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上清宫老子庙的兴废变迁
文、图: 翟智高
洛阳素有“天下之中”, “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商都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故城(西周成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隋唐东都城(曾作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和北宋的陪都)等五大都城遗址。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何尊铭文拓片,记载洛阳成周“宅此中国 ”,洛阳叫“中国”:
:
一、老子悟道北邙上清宫
洛阳上清宫是著名的道教胜地,位于洛阳市邙山之巅翠云峰,隋唐洛阳故城中轴线正中的北端,涉足山巅,南望伊洛平原,古都尽收眼底,远眺伊阙,状如龙门。《重建上清宫古迹碑记》记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丽,云日宣明"。
下图:洛阳上清宫:
相传春秋时陈国苦县人老聃,在东周任柱下史(又称征藏史)时,曾在此处栖息悟道。《水经注,渭水注》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其中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乡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孔子到周都洛邑(今洛阳)向老子求学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态,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
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当年孔子不远千里来洛阳请老子讲解道、德、礼、乐,老子在此谈天说地、纵横古今,使孔子佩服的五体投地,孔子发自内心的评价就是“吾今见老子,其尤龙也”。后来这里传为老子在此处炼丹,后演变成太上老君炼丹处。
按以往的说法,上清宫始建于唐代,初称老君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称玄元皇帝庙。后因避玄宗讳,改称元元皇帝庙。再改上清宫。
其实,汉代时邙山之巅翠云峰老子修炼悟道处已是道家圣地。东汉益州巴郡(今四川重庆市喜陵江北岸)人帛和(帛护,字仲理),曾慕名到邙山翠云峰老子炼丹处修道。帛和发展了老子学说,在洛阳创立了“帛家道”,后从洛阳流传到南方。帛和最后在翠云峰辞世,其墓在翠云峰东北。墓碑上写着“真人帛君之表”。墓碑立于晋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对此曾作过考察,并记录在他的《水经注》中。《水经注·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涧水》:“瀍水东与千金渠合,<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
下图:洛阳上清宫大殿遗址和石础石:
上清宫位于洛阳风水最佳处:
:
帛和之后,东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沛国丰人,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二十五岁,以直言极谏科中之,拜江州令,谢官归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汉天师世家》)。张道陵在翠云峰修身养性,修炼大道。他会通老子《道德经》旨义,奠定了他的道教理论。成为闻名于世的天师道的始祖。张道陵在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后,为了发展道众,特立天下"二十四治"("治"为五斗米道的传教点),将洛阳北邙山(翠云峰)列为"二十四治"之一的"邙山治"。说明张道陵对邙山的向往深慕之情。《云笈七签》列邙山为"天下第七十福地",为真人魏伯阳修真处,更显其钟灵神秀,泽惠人世。
二、炀帝尝登邙山上清宫,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
公元589年, 20岁的杨广作为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攻陈朝,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结束了上百年 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全国政治上的控制,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亲自到洛阳查看风水。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保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炀帝诏曰:“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
下图:伊阙、龙门
龙门伊阙:
隋炀帝既崇佛又尊道,在确定隋东都洛阳城中轴线时要"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
北据邙山上清宫,南过伊阙龙门正照净土寺,道家上清宫,佛家净土寺恰在隋东都洛阳城南北中轴线两端(见下图)。
三、“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之隋唐都城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炀帝下诏令尚书令杨素、宇文恺负责造东都,在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隋东都洛阳城规模巨大,"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主要城廓有宫城、皇城、外廓城。宫城内主要有乾阳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等。殿庭周围遍种奇花 异木。其中以乾阳殿最为壮观,居城外百里能望之。还有规模巨大、风景优美的显仁宫、上阳宫。
。
下图:隋东都洛阳城示意图: 外廓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住地方。在修造规模宏大的显仁宫时,所需的木料要到江西去砍伐,一根作柱梁的木料,需要两千人搬运,运到洛阳需要几十万人工。炀帝又下诏修建通向洛阳的大运河,极大的方便了南北水路交通,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四、李唐皇家以尊崇老子而建立的祖庙
自李唐王朝与老聃联宗系祖以来,东都邙山翠云峰的地位骤然大增,特置"老子乡"以显示其他望之崇高。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下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于邙山翠云峰建上清宫。这是李唐皇家以尊崇老子而建立的祖庙。在建庙时,发掘到一方古石案,当时人判断是老子在这里悟道遗址,或者是汉仙人帛和的修真旧址,更引起唐宗的重视,庙建成后,下令设醮行祭。
洛阳上清宫古石案:
元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亲自到亳州老君庙(今河南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向老子致祭,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回朝后,遂下令改洛阳上清宫为太微宫,奉祀太上玄元皇帝。唐代韦渠牟,在他所作的《步虚词》中说:"那将人世恋,不去上清宫牟"。
五、李世民把中国传统的三大教“儒、佛、道”三教合一之梦
李世民曾有一个梦,就是把中国传统的三大教“儒、佛、道”三教合一成为国教,让信仰“儒、佛、道”的人皆大欢喜,这也是大唐盛世最“和谐”的事情了。
洛阳王城公园涧河的道家标志阴阳太极图:。
唐太宗亲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写道:“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
太宗在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中,特意提到洛阳人玄奘“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唐太宗所说的“幼怀贞敏---翘心净土”,就指玄奘九岁时随其二哥在洛阳东都净土道场(净土寺)出家的事儿,是李唐王朝崇道尊佛的典型事实。净土寺位于目前洛阳辖区伊川白元乡水牛沟村,寺中尚存五间古大殿以及重修古碑和隋唐石柱的实物:
净土寺大殿隋唐时代方形花纹石柱:
隋开皇元年,普诏天下,任听出家。唐代佛教是在隋代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尊老子为始祖,那时佛、道、儒更是和谐发展.
