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中长期建设规划及“十一五”具体布署与证券市场的投资机会(上)


 

 

我国铁路“2020远景规划”、“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方略与具体布署

 

 

报告摘要:

 

*我国铁路营运总里程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虽然已达到亚州第一、世界第三位,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铁路建设相对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是:瓶颈制约矛盾依旧突出,主要干线能力紧张,部分地区进出通道不畅,季节性运输紧张问题突出,尤其是主要繁忙铁路干线能力基本饱和。客货运输质量有待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整体布局上,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大部分20万人口以上城市、大宗资源开发地、主要港口、重要口岸的较为完善的铁路网。

 

*“十一五”期间的总体规划是:到2010年,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8.5万公里左右,其中客运专线约5000公里,复线3.5万公里,电气化3.5万公里。进一步建设客运专线,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进一步提高既有线路运输能力。

 

*2006年铁路建设的具体规划是:以客运专线、沪汉蓉通道、杭甬深通道、煤炭运输通道的部分项目为重点,积极争取开工一批新项目。年度计划安排大中型续建项目35项,计划新线铺轨859公里,投产1680公里;复线铺轨290公里,投产140公里;电气化投产559公里。

 

 

 

 

 

 

一、我国铁路发展现状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我国是一个幅圆辽阔、区域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国家。从总体来看,尽管我国铁路建设纵向对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国铁路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各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数量上,铁路路网密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主要运输通道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在质量方面,铁路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便捷性、舒适性、准时性、安全性等还远远不能满足旅客和用户的要求。这是对我国铁路现状的总体描述。

 

根据交通部最新统计信息,截至2004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为74408公里,该年度增长1.9%。其中,国家铁路61015公里,合资铁路8524公里,地方铁路及其他4869公里。全国铁路复线里程为24908公里,年度增长1.0%,复线率达到33.5%;全国铁路电气化里程为19303公里,年度增长2.9%,电化率达到25.9%2005年是铁路建设大规模展开的一年,该年度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比2004年的516.32亿元增加近一倍,新线铺轨714公里,投产805公里;复线铺轨523公里,投产396公里;建成电气化铁路875公里。截至年末,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万公里。

 

从总量来看,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虽然已达到亚州第一、世界第三位,但相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铁路建设相对发展滞后、瓶颈制约矛盾依旧突出,具体表现在:主要干线能力紧张,部分地区进出通道不畅,季节性运输紧张问题突出,尤其是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浙赣六大铁路干线能力基本饱和,大部分区段能力利用率已达100%。运输质量尚待提高,旅客买票难、乘车难的局面非常严重,货物运输速度慢,到达时间难以确定。在路网规模方面,我国铁路总量与我国人口、国土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特别是西部地区路网单薄,不适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并且与发达国家相对差距巨大,以下的一组对比数据可以反映这一差距究竟有多大:

 

截至2002年底,以全国铁路营业里程7.2万公里计算,我国铁路每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路网密度约为75公里(以2005年底7.5万公里计算,这一数据为79公里)。但在地域分布方面,西部与东中部无论是在铁路里程还是路网密度都有较大差距:西部地区约2.6万公里,路网密度约为38公里/万平方公里;东中部地区约4.6万公里,路网密度约为169公里,而同期德国为1009.2公里,英国为699.1公里、法国为538.3公里、日本为533.62公里,美国约为220公里,就连印度也达到了191.73公里。按国土面积平均的路网密度,中国在世界上排名60位之后。如果按人口计算,中国铁路路网密度为每万人0.56公里,而加拿大为16.18公里、俄罗斯为5.9公里、美国5.55公里、法国5公里、德国4.4公里、英国2.85公里、日本1.59公里、印度0.63公里。这即是说,中国人均拥有的铁路里程煺仅为加拿大的3.34%、美国的10%,英国的20%,日本的35%

 

图一:中国铁路按国土面积计算的路网密度与按人均拥有里程计算的路网密度未意图

 

 

 

二、我国铁路建设2020远期规划以及“十一五”期间规划的具体布署

 

新一届政府对我国铁路建设现状及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认识是清醒的,近年以来也在采取一切措施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04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描绘了至2020年我国铁路网建设的宏伟蓝图,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批准和实施为标志,我国铁路新一轮大规模建设逐步展开。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即在20057.5万公里的基础上再增长2.5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内容是:

 

(一)、规划方案

 

1、客运专线。

 

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及三个城际客运系统。

 

1)、“四纵”客运专线:⑴北京~上海客运专线,贯通京津至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⑵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南地区;⑶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⑷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

 

2)、“四横”客运专线:⑴徐州~郑州~兰州客运专线,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⑵杭州~南昌~长沙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⑶青岛~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地区。

 

3)、三个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2、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

 

规划建设新线约1.6万公里,主要包括:

 

