和孙子争食的道理。于是,我们就可以像老人高兴地看着孙子们一年一年的成绩册那样,笑对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看看今年是哪个孙子更有出息。
(写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