下图,历代重修净土寺时,保留下来隋唐初建或重修时阴阳鱼图案砖芭。(在很隐蔽的部位,不易被发现,才得以存留下来):
六、武媚娘对道不太感兴趣,而对佛很热衷
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接班后,仍把“三教合一”作为“国策”。由于国都长安老是闹旱灾,皇帝就把百官带到吃喝不愁的东都。唐高宗李治看重洛阳的重要地位,还与老子庙在洛阳有关,他掌权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他的爱妻武媚娘住在洛阳的合璧宫(洛阳宫),去上清宫祭祀老子比在长安方便多了。
但高宗的爱妻武媚娘对道不太感兴趣,而对佛很热衷。嗣圣元年(684)春
豫王李旦史称睿宗,武则天实际掌权时他是傀儡。后来连傀儡皇帝女皇也不让他干了,武则天做了“大周天子”,赐豫王李旦姓“国姓”,可叹李唐皇族帝胄,也被迫把李姓改为武姓。这时的上清宫中,李氏的始祖老子李聃恐怕气的要亲自与武媚娘拼命的。
“ 一陰一陽之謂道 ”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老子是什麼人,是道家鼻祖啊,會去與一個小女子爭?愔熟老子 “ 不爭 ” 之道的唐睿宗,終於在母親武則天年老退出歷史舞臺後,于 710 年六月二十四日再次登基,改元景雲,下詔把自己曾住在洛陽修業坊的宅第改建為景雲觀,重樹上清宮老子廟的國廟地位,得以使道家香火不斷。 。
武则天实际掌权后,就是大举扩建洛阳的宫殿,建“天堂天枢”,修洛阳的白马寺和龙门石窟,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她亲自资助脂粉钱而建立起来的,也是她留存于后世的最给洛阳“长脸、挣钱”的{标志性政绩工程} :
即使到了失去任何信仰的現代,人們仍然願為觀賞盧舍那而不惜拼命擠入“龍門”:
:
:
七、玄宗下诏在东京积善里旧邸建玄元庙
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第五天(712)八月三十日,改元先天。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正月,玄宗下诏在两京和各州均建一所玄元皇帝庙,并设置崇玄学。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正月,玄宗又下诏在东京积善里旧邸建玄元庙。“一阴一阳之谓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子是什么人,是道家鼻祖啊,会去与一个小女子争?愔熟老子“不争”之道的唐睿宗,终于在母亲武则天年老退出历史舞台后,于710年六月二十四日再次登基,改元景云,下诏把自己曾住在洛阳修业坊的宅第改建为景云观,重树上清宫老子庙的国庙地位,得以使道家香火不断。
下图,洛阳上清宫石花盆:
:
据《旧唐书》等史书记载,玄宗李隆基曾三次下诏"敕建"东都洛阳玄元庙(老子庙)。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玄宗仿其父的做法,将自己在洛阳积善里的旧宅, "敕建"为玄元庙:唐玄宗对大臣们说:"我当年作藩王(临淄王)时,住在东都积善里,应该在这里建玄元庙。"
玄宗之所以把玄元庙建在他的旧邸,是因为他的旧邸临着定鼎门大街积善里,是东都皇城端门之南、定鼎门街西第一街第一坊,庙设于此,同皇宫隔洛水相望,更显得玄宗曾住地的声望威重,也可借人们祭祀老君(老子)香火,使自己的“业绩”得以“流芳后世永传千古”,这是玄宗的私下本意。
八、洛阳人抵制“长官意志”不愿邙山上清宫老子庙改建到洛水以南
但洛阳的百姓和文人士绅们,却不愿看着邙山上清宫老子庙改建到洛水以南。因为按传统的风水理论,北为玄武,是太上老君在的方位,邙山上清宫正在此位,是洛阳城的靠山与保护神。如果把保护神随便搬到洛水南,在都城中轴线的中间,皇城以南建个庙观,不仅失掉了古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底蕴,也不利于官员的升迁和爵位(据说有“能住庙前吉利,不住庙后倒霉”的说法。如果庙观建在皇城端门之南玄宗旧邸积善里,洛水北就成了“庙后”,“洛阳”就不利了)。
百姓的抵制和说法使官员们如梦方醒,因为官员富绅们大多住在洛水北,不想“住庙后倒霉”。最终东都洛阳的玄元庙,既没有按皇帝的意思在玄宗旧邸创建,也没有在城内另建它处,终究还是在邙山上清宫原处重建。这大概是那个时的洛阳人抵制“长官意志”最成功的案例吧.
