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街头卖肉”引发的争论


“北大毕业生陆步轩长安街头卖肉为生”一事被多家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已有近二十家单位表示愿意为陆步轩提供工作,北京大学有关人士也表示必要时会为他提供帮助。依靠媒体的力量,这位1989年毕业的“北大才子”有望放下屠刀,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了十几年的陆步轩大概做梦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一夜之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随后也成为一个引发争议的明星人物。

    三十八岁的陆步轩一九八五年以长安县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后来到县计委的下属企业工作,但几年后企业跨了,他失去了“饭碗”,如今只能靠经营一家小肉店维持生计。

    《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认为,陆步轩的遭遇是那一代人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时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力渗透于社会每个角落。一个北大毕业生,被莫名其妙地分配到陕西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在中国,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种残酷的社会讽刺。文章认为,被发配到一个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企业里并最终操起刀斧,是智力优秀分子命运的沦落,而这种沦落,因由非在陆步轩本人。

    《工人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公众对“北大才子街头卖肉”新闻的这般惊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凭崇拜”,认为“街头卖肉”是市场经济下,企业人才使用与个人选择双向互动的结果,这种社会自生自发的理性制度不应该因为卖肉者是“北大才子”而受到质疑。在今天社会大环境下,北大出来的人没有找到好的工作以致“沦落”到街头卖肉,反而恰恰说明了社会人才使用制度中双向选择的纯净度越来越高,企业与个人都越来越理性和成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北大毕业生卖肉不说明中国已经人才过剩,但也不能就此说明卖肉的就不能是北大毕业生。在同样的规则下,允许个人自主发展。对陆某境遇的渲染,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陈腐的就业观念在作祟,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卖肉是没有文化的象征,而北大毕业生不应该操刀卖肉。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的企业家在事业的初创时期并不比陆的境遇好,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工作,最后成就了大业。

    争论在网上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网友们在各大论坛上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有网友表示,任何一个本科大学生在现在的国情下去卖肉都是人才的浪费,是高等教育的浪费,是用人机制和资源配置的畸型发展。特别是在相对落后西部,北大学生凤毛麟角,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人尽其才。

    但也有网友对这种此表示质疑。一位自称“老桃”的网友认为,所谓人才浪费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对陆步轩个人遭遇的感叹上,则有可能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会产生负面影响。卖肉对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来说,确实有点专业不对口,但也并非全无积极意义。事实上,陆步轩的"眼镜肉店"之所以在西安小有名气,与其素养和北大毕业生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如果利用自身的优势,把肉店做大做强,完全可以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品牌。

    在新浪网上,有网友就人才的社会救助机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才救助同样需要遵循平等竞争上岗,不能靠媒体制造的轰动效应帮忙。这位网友认为,人才的社会救助机制不能依靠媒体的个案报道,不能等到人家走投无路了再去搞应景的表面工作。程序化、理智化的救助,才是确保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而不是别的什么闪电式救助。

    “北大才子街头卖肉”这件事从最初被人们广泛同情到后来引发争议,正如一位网友说的那样,也许争论只是刚刚开始。这种口水大战近年来我们已不再稀奇,随着争论的继续,逐渐会改变人们原来的看法,起码会使一部分人先怀疑起来。就“卖肉”事件而言,争论并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此衍发了对各方面问题的反思。在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观点,这也许会促成一个公共空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