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真正的核心问题


  据闻巴曙松刚给中南海讲过课。抛出这篇文章当有某种深意存焉。

  在笔者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化问题就相当于当前错综复杂经济金融问题的牛鼻子。解决得好,一好百好;否则,一了百了。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和居民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多采用美元等国际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和结算工具,人民币还不是国际通行的计价、结算和储备工具。在这种局面下,我们向国际货币发行国缴纳了巨额“铸币税”。通过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我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实际上等于老美用几张绿纸片就换取了我国国民辛勤劳作创造的巨额物质财富,是美国对中国的一种财富掠夺。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多数投向美国国库券市场。鉴于发展中国家投资资本回报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当前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转化为外汇储备资产+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内流”的结果组合,本质上不过是中国用海外低收益资产替换了国内高收益资产,中国向美国提供了低息融资,自己则承担了资本回流中的利差损失,为此不仅牺牲了国民当前的消费,也牺牲了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机会,而投资效率不高正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投资症结。

  令人备感不公平和屈辱的是,美国人一边享用着中国人交纳的“铸币税”和低息融资,一边还要肆无忌惮地辱骂我们搞不公正贸易行为,威逼我国承担调整贸易差额的全部负担。在不明个中玄机者看来,庞大的外汇储备似乎是我国足以引为自豪的财富象征,实际上,包括美国国库券在内的庞大外汇储备更多地折射出了我国的无奈和悲哀。要摆脱这种可悲境地,唯一出路就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减少乃至消除对其他国家支付的“铸币税”,同时依靠输出人民币获得其他国家的物质资源,使本国在国际“铸币税”转移格局中的地位从净支付者转变为净收入者。相应数量的物质资源则为我国所使用。

  不仅如此,随着汇改之后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成熟,如果在对外贸易中仍然绝大多数采用外币计价、结算,我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与日俱增。

  从长远看,假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滞后,致使我国金融资本不断积累却不具备向境外输出的能力,便很可能陷入日本在“平成萧条”中的困境:尽管日本金融体系的金融资本盈余越来越多,其实物经济基础却不断弱化,无力引导这些金融资本盈余向外输出的日本,只能长期处于泡沫经济的阴影之下。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社会立身的基础是国民意识,而推进本币国际化对于引导一国国民形成与大国身份相适应的民族自豪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但与美元、日元、欧元这些国际化的货币相比,人民币目前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还仅限于在边境贸易中实现结算和交易媒介的功能,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成为真正国际化的货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其实现受到多方面条件的综合影响。

  考验中国政府执政智慧和胆识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