九、宫垣之内,松林连接,以象仙居
唐代重建后的洛阳上清宫坐北面南,正名曰玄元皇帝庙,简称玄元庙。玄宗封其名曰"太上玄元皇帝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改名太微宫。其建筑规模与西京长安玄元庙(后改名太清宫)相同。为一座辉煌壮观的宫殿式园林建筑群,雄踞于邙山翠云峰之颠。
上清宫主体大殿,为大十二开间,中有四根绞龙柱顶天立地。殿基高敞,庄严肃穆。歇山斗拱,飞檐重迭,碧瓦覆顶,风筝檐挂。大殿前后门,各有两列石阶,均可登级而上,进入殿内。
玄元庙山门上额书"琼华"二字,东门上额书"九灵",西门上额书"三清"。宫之东侧建有御斋院,西侧建有公卿斋院,供道士迎宾、住宿之用。"宫垣之内,松林连接,以象仙居。"大殿后洞府深邃,洞府之上建有高耸入云的斋坛。"琼华"门外,两边矗立着耸天铜柱,一气通天,华光四射,甚为雄壮。
玄元庙落成之后,玄宗立即下诏享玄元皇帝于新庙,并命有关官署定玄元皇帝告享时所奏乐。玄宗审查批示了太常寺卿所奏降神用的《混成之乐》和送神用的《太乙之乐》。
十、玄宗自己和宰相李林甫配像都是朱衣朝服,形如真人,栩栩如生
玄元庙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建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下诏享玄元皇帝老子于新庙。所谓新庙,实是在上清宫原址的重建。玄元皇帝不是木牌位,而一尊太白山石雕老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袍,壮严肃穆。这尊雕像是雕塑大师杨惠之雕刻的。左边配雕的石像有文宣王孔子,还有道教四位真人:庄子、文子、列子和庚桑子;右边配雕的石像有玄宗自己和宰相李林甫,这些配像都是朱衣朝服,形如真人,栩栩如生。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九月,诏天下两京玄元庙,改为"太上玄元皇帝宫",简称玄元宫。
玄宗为使道教信仰制度化,为培养高级道教人材,把道教典籍列入大唐高等教育的教材。开元"二十九年春正月丁丑,制两京(玄元庙)各置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中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
天宝元年正月七日。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元元皇帝降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函谷故关令尹喜台西得之。于是置元元皇帝庙于大宁坊西南角。东都置于积善坊临淄旧邸。庙初成。命工人于大白山砥石为元元皇帝圣容。又采白石为元宗圣容。侍立于元元皇帝之右。衣以王者兖冕之服。又于像东设立白石。为李林甫陈希烈像。林甫犯事。又改刻石为杨国忠代焉。
天宝元年二月丙申,"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一百人"。二年正月丙辰,"两京崇玄学改为崇玄馆,博士为学士,助教为直学士"。还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为之,统领两京玄元宫及道院事。不久,又改崇玄学为通学,博士曰道德博士。通玄学师生的待遇与国子学(国立大学)相同。
从天宝二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仅东都邙山玄元宫的崇玄学,为唐帝国培养了一千三百名高级人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奉诏缮写了大内所藏道藏《三洞琼纲》五千七百卷,分别藏东西京太清、太微宫及各州紫极名垂画史的《五圣千官图》,并令诵持《旧唐书》)。他们为保存和传播道教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十一、名垂画史的吴道子《五圣千官图》感动杜甫
为了使大唐帝国皇帝的列祖列宗直接与"大圣祖"同受太微宫荐献之享,玄宗在天宝八年六月,对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和睿宗五个皇帝封为"大圣皇帝"。在"大圣皇帝"称号之前依次加谥号为"神尧"、"文武"、"天皇"、"孝和"和"玄贞"之名,时称为"五圣"。接着,命内供奉吴道子将"五圣"真容绘在太微宫大殿正壁上。将文武千官仪列左右,以锦秀河山作为背衬,这就是名垂画史的《五圣千官图》(也有说《五圣千官图》中的五圣分别是道教中的四位天帝(东华、西灵、北真、南极)和扶桑大帝)。玄元庙吴道子之两幅大型壁画,当时就有人评价说"丹青绝妙,古今无比"(唐・康骈《剧谈录》)。玄元宫观严然成为一所皇家宗庙了:
。
吴道子的《五圣千官图》绘成之后,一时轰动洛阳城,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大诗人杜甫于天宝八年冬至这一天,也慕名登临游赏,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长诗: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配极玄都閟,凭虚禁御长。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谷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
杜甫遥望伊阙龙门,还有《龙门》诗: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玄宗下诏"自今后,每亲告献,太清、太微宫改为朝献,有司行事为荐献"。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又下诏(太清、太微两宫)"每岁四时及腊修庙献之礼"。两京道宫,由于皇帝的重视,在国家生活中占据有一定的地位。东都太微宫虽位在北邙,山路坎坷崎岖,但由于它的地位隆崇,所以依照常规,斋醮祭献,奉祀不衰。
玄宗之后,这座道观,宗庙二位一体的太微宫(上清宫),仍然起着支配唐王朝宗教、宗庙活动的作用。
十二、武宗李炎嗣帝后下令灭佛,皇帝神主石像埋入地下