1)、新建中吉乌铁路喀什~吐尔尕特段,改建中越通道昆明~河口段,新建中老通道昆明~景洪~磨憨段、中缅通道大理~瑞丽段等,形成西北、西南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

 

2)、新建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形成西北至华北新通道;

 

3)、新建兰州(或西宁)~重庆(或成都)线,形成西北至西南新通道;

 

4)、新建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形成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

 

5)、新建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等西部区内铁路,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

 

6)、新建铜陵~九江、九江~景德镇~衢州、赣州~韶关、龙岩~厦门、湖州~嘉兴~乍浦、金华~台州及东北东边道等铁路,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络。

 

3、路网既有线复线及电气化改造,具体包括规划既有线增建二线1.3万公里,既有线电气化1.6万公里。

 

1)、在建设客运专线的基础上,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在大同(含蒙西地区)、神府、太原(含晋南地区)、晋东南、陕西、贵州、河南、兖州、两淮、黑龙江东部等十个煤炭外运基地,形成大能力煤运通道。近期要优先考虑大秦线扩能、北同蒲改造、黄骅至大家洼铁路建设和石太线扩能,实现客货分运,加大煤炭外运能力。

 

2)、结合客运专线的建设,对既有京哈、京沪、京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

 

3)、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为重点,调整编组站,改造客运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

 

4)、建设集装箱中心站,改造集装箱运输集中的线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

 

(二)、实施计划

 

1、“十五”建设计划调整。

 

200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万公里,其中复线铁路2.5万公里,电气化铁路2万公里以上,总里程计划已经实现。具体建设项目调整如下:

 

建设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郑州、石家庄~太原、宁波~厦门等客运专线。建设城市密集地区城际客运系统,开工建设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长江三角洲南京~上海~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广州~珠海、广州~佛山城际客运系统。

 

加快完善路网结构,开工建设宜昌~万州、烟台~大连轮渡、合肥~南京、麻城~六安、太原~中卫(银川)、精河~伊宁、永州~玉林(茂名)、铜陵~九江、大理~丽江、龙岗~敦煌、黄骅~大家洼铁路等新线。

 

加快既有线扩能改造,实施京沪线、焦柳线、黔桂线、兰新线武威至嘉峪关段、沪杭线、天津~沈阳、石德线电化改造,开工建设沪汉蓉既有段、昆明~六盘水、滨洲线海拉尔至满洲里、湘桂线衡阳至柳州复线,进行大秦线、西延线扩能改造。

 

加快主要枢纽及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进行改造,建设上海、昆明、哈尔滨、广州、兰州、乌鲁木齐、天津、青岛、北京、沈阳、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大连、宁波、深圳等18个集装箱中心站。

 

22010年阶段目标

 

2010年,铁路网营业里程达到8.5万公里左右,其中客运专线约5000公里,复线3.5万公里,电气化3.5万公里。

 

进一步建设客运专线。建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郑州、石家庄~太原、宁波~厦门等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北京~武汉、天津~秦皇岛、厦门~深圳等客运专线。

 

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建设云南进出境、中吉乌、合浦至河唇、赣州至韶关、龙岩至厦门、湖州至乍浦、兰州(或西宁)至重庆(或成都)、西安至平凉、隆昌至黄桶、东北东边道等铁路。

 

进一步提高既有线能力,建设邯济线、宁芜线、西康线、平齐线、大郑线、滨绥线等复线。

 

从云南入藏的滇藏线仍继续做好地质调查和技术经济分析,是否建设视研究论证结果再定。

 

(三)、规划特点

 

1、实现客货分线。

 

针对目前我国主要铁路干线能力十分紧张,除秦沈客运专线外,均为客货混跑模式,客运快速与货运重载难以兼顾,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需求,并影响旅客运输质量提高的实际情况,《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实施客货分线,专门建设客运专线,在建设较高技术标准 “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的同时,为满足经济发达的城市密集群的城际间旅客运输日益增长的需求,规划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重点,建设城际快速客运系统。

 

2、完善路网布局。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网布局一直呈现着不合理态势,特别是在广大西部地区,运网稀疏,运能严重不足,与东中部的联络能力差。为此,《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2020年前,以西部地区为重点,新建一批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全面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西部地区在加快青藏铁路等新线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加强东西部之间通道的建设,在西北至华北及华东、西南至中南及华东间形成若干条便捷、高效的通道,形成路网骨架,满足东西部地区客货交流的需要。东中部地区新建一批必要的联络线,增强铁路运输机动灵活性。新建和改扩建新疆通往中亚,东北通往俄罗斯,云南通往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出境铁路通道,为扩大对外交流服务。

 

3、提升既有能力。

 

