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筠松从何而来又仙逝何处?


杨筠松从何而来又仙逝何处?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曾祥裕


   历史烟云纷飞中,有多少往事让后人念念不忘;大江南北变迁下,有多少人

物史迹永载人间。当海内外风水研究者来到赣州时,他们总怀着一种虔诚和

祟敬的心情要追踪杨筠松曾经生活的地方和他的风水作品,因为“世界风水

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这句风靡全球的话,让有志学习正宗杨公风水者

到了赣州无不为之兴奋。但是,传说归传说,他们不想跟着传说走,而是想

亲临杨公遗址凭吊,沾得杨公仙气,吸收杨公风水精华。
  
   2006年10月长假,全国不少地方风水爱好者来到赣州,上海师友罗永东、

何键,广东师友郑华明等人与我一起考察了赣州风水,他们心中有个谜团:

杨筠松为何选择赣州传播风水,他最后因何而逝,又仙逝何处?

   他们这个问题同样不久在我陪台湾学者洪宪炯等人时,也曾经提起。这说

明海内外学风水者来到赣州就是想寻找杨公风水真实面貌,包括从凭吊杨公

风水遗迹中感知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杨筠松形象。

    对于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后人只有从史料上求证。我查阅了有关史书,

一个较为完整的杨公形象展现在面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他

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 三月初八戌时,卒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

祖籍广东信宜,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后寓居江西于都、兴国

等地,自称救贫先生,是我国唐代相地的形势派大师。《辞海》中收有杨筠

松条曰:杨筠松窦州(今广东信宜县)人,精堪舆术。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

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犯阙,断发入昆仑山,后以地理术行世,时称“

救贫先生”。《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

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杨筠松乃断发经仑,步龙一过虔

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称救贫先生是也。卒于虔,葬于药口。《地理正宗》

、清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均有关于杨筠松的记载。
  杨筠松先后定居赣州城郊沙河镇境内杨仙岭以及兴国三僚等地。他在杨

仙岭设坛修研学术,传授高徒,研制杨盘,与赣州融为一体,故《四库全书

》载曰,杨筠松赣州人,不无道理。
  
   对杨救贫趁着兵荒马乱、逃离长安一事,历来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他在混乱中,利用曾在皇宫的琼林御库供职之便,监守自盗,将库

中珍藏有关风水地理方面的经典秘籍,窃为己有,带到民间。当长安之乱时

,出身清贫,为官廉洁的杨筠松, 趁机弃官为民,与知友赣州人濮则魏一起

离京南下,走到湖北武昌时,遇到鄂州刺史廖銮,由其引导来到当时的虔州


     
    现代学者认为赣州是当时的交通枢纽,杨筠松逃避此地,进可顺水路、

直达南昌、湖北,退可往广东和福建继续逃难。加上赣州的风水格局让他留

恋忘返。
  另一种是他在朝中任职期间,与琼林御库的司库总管相处甚善,便给他

提供了进库阅读甚至借出库内藏书的方便,从而使他获得潜心披阅中国勘舆

学鼻祖青乌子的《葬经》、郭璞的《锦囊经》、陶侃的《捉脉赋》、一行和

尚的《界水说》、司马头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机》等一

大批珍贵古籍的机会,使他的勘舆理论大有长进。但在他决定弃官而去的前

夕,他根本没有萌生私自吞没这些借回家的典籍书的念头,而是当着司库总

管的面,一一清点、如数归还。专家以为前一种说法,与杨筠松的为人处世

之道格格不入,不无以讹传讹之嫌。在这一点上,就连《四库全书》子部七

中,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和总校官隆费墀等四人于乾隆四十六年十

月奏呈给乾隆的 “提要”中,也为杨筠松辨诬,“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

禁中至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处世。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而后一种说

法,则符合他为人素来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性格,因此,他才能平心静气

,心安理得地回到民间,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人生幸事莫如心安理得,去做他愿意做的事。在赣南杨筠松如囚鸟放飞大

自然,从事他心爱的风水术,在赣南的兴国、于都和宁都一带广招徒弟,开

展讲学活动,得以让郭杨风水理论系统化。为了证实史书的记载,我与师友

曾到杨仙岭,此处还有杨筠松当年设坛讲学遗址。

   追踪杨公足迹,他在赣南传播风水的最大的功劳就是带出一批杰出的风水

人才。他的高徒有曾文迪,刘江东、廖禹、赖布衣、刘谦等。还有明十三陵

勘测营造者廖均卿、上海古城营造者李国纪、为福建永定著名园形土楼——

承启楼选址设计者陶张都是他在赣南的弟子,深得杨筠松真传。  

     风水术在闽粤赣客家地区传播传承下来,风水先生就成了客家地区世代

相传的职业,旧时每逢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择良辰吉日。 正因此

,赣州是杨公风水的大本营和根据地,这个结论现在得到大家公认。

   至于杨筠松的死因,历史学者反复考证的版本就是:
    