唐武宗李炎嗣帝后,下令灭佛,会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毁佛家寺院,令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对洛阳太微宫(上清宫)道观、宗庙二位一体形式给以改造。中书、门下省上奏:"太微宫新造小屋藏神主",实际是将原来所立的大唐帝国皇帝的列祖列宗神主,集中到新造小屋收藏。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太
又据南宋康与之《昨梦录》载:"国初修老子庙,庙有吴道子壁画,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官以其壁募人买,有隐士亦妙手也,以三百千得之.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乃以车载壁,沉之洛河."若宋初以公元960年前后计算,吴道子的《五圣千官图》即于此时付之东流水.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从此,东都太微宫不再是李唐的皇家宗庙,而成为专门供奉老子(太上老君)宫观。
(十三)武宗宰相李德裕是灭佛的主要参预者被流放。
早在敬宗时,李德裕在浙西观察使任内,就对佛教的发展加以限制。李德裕不管是做地方官,还是宰相,对佛教的态度是前后一致的。佛教势力的发展,必然影响政府的财政来源。基于这个观点,他积极主张灭佛。对武宗灭佛大加称赞。他说:“臣某等伏奉今日制:拆寺阑若共四万六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并奴婢为两税户共约四十一万余人,得良田约数千顷。” 《李文饶文集》卷20《贺废毁诸寺德音表》。李德裕废除了洛阳境内祠庙1000余座、拆毁寺房1460所。其利用所得到异木、名花、珍宝、奇石等,建了一个“平泉山庄”,就是被称为唐代“洛阳八大景”的“平泉朝游”。不料想武宗灭佛刚一年就暴病身亡,李德裕也被流放到海南岛并死在那里,后来他的孩子将父亲骨殖迁回洛阳,葬于龙门南伊川窑地坡上。
武宗灭佛虽然打击了佛教的膨胀发展势头,也同时抑制了道教的发展,破坏了唐太宗“三教合一,和谐发展”的宗旨,使宗教信仰自由的平衡被打破,甚至造成无敬畏感的信仰缺失和传统道德观的毁灭,从此社会越加动荡不安,终于带来百年的国家分裂,战祸连绵,百姓流离失所,古都洛阳从此地位日益衰落,再也没有兴盛起来。
(十四)王室的神主被埋,而老子的偶像仍被崇拜
隋建洛阳时,“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异兽,以实园苑”。东都城“周回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西距王城,东越瀍涧,南跨洛川,北逾谷水”;外郭城内“洛南有九十六坊,洛北有三十坊,大街小陌,纵横相对”。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在洛阳城内兴建丰都、通远、大同三大市场,“徙各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于洛。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剧增。大兴儒学。
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用司农少卿韦弘机积蓄的20万钱修复洛阳宫、营建上阳宫。武则天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毁乾元殿,造明堂,高294尺,四面各宽300尺,有上下三层。“宫观楼阁参天、豪宅商铺无数”。
但也有解不开的玄疑之处,那就是规模宏大的隋唐宫殿与洛河南北两岸的里坊建筑群。洛阳历代战乱毁灭后的大量废旧建筑材料,像砖瓦和大型建筑构件之类不易消失的东西哪里去了?前几年发掘出的定鼎门遗址等,仅有少量石头基础。
老子这位被奉为唐王朝福祚神明的权威性哲人,在唐王朝两个多世纪的宗教崇祀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宦官、朝臣可以请奏埋唐王室的神主,而老子的偶像崇拜仍一如既往,朝祭不衰。老子学说对唐代道教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的推动作用,两京玄元宫及道院的扩建,特别是洛阳上清宫被玄宗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宫",标志着全宫观建设更加有组织化,并且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道教进入鼎盛时代。
(十五)皇室宗亲、达官贵戚、巨富豪强投资兴建女道观
唐高宗时,皇帝的女儿入道始兴,它成为公主舍离俗世,遁入另一方外世界的途径。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一度入道,这是已知最早的公主入道之例。而睿宗第九、十女出家,号金仙、玉真,则是公主入道的最正式记录。玄宗为达到使杨玉环由儿媳身份转变为情人身份,走的就是入道当“当真人”。风气一开,公主曾为女冠者凡有十六位:万安公主,天宝时入道;楚国公主,兴元元年(784)请为道士,赐名上善;华阳公主,大历七年(772)以病丐为道士,号琼华真人;文安公主,丐为道士;浔阳公主,大和十二年(829)与平恩、邵阳公主并为道士;永嘉公主,为道士;永安公主,大和中丐为道士;义昌公主,为道士,乾符四年(877)诏还南内;安康公主,与义昌公主同为道士.
公主入道之原因,其中自有道教所持具的宗教情操,使一些公主从中获得解脱,虽然在世俗间,却似乎也能实现梦寐以求的超脱世俗的理想与得道成仙的愿望。出家入道与舍家为尼,在唐代具有不同意义,这亦因为道教独有的探求不死的特质,让入道者得到另一种关怀。道教所有的探求不死的神仙思想,以及道家精于本草学的能力,也是诱使公主入道的理由。玉真公主所说“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就是舍弃世俗,强调延命。这正表现老庄道家养生的特质。延生不死是奉道,学仙者的一大愿望,因而有病想借道教的养生术,改善其身体,也同属延生意愿.