根据我国资源分布、工业布局的实际,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在建设客运专线和其他铁路线路的同时,加强既有铁路技术改造,扩大运输能力,提高路网质量。第一,以京哈、京沪、京九、京广、陆桥、沪汉蓉、沪昆等七条既有干线为重点,增建二线和电气化改造,扩大既有主干线的运输能力。第二,根据煤炭行业发展规划,结合铁路煤炭运输径路的实际,通过建设客运专线实现客货分线和对既有煤运通道进行扩能改造,形成铁路煤运通道18亿吨的运输能力。第三,在加快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的同时,系统安排枢纽建设,强化重点客站,并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调整主要编组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系统提高运输能力、运输质量和运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路网整体作用。第四,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省会城市及港口城市布局并建设18个集装箱中心站和40个左右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内陆口岸的集装箱办理站,发展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使中心站间具备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条件。

 

4、推进技术创新。

 

由于对国外高新技术的跟踪、研究、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国产化水平不高,使得目前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上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水平,高速动车组的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要把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作为“十一五”和今后铁路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为重点,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快速提升铁路装备水平,早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机车车辆及动力组,充分整合国内资源,采取国际合作,科研攻关等措施尽快实现国产化。重载货运机车、车辆系统引进关键技术,提升设计制造水平。适应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重载的要求,提高线桥隧涵、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技术水平。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装备水平的提升要与铁路体制的改革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使用效率和运输效益。

 

(四)预期效果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了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的铁路网发展目标。《规划》实施以后,到2020年将达到以下效果:

 

1、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大部分20万人口以上城市、大宗资源开发地、主要港口、重要口岸的较为完善的铁路网。并与其他运输方式紧密合作、有机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较2005年增加2.5万公里。其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4万公里,东中部地区营业里程达到6万公里,较2002年各增加1.4万公里;每万平方公里路网密度为58公里和220公里,较2002年增长50%32.7%

 

3、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增建四线或多线。铁路复线里程达到5万公里,比2002年增加2.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达到5万公里左右,比2002年增加3.2万公里;复线率、电化率各达到50%,分别比2002年增加17个、25个百分点。除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复线铁路连通我国大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4、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为中心,京沪、京广、京哈、陇海、浙赣、青太、沪汉蓉、沪甬厦客运专线为骨架,客货混跑快速线路为连接线的快速客运服务网,总里程达3万公里。主要干线城市间铁路旅行实现1000公里左右范围内“朝发夕至”,2000公里左右范围内“夕发朝至”,4000公里左右范围内“一日到达”。

 

5、形成以大同(含蒙西地区)、神府、太原(含晋南地区)、晋东南、陕西、贵州、河南、兖州、两淮、黑龙江东部10个煤炭外运基地为服务重点的铁路重载煤炭运输网,年运输能力达到20亿吨左右,满足煤炭外运需要。

 

6、形成以上海为中心,集装箱运输通道为骨架,连接其他17个集装箱中心站,辐射各集装箱专门办理站的快速集装箱运输服务网,实现集装箱货物运输的便捷、及时、安全。

 

按照上述铁路网建设中长期规划,我国铁路“十一五”规划思路于2005年下半年出台,其主要内容在上述长期规划中已经提到,即在未来5年间内新建铁路线1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5万公里,其中客运线5000公里,复线里程3.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3.5万公里,重点任务是建成武广、郑西、石太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北京至武汉、哈尔滨至大连、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建成京津、广珠、广深、沪宁、沪杭城际客运铁路;继续对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陆桥、沪汉蓉和沪昆七条主通道进行系统配套改造,扩大运输能力。2010年,铁路煤炭外运能力达到15亿吨。推进集装箱物流中心和双层集装箱通道建设。继续实施既有线提速改造,2010年快速线路营业里程达到2.2万公里。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根据《规划》精神,铁路部门今年将以客运专线、沪汉蓉通道、杭甬深通道、煤炭运输通道的部分项目为重点,积极争取开工一批新项目。今年计划安排大中型续建项目35项,计划新线铺轨859公里,投产1680公里;复线铺轨290公里,投产140公里;电气化投产559公里。宁西线西合段、宁启线、粤海通道、胶新线、宝兰复线、朔黄线等16个项目将建成销号。铁道部要求,青藏铁路要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三个具体目标,继续抓好“三大难题”攻关,基本完成线下工程,实现年内正线铺轨340公里的目标。渝怀铁路,除圆梁山隧道外,要基本完成线下工程,全面展开站后工程,累计完成正线铺轨534公里以上,遂渝铁路要实现全线铺通,抓紧展开站后工程施工。宜万铁路,要抓紧进行征地拆迁,尽快展开施工。与此同时,铁道部还将加大既有线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大秦线扩能改造,力争年内实现1.5亿吨的输送目标。加快胶济电化、徐郑电化、浙赣电化、武九线扩能改造、兰武复线等项目建设,如期高质量完成技改任务。抓紧满洲里、绥芬河、二连浩特等口岸扩能改造收尾工程,为口岸运输“大进大出”创造条件。抓好第一批集装箱中心站和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等。

 

至此,我国铁路建设的中、长、短期建设任务均已经具体勾划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