   杨筠松为卢光稠点了“天子地”后,卢光稠害怕别人也得到“天子地”,

与他争天下,故设计暗害了杨筠松。这段历史,在《赣州府志》中也有明确

的记载:“唐都监杨筠松避地于虔,谒卢光稠,为其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

葬其父母,复问还有此地否?曰:有,一席十八面;曰:何面出天子?曰:

面面出天子。卢恐他姓得之,遂毒杨。杨觉,携其徒曾文辿亟去之,至一处

间,问何地名,曾答:药口。曰: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小子志之。

说卢王于虔州磨车湾安水碓,十字路口开一井,则世世为天子矣。曾曰:何

谓也?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后卢果

疽发背,痛不能忍,缢死。赣府志”。
 
    但是这个故事的民间传说更为丰富:

    “相传杨救贫在宴席上见卢光稠脸色变化,猜测将于己有碍,暗中将一

皮口袋置于胸前,饮酒时将酒倾入袋子中。不料这酒毒性极大,很快蚀烂皮

囊,将毒液渗至杨救贫胸前。尚未终席,杨救贫推辞不胜酒力退席,卢光稠

心知肚明,着人送杨救贫回去休息。杨救贫回寓所取出皮袋,见有毒液渗出

,急忙丢掉皮口袋出城,乘船夜返三僚治疗将息。
    杨救贫师徒逆贡江而上,船行到于都县宽田乡与车溪乡之间的梅江寒信

峡时,天色将晓,杨救贫感到胸闷气短,从舱里探身出来,问弟子说:“船

到何地?”弟子答:“药口坝。”杨救贫闻言大惊,仰天叹曰:“药到口矣

,乃天将亡吾,非术能救了。”遂吩咐停船登岸,到江边一棵大树下,盘腿

坐化。这个地方后人称之为杨公坝。”

    传说中的东西吸引人。不久前,我与台湾学者洪宪炯、赣州杨仙岭旅游

开发公司的老总巫晓虹一起来到于都宽田寒信峡寻找杨公墓地。当地朋友特

请《杨救贫传奇》作者管让祈为我们作解说。 他说,杨公久住于都、兴国等

地,遍游赣南的名山大川、踏勘、择定了难以数计的吉穴佳壤。于都县宽田

乡杨公村的管氏宗祠(继述堂)的祠址,相传就是他择址、定向的。

    

  管老先生在解说中眼神常有种恍惚,好像在神游,有时他会停顿一会儿

,喝口水。他指着管家祠堂的杨公祭台,我们祖先把外姓人杨公请进祠堂,

这里面有一个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传说:

    管氏建祠之前,曾派人往兴国三僚聘请杨公在起工那天择基定向。开工

那一天,杨公穿着旧长杉,手里拿着雨伞,背上背包袱,风尘仆仆来到管屋

建祠的芒筒坝,他看见许多村民正忙着平整地基,便坐在边上张望。管氏族

人见他衣着平常,也就懒得理睬。杨公在芒筒坝四处走动,东张西望,最后

累了,自己找了一张板凳坐下,休息了一会,见还是无人招呼自己,心中甚

为不快,便起身走了。杨公离开后,有个泥水匠才说:“哎呀,刚才那个人

好象是杨救贫。”大家便议论起来,恰好管家的头人来了,听说刚才杨救贫

来过,立即派俩个人去追赶,要把杨公请回来点化祠堂风水。俩个人赶上杨

公后,向杨公说明头人的要求,杨公不肯回去,无奈这俩个人拉拉扯扯,杨

公脱身不得,只好说:“我刚才坐的地方,有一张椅子,你们的祠堂就照那

张椅子的座向做吧。”这俩人回去复命后,头人就照椅子的座向建祠。祠内

墙上现在还有一首这样的佚名诗:

                   板凳定向显灵通,

                   人丁兴旺在族中。

                   管氏宗祠今犹在,

                    芒筒坝人称杨公。

     过了一年,杨公又路过芒筒坝,这时祠堂已经完工。管事人见了杨公,

赶紧拦下来,请他看看有无风水上的破绽?杨公绕着祠堂转了一遍,看见大

门前有个帮工在挖坑,就过去问他挖坑做什么?那工人说挖坑树“桅”杆石

。原来他是挖坑安放“旗杆石”,错说成了“桅杆石”,杨公就问管事人说

:“你们是要会动的桅干,还是不会动的桅干?”那管事人认为会动是活物

,不会动是死物,便说要会动的。古代习俗,要出了大官,门前才树旗杆石

,旗杆是不会动的。会动的是船上挂帆的桅杆。结果,管氏祠堂做好后。管

氏很长时间尽出撑船的,出不了官员。事情很怪,后来杨公死在芒筒坝附近

的药口,后人就将这一带改称为杨公坝了。现管家祠堂存有几幅楹联:
          名扬百千万年仙踪永驻
          文钳三十八代德泽长存
               
             灵应九州
          图书有象悟通消息达天机
          造化无形参透盈虚成大道
               
             万国朝元
          自古天下重名此仙有几
          能使山川生色惟公独尊
  
   
    民间还有一个版本:唐天佑三年(公元九○七年),相传杨救贫为卢光稠

勘踏祖坟吉穴,酒后失言,遭到猜忌,用阴阳壶盛青酒,使他慢性中毒,在

乘舟东上返回于都的途中,毒性发作,死在舟中,时船已到于都宽田的药口(

亦名乐口)。《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载:“卒于赣,葬于中乐口”(于中乐

口的于,繁体为“雩”,有古籍误“雩”为“云”,便成“云中乐口”,即

今山西大同)。 距杨公村管氏宗祠仅二华里许。为纪念杨救贫芒先生,芒筒

坝改名为杨公坝 。明万历七年县令叶梦熊在此竖碑纪念曰“唐国师杨公之位

。”清代段道轩、吴肇龙立碑曰“皇封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之神位。”至今

古碑犹存。

  时逾千年,梅江改道,杨救贫墓早已游入河底的不可知处迹不可寻。明

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太守叶梦熊曾在梅江西岸,江水从河头村急转

直泻寒信峡的山嘴处,正对着杨救贫墓址,立了一块红石日照碑,以资纪念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块碑上镌刻的“唐国师杨公”字样,仍清晰可辨(

此碑现为于都县博物馆收藏,而在原处由于都县人民政府另立了一块石碑)

。   

    不论版本内容有何差异,但是杨公仙逝后,徒弟即将他安葬在药口河边

,却是不可置疑的事实。人们对为民办实事的先人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

忘的。杨仙岭与杨公坝以及三僚杨公祠堂,成了杨公徒弟们每年扫墓祭奠之

处。 漫长岁月中,杨仙岭修炼故址几经毁损,又几经修复。到清同治壬成年

(1862年),杨仙岭鸡公石下仍有无人看守的杨仙坛一间。后经历战乱炼坛遭

到破坏,群众自动集资重修,建新万寿宫,扩展建筑面积,招聘一名斋公看

护。文革中人去庙倾,林毁山空。至此,只余下天造奇岩、粼粼石峰。

    只有于都那座名为“继述堂”的管氏宗祠,现在依然屹立在梅江东岸的

芒筒坝(杨公坝)上,所在的村子至今仍称杨公村。我与台湾学者洪先生虔

诚打开罗盘测定杨公当年选址的方位:
    
    管家祠堂后有靠山,房前梅江乾水(临官)上堂, 水口丙午,水流水局胎

位,四周峰峦秀丽(丙、丁、坤、酉),郁郁葱葱。在与当地村支书管世斌聊

天时,了解到杨公村不是杨姓人在此居住,而是管家人氏多,此地虽没有出

大官,但是却出了个生意人,他说此人的姓名叫管飞,我笑着说,此人我早

相识。因为他是1990年江西中医学院毕业生, 戴一幅眼镜,文质彬彬,人长

得帅气,当年我在赣州市中医院医务科任职,负责安排管理实习生,管飞在

我院实习过,与其交谈觉得他有个人主见,激情飞扬,我当时就认定他不是

学医的料子,从他的锐气和胆识来看,此人适合从政或做生意。岁月易逝,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断续从别人口中了解到他从开书店、办粉干厂、卖花

卉,到把家俱生产做到北京城,成为赣南在京城生意场上的佼佼者。管飞为

家乡亲人做了一幢别墅,气派宏大,用材精致。

     也许笔者行文至此,让你读后对杨救贫这位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古人有

个清晰的了解,当人们听之津津乐道后,势必会对杨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

质产生更深切的敬仰。如今,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杨公,近来海内外不少风

水研习者纷涌来到赣州学习正宗杨公风水或一睹当年杨公生活以及亲自堪测

的风水建筑的遗址,都有种充实感。杨公风水学术将随着时代的变迁发扬光

大。这是我们学杨公风水者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手为弘扬杨

公风水而同心同德,以自己所学为促进人类和谐社会做点实事。 
              
 
     通联方式:QQ175613195     http://www.gzyyf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