公主贵为天子之女,身份尊祟,公主选择入道,在民间掀起入道风气,而公主养尊处优的闲适入道生活,也不同于民间道士的苦修清冷。凡有名的女道观,其大都是皇室宗亲、达官贵戚、巨富豪强等投资兴建,只不过是为他们的“出家千斤女”营建的修身养性的“安乐窝”而已。因而女道观成为唐代的一种时髦。据《唐六典》记载,开元时,天下宫观凡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其中道士所住一千一百三十七所,女道观五百五十所。而《新唐书·百官志》则云女道观达九百八十八所。
(十六):"太微宫使"只有宰相配兼
由于东都太微宫,在唐王朝的政治生活和宗教文化传播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后代朝廷的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直到唐末,太微宫成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官衔:"太微宫使"只有宰相配兼。所以,东都太微宫不论国家形势怎么样变化,无论道佛二教因朝廷的好否时升时沉,也无论安史叛乱、伪燕都洛,即或是黄巢率起义军取道东都、西攻长安,这座老子道教祖庭宫观都被安安全全地保存了下来。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军阀孙儒攻陷洛阳,烧宫室、官寺、民居。朱温部下张全义受命镇守洛阳,这时的洛阳“仅存坏垣”、“户不满百”。张全义在这里筑南北二城,劝课农桑,苦心经营20年,洛阳的人口达到数万。朱温拥兵自重,挟唐昭帝迁都洛阳。朝廷对洛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把太微宫列入特殊拟建项目。当时,宰相柳粲记事,欲拆北邙山玄元观移入都内,于清化坊取旧昭明寺基,重建太微宫。朱全忠同意迁建邙山太微宫。但在短短的四个月中,要想完竣上下浩大的拆建工程,是不可能的。再加上一个重要因素是"延资库盐铁并无物力"。尽管朱全忠"牒判六军诸卫张全义指挥工作",终于没有拆迁成,而太微宫依然矗立在北邙翠云峰上。
(十七)太微宫每年五荐献的崇礼礼仪,高出太庙
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全忠称帝,国号梁,建都东京汴梁,称洛阳为西都。因朱全忠崇佛抑道,五月下诏"废雍州(长安)太清宫,改西都(洛阳)太微宫、亳州(今鹿邑县)太清宫皆为观,诸州紫极宫皆为老君庙",并"诏废道录司,存僧录司"(《旧五代史・梁书》)。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庄宗移都洛阳,即恢复太微宫之名。后曾一度改太微宫为太清宫,并恢复晚唐"太清宫使"之荣衔。不久,又改洛阳太清宫为太微宫。 洛阳太微宫,在后唐一代政治地位更高。拟定太微宫每年五荐献的崇礼。从礼仪上讲,高出太庙、郊坛之上,就连朝廷皇帝、皇后去世上谥号,也要首先派朝官到邙山告太微宫,其次才是太庙。后唐用太微宫的宗教、宗庙的仪礼,来安全社会、稳定民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十八)太祖赵匡胤将洛阳太微宫改称上清宫
宋太祖、太宗兄弟,生于洛阳夹马营,早年对太微宫的情况,是十分了解的。宋王朝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又将太微宫改称上清宫。有一次,宋太祖驾幸西京洛阳,遇到了阴雨天,特派随驾官冒雨到上清宫告庙祈晴。宋太宗十分仰慕上清宫,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特下诏于东京汴梁城宋门里仿建洛阳上清宫。天下名山建有"上清宫"的道观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宋真宗和唐玄宗一样极力崇拜道教,把道教推到国教地位,使道教又一次发展到鼎盛期。景德元年(公元1004-1008年),宋真宗曾三次驾幸西京洛阳上清宫,赞美哲人老子的至道大德和上清宫的建筑、绘画及雕刻等艺术.
宋徽宗也十分崇信道教,这位历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曾下诏在太学设《道德经》、《庄子》博士的同时,又将洛阳上清宫收归中央秘书省领辖(《宋史》)。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宋金中原大战,洛阳上清宫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影响,隋唐宫殿区和洛河南北两岸的里坊建筑群及乎毁坏殆尽。金代,定洛阳为中京。由于战争的破坏,洛阳城已龟缩到隋唐东都皇城、宫城和东外郭城的一角,城池的面积不足隋唐时洛阳城的二十五分之一。但昔日的政治风韵、经济优势、文化遗存仍是其他地方难以相比的。凡赴任官吏,来往商人,传道名士,路经洛阳的,无不要到邙山老子庙驻足凭吊,感慨系之。
(十九)让信仰“儒、佛、道”的人皆大欢喜是大唐盛世最“和谐”的事情
纵观整个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似以佛教略占优势。但道教与唐皇室具有微妙的关系,这使它在唐代社会一直颇具影响。道教在唐代诸帝心目中,具有本宗的情谊。唐高祖李渊得天下,其能名应图录,应谶为王,确有得益于道教老子。因而在道,佛先后这一问题上,基于李唐皇帝认为老子是本家的立场,唐代常常持道先佛后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唐帝对道教所具有的同宗意识。唐睿宗在《令西域、昌隆入道制》中说: “元元皇帝,联之始祖,无为所庇,不亦远乎”。元元皇帝就是老子。道教既与唐皇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唐代祟道风气之盛就不足为奇了。
上清宫作为皇家道观的主要建筑,它的建置和沿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子哲学的盛衰。唐代使道教信仰制度化,为培养管理国家的高级人材,把道教典籍列入大唐高等教育的教材。开元"二十九年春正月丁丑,制两京(玄元庙)各置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中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实际上是把洛阳上清宫由皇家道观变成了讲授哲学和治世之道的皇家大学,开元盛世与老子的哲学紧密相关,
李唐王朝把中国传统的三大教“儒、佛、道”三教合一成为国教,让信仰“儒、佛、道”的人皆大欢喜,这也是大唐盛世最“和谐”的事情,更有利于国内民心稳定。武则天和唐武宗改变“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国策,走向极端,结果使社会动荡,百姓遭难,大唐由盛世走向衰败。唐皇室贵胄过分的放纵和轻视百姓疾苦,压制人材,堵塞言路;贪官污吏肆无忌惮的侵吞民脂民膏、花天酒地府化堕落,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大唐盛世风光不再。
(二十)洛阳邙山上清宫被毁坏
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五月,在陕西户县传道的王重阳,到山东传道过洛阳时,曾到邙山上清宫瞻仰圣迹。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道士张玄募钱重建,以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大型釉瓦(俗称琉璃瓦),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今庙内尚存其时铁瓦数块。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殿宇震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巡府阎兴邦、雍正八年(1730年)知府张汉鼎等均重修。修后庙宇,殿南北长
历史车轮转到到1944年,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第一阶段的“河南战役”目的就是夺取当时的中原抗日中心、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洛阳。
当年5月4日,日军一部渡过伊河,直逼龙门,洛阳抗日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参战的是国民党第十五军和第十四军九十四师的1.8万名官兵,人员不整,装备落后。十五军(军长武庭麟)所辖六十四师守西工、六十五师守北邙,十四军九十四师守洛阳城,十五军司令部部置于洛阳北部制高点——上清宫。六十五师主要防守邙山望朝岭、营庄、上清宫、庄王山、后洞一线。他们利用邙岭的梯田斜坡、悬崖壕沟及各村民房修成枪眼,用混凝土和砖石修筑隐蔽火力点,以散兵壕和交通沟把各个火力点连接起来。在火力点外面架设铁丝网,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设地雷。十五军的两个师凭借这些半永久性工事迎击敌人,固守邙岭,与敌逐村逐地进行争夺,多次进行白刃格斗。
当日午后,飞机给十五军投送蒋介石
“經過一周的激戰,終被敵人用戰車由西關突入洛陽,發生巷戰,敵寇竟衝到武軍長的司令部,兵員損失非常慘重。最後他這一軍突圍的部隊,不到一千人了。所以洛陽失陷。”(蒋介石关于洛阳战役的讲话)。
十五军司令部在洛阳北部制高点——上清宫,日军的坦克冲到了十五军司令部,上清宫的庙宇,戏楼、山门、一、二、三殿;以及配殿廊房等均在此次战役中被毁。
(二十一)洛阳上清宫应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国历代宫观杰出建筑精华汇萃
疏理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大体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当一个封建王朝行将灭亡,另一个封建王朝刚刚兴起的交替时期,正是老子学说的兴盛发展时期。这是因为:即将灭亡的封建帝王幻想利用老子哲学挽救他的灭亡,新立的封建王朝则利用老子的道德学说为其加强思想统治,巩固政权服务。上清宫虽然已基本被毁,但了解它的建置和沿革,对研究中国的老子道德学说哲学史和道教史有重要意义.
洛阳上清宫作为老子创建的悟道圣地,经历了上千年风雨沧桑,老子其人其事,广泛流传于民间与各种文学作品和媒体中,知名度高,蕴藏着得天独厚、极具商业开发的价值。但开发遵循什么原则?有人主张以明清建筑为好,我认为洛阳上清宫应有不同时代的典型建筑物。老子悟道、会孔子是在东周时期,就应有仿那个时的建筑;汉代这里是"天下第七十福地",建汉代宫阙理所当然;唐代这里盛兴到顶点,建多么华丽的唐代宫观也不为过。如果洛阳上清宫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国历代宫观杰出建筑精华汇萃,来此游览既深刻参悟老子哲学的奥妙玄奇,又能透过历代建筑的演变,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下图有关“洛阳上清宫规划设想图”,是以明清风格为基调,我不太赞同,转贴于此:
。
(二十二)游老子庙而悟古都兴废,那可真应了司马光的话: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或早晨太阳初出,金光四射,撒向洛阳的建筑群,撒向远处的龙门伊阙。或傍晚时分,暮色苍茫,华灯初上,云烟缥缈。或雷雨过后,碧空如洗,伊洛山川,清新如画。人们站在洛阳上清宫所在的翠云峰顶远望,但见周围群峦起伏,山川秀美,城郭巍峨,宫殿宏丽,顿觉心旷神怡。就会体验到隋炀帝登邙山,观伊阙,为什么会发出 ‘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的惊叹,并决意营建东都洛阳城;就会重新领悟白居易在洛阳当“市长”时,于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八月,登上高大的“五凤楼”的《五凤楼晚望》诗意:“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站在洛阳上清宫,更会体验老子所言之高深玄奥、神秘莫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物质上,老子强调“知足”与“寡欲”,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去除私心,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理解老子尊崇自然,倡导和谐,否决争斗,追求“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活,感悟“道”的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洛阳老子学会已承担保护和开发上清宫古迹,将遵循"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突出古迹历史风貌,展现古都厚重文化底蕴"的原则。同时,对其周边所进行整体规划开发改造,应力求形成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饮食、修学、养身、医疗"等为一体的旅游区,从而促进洛阳市旅游业的发展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游洛阳上清宫老子庙,想古都兴废故事,悟历史发展规律,真应了司马光的话: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Email: [email protected]
======================== ===
附录1:“2007‘老子与洛阳’国际学术研讨会”与 洛阳上清宫复建奠基暨道家之源揭碑仪式在洛阳龙门东山宾馆和洛阳北邙翠云峰上清宫举行。
。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孙中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培育、中国墨子学会秘书长编审李广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保佑、郑州大学教授刘太恒、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沈享民、法政大学中日文化交流史博士宇都宫美生女士(日本)、法政大学博士生导师盐泽裕仁(日本)、河南大学研究生许氏明芳(越南)、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刘文国、登封市中岳庙道教协会会长黄志杰、鹿邑县老子文化研发中心主任 高级讲师陈大明、西安老子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陈永利、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市宗教局、洛阳市文物局、洛阳道教协会会、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洛阳市电视大学、洛阳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老子学会、洛阳市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洛阳市文联、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牡丹文学杂志社、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栾川县老君山景区、洛宁县人大办公室等八十余人参加此次盛会。洛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全乐;洛阳市政协副主席刘为民到会祝贺。
北邙翠云峰,自春秋末年老子在此修炼过,就与道结缘,成为中华民族的道源圣地,引起历代的关注。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当时,老子李耳正为周的柱下史和征藏史,受到牵连而被迫出走,在周王都西部要塞新安函谷关被守关将领尹喜掩护隐藏起来,著《道德经》,后归隐栾川老君山。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人,他的五千言《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不朽之作,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多领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目前,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渐渐走进,众多的企业界人士经过近年来对西方管理理念的应用渐渐反思,传统文化更适合现代企业且不易产生文化冲突。特别是从老子《道德经》中吸取智慧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复兴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且对企业尤其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者的心性修炼多有裨益。对企业的决策、用人、经营、管理等也独具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经典和取用不竭的智慧财富资源。
附录2:標題:從邙山上清宮老子廟的興廢看古都洛陽的變遷:文、圖 翟智高 道教網路傳道宗http://taoismdata.org/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2629 |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從洛陽邙山上清宮老子廟的興廢看古都洛陽的變遷 |
附:3:《唐会要 卷五十》:
尊崇道教
武德三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干封元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元元皇帝。至永昌元年。却称老君。至神龙元年二月四日。依旧号太上元元皇帝。至天宝二年正月十五日。加太上元元皇帝号为大圣祖元元皇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号为大圣祖大道元元皇帝。十三载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元元皇帝。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齐澣奏。伏以至道冲虚。生人宗仰。未免鞭挞。孰瞻仪型。其道士僧尼女冠等。有犯。望准道格处分。所由州县官。不得擅行决罚。如有违越。请依法科罪。仍书中下考。敕旨。宜依。五月。上梦元元告以休期。因令图写真容。分布天下。
天宝元年正月七日。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元元皇帝降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函谷故关令尹喜台西得之。于是置元元皇帝庙于大宁坊西南角。东都置于积善坊临淄旧邸。庙初成。命工人于大白山砥石为元元皇帝圣容。又采白石为元宗圣容。侍立于元元皇帝之右。衣以王者兖冕之服。又于像东设立白石。为李林甫陈希烈像。林甫犯事。又改刻石为杨国忠代焉。至德中。克复上都。尽毁瘗之。
其年二月二十日。敕曰。古今人表。元元皇帝升入上圣。自今已后。每有荐新。先献元元庙。其缘告享所奏乐。宜令所司详定奏闻。并差宗正寺官一员。及差户洒埽。两京崇元学。各置博士助教一员。学生一百人。资荫正同国子学例。每祠享所齐郎。便以学生充当。
