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带领中国发现了世界?!


 

  郑和(1371~1435)中国明代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人。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它发展了中国的航海事业﹐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开扩了人们的地理视野﹐丰富了地理知识。比西方哥伦布等的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规模和技术等方面﹐也都大大地领先于西方的航海家。客观的讲: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相当引以为傲的一段历史。尤其郑和在航海及地图学上的贡献。郑和的远航行动,船队规模之宏大。航程之遥远,途经国家之众多,令万邦望尘莫及,让世人叹为观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实行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经过30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朱棣荣登帝位时,全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采矿、冶炼、纺织、陶瓷、造纸和印刷等诸工百业,生产规模已遥遥领先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造船航海技术已获得巨大的发展。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仍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盛之国。有所作为的朱棣,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发展同海外各国的关系;为了安抚选后沿海岛屿和海外的臣民;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奢侈淫依法生活,寻觅海外的奇珍异宝油然也为了寻求解开朱允效失踪之谜”,决计派遣一支“天朝上国”的远航探险队,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时郑和,早已是大明王朝的皇帝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郑和毕竟随侍燕王(朱棣)左右多年,又屡建奇功。加上接触文人墨客颇多,学识广博,机智灵活,能言善辩,还逐渐学成了“知兵习战”有谋有勇、运筹帷幄的本领洞时兼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徒的双重身份。再说,“天朝上国”其出使者誉称“天使”,既然为天使,若其貌不扬未免贻笑外邦,而郑和计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洪音虎步”,可谓仪表堂堂,器宇不凡冷人一见肃然起敬,堪称“天使”相貌。郑和便成了出洋航海理所当然的头领。

  为了准备这次远航“西洋”,明政府征集全国各地技术高超的能工巧匠,花了整整2年时间,在南京、太仓等地造就了62巨型海船,船上备有水罗盘等各种导航仪器和海图等航海资料,舱内装载了大量瓷器、丝绸绢缎,金银珠宝、铜铁器具、茶叶粮食等各类物资,人称“宝船”。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据记载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办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看,郑和玄领船队到过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湾、波斯湾、马尔代夫群岛、阿拉伯海、亚丁湾等地。郑和先后四次横渡印度洋,最远达到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确实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造船与航海是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涉及到流体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天文学、数学、磁学、地理学、气象学及制造工艺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因此,造船与航海事业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的。中国在历史上曾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从殷商时期的帆船,到元代伊本•白图泰盛赞的大舟宗,都表明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技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到了明代,郑和的七次下西洋,更是将中国的造船与航海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发达的造船术与航海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发达的科技文明。

  造船技术: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舶体积的增大上。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郑和下西洋的船舶分为五类: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其中宝船最大,九桅,长44.4丈,宽18丈。明代一尺约合今日0.311米,依此推算,则下西洋宝船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印度洋、红海及东非的航道,开辟了中国和世界航海史的新纪元,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航海技术,扩大了人们的航海知识。

  在公元1405至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但中国没有!

  中国人绝非在历史上时常被述及的陆地民族,中华帝国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练又爱冒险的船民。甚至在中国或中国人的名称出现以前,来自亚洲大陆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也就是大洋洲各种不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地。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在哥伦布之前,新大陆已经有了亚洲人的踪迹,而且许多证据显示:他们曾屡有来往,而非仅接触过一次。

  为什么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

  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有绝对的霸权之后,放弃了强权?长久以来,中华帝国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位赋予生命的父亲,不单对城邦小国如此,同时对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这种认知响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从明成祖身上当然也看不到这种观念,归顺中国所换得的报酬是本身的繁荣。以这种方式对待未开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们对中华帝国的忠诚度,这种远比加强驻军的兵力来的有效得多了。无论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结论,试着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是愚蠢的行为,因此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作过这种尝试。而欧洲各国殖民强还要再过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结论。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它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只是由于朱元璋“海进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朱棣取消“海进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表明中国恢复了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跟中国“纳贡”,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15世纪,人类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世纪之初,东方浩瀚的洋面上,骤然出现了一支超级舰队,郑和便是这支舰队的统帅。世纪之末,经过大西洋风浪洗礼的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不过,在他的眼中,这不过是东方印度大陆,可是,这件事的影响却改变了西方人的世界观。你愿意跟随他们曾经探险的道路,追寻神奇、惊险的经历么?你认为他们俩谁更伟大呢?你愿意参与这场异常激烈的大讨论吗?来!让你的思维穿越时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