其年五月。宰臣奏。两京及诸郡崇元学生。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制。前件举人。合习道德南华通元冲虚四经。又准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制。改庚桑子为洞灵真经。准请条补。崇元学生亦合习读。其洞灵真经。人闲少本。臣近令诸观寺寻访。道士全无习者。本既未广。业实难成。并通元冲虚二经。亦恐文字不定。元教方阙。学者宜精其洞灵等三经。望付所司。各写千卷。较定讫。付诸道采访使颁行。其贡举司及两京崇元学生。亦望各付一本。今冬。崇元学生望且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诏条考试。其洞灵真经等。请待业成后准试。从之。其年六月敕。大道先于两仪。天地生于万物。是以圣哲之后。咸竭其诚。今后应缘国家制命。表疏簿书。及所试制策文章。一事已上。语指道教之事。及天地干坤之字者。并一切平阙。宜宣示中外。
其年九月二十五日敕。两京元元庙。改为太上元元皇帝宫。天下准此。至二年三月十二日制。圣祖所理。本在诸天。将欲降灵。固宜取象。况惟帝号。岂可名宫。其在京元元宫宜改为太清宫。东都改为太微宫。天下诸郡改为紫极宫。
二年二月敕。两京元元宫。及道院等。宜委崇元馆大学士都检校。务在精修。勿令喧杂。仍不更隶宗正。其道士等名籍。任依常式。
其年三月十一日敕。古之制礼。祭用质明。义既取于尚幽。情实缘于既没。我圣祖澹然常在。为道之宗。既殊有尽之期。须展事生之礼。自今已后。每圣祖宫有昭告。宜改用卯时已前行礼。
四载四月十七日敕。比太清宫行事官。皆具冕服。及奏乐未易旧名。并告献之时。仍陈策祝。既非事生之礼。皆从降神之仪。且真俗殊伦。幽明异数。理有非便。亦在从宜。自今已后。每太清宫行礼官。宜改用朝服。兼停祝版。改为青词于纸上。其告献辞。及新奏乐章。朕当别自修撰。仍令所司具议仪注奏闻。
十三载正月十二日。令有司每至春日。则修荐献上香之礼。仍永为常式。
上元二年正月。置漆园监官生员。
兴元元年十二月十九日。诏以太常卿亚上香。光禄卿终上香。改三礼拜为再拜。
贞元元年正月二日。敕荐享太清宫。亚献太常卿充。终献光禄卿充。仍永为常式。
元和九年二月。内出道教神仙图像经法九舆。以赐兴唐观。
长庆二年五月敕。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暗记老子经。及度人经。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其度人经。情愿以黄庭经代之者。亦听。宣令所司。具令立文状条目。限降诞月内投名请试。今年十月内试毕。
宝历元年。上有事于南郊。将谒太清宫。长安县主簿郑翦时主役于御院。忽于县之西隅。见一白衣老人云。此下有井。正道真皇帝过路。汝速识之。不然罪在不测。翦惶惧。领役人修之。其处已陷数尺。命发之。则古井存焉。惊顾之际。已失老人所在。始悟神告。默不敢告。展转传布。功德使护军中尉刘宏规。以事上闻。上既至宫朝献毕。赴南郊。于宫门驻马。宰臣及供奉官。于马前蹈舞称贺。遂命翰林学士兵部侍郎韦处厚撰记。令起居郎柳公权书石。置于井之上。以表神异。其名曰圣瑞感应记。乃赐翦绯鱼袋。
会昌元年二月十五日敕。元元皇帝降诞日。近览天宝二年敕。我圣祖澹然常在。为道之宗。既殊有尽之期。须展事生之礼。今太清宫荐告。皆用朝谒之仪。即降诞昌辰。理难停废。宜改为降神圣节。休假百官。庶表贻谋之庆。以申严敬之诚。
其年六月。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内。于三殿造九天道场。便令上食供食。驾幸三殿九天坛道场受箓。
其月。右拾遗王哲进状。请度进士明经为道士。不从。
其月。左补阙刘彦谟谏求仙事。贬河南府户曹参军。
二年十一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归道门两街都教授博士。时。武宗志学神仙。归真乘间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宜尽去之。帝然之。乃澄汰天下僧尼。
五年九月。敕取东都宏圣寺。改修太微宫。
其年十月。敕传度道门法箓归衡岳道士刘元靖。可加银青光禄大夫。充崇元馆学士。仍赐号广成先生。
其年十一月。东都留守奏。太微宫毕。元元馆真容。即欲移就。元宗真像。便合从迁。伏以圣祖尊崇。严奉须备。移动之日。宜择良辰。伏乞天恩。降敕有司择日。奉敕。宜令所司择日闻奏。
六年十月。中书门下奏。东都新置太微宫初成。元元皇帝玉圣容。元宗肃宗玉真容。今已就位。望差右散骑常侍裴泰章充使荐献。从之。
其年九月。衡岳道士赐紫刘元靖奏。皇帝十月十五日授三洞法箓。请禁断屠钓。百司不决死刑。伏请宣下。敕旨。从之。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禁断。
大中元年二月。道门威仪□元表。赐谥通元先生。
观
龙兴观 崇教坊。贞观五年。太子承干有疾。敕道士秦英祈祷。得愈。遂立为西华观。垂拱三年。改为金台观。神龙元年。又改为中兴观。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复改为龙兴观。
昊天观 全一坊地。贞观初。为高宗宅。显庆元年三月二十四日。为太宗追福。遂立为观。以昊天为名。额高宗题。
东明观 普宁坊。显庆元年。孝敬升储后所立。
宏道观 尽一坊地。本修仁坊。旧有隋国子学。及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宅。显庆二年。尽并一坊为雍王第。王升储后。永隆元年八月。立为观。
太平观 大业坊。本徐王元礼宅。太平公主出家。初以颁政坊宅为太平观。寻移于此。公主居之。时颁政坊观改为太清观。
光天观 务本坊。本司空房元龄宅。景龙二年闰九月十三日。韦庶人立为观。名翊圣观。景云二年。改为景云女冠观。天宝八载。改为龙兴道士观。至德三载。改为光天观。
景云观 修业坊。景龙二年。韦庶人立为翊圣观。景云元年。改名景云观。景龙三年四月。大理少卿卢怀慎上疏曰。伏准去年闰九月十三日敕。宜于两京及荆扬益蒲等州。各置景云翊圣等观。图样内出。候农隙起作者。近闻所在。已有起作。率计一观。将数万功。并而言之。为役凡几。日计未见其损。岁终或受其弊。谨据元敕。重人遵道。式稽老氏无为者。养神亦何在其速就哉。又月令云。日短至。可以伐木。今孟夏而采斫林薮。夭害昆虫。既违顺时之宜。且非好生之义。夫修建塔庙。不在朝夕。务兹稼穑。如救水火。安可急其所闲。有妨农要。伏望天恩。重申前敕。使移此功力。咸勤播殖。待及有秋。式遵揆日。又诸州申请。欲用当处官钱。既违成规。亦不可允。
景龙观 崇仁坊。本申国公高士廉宅。西北方金吾卫。神龙元年。并为长宁公主宅。韦庶人败后。遂立为观。仍以中宗年号为名。
福唐观 崇业坊。本新都公主宅。景云元年。公主子武仙官出家为道士。立为观。
金仙观 辅兴坊。景云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睿宗为第八女西宁公主入道立为观。至二年四月十四日。为公主改封金仙。所造观便以金仙为名。
玉真观 辅兴坊。与金仙观相对。本工部尚书窦诞宅。武后时为崇先府。景云元年十二月七日。为第九女昌隆公主立为观。二年四月十日。公主改封玉真。所造观便以玉真为名。谏议大夫宁悌原曰。臣观老尚虚无。释崇寂灭。义极幽元之旨。思游通方之外。故入道流者。则虚室生白。静虑元门。该释教者。则春池得宝。澄心静域。然后法贯群有。道垂兼济。过此以往。莫非邪教。其鬻贩先觉。诡饰浮言。以复殿为经坊。用层台为道法。皆无功于元虑。诚有害于生人。梁武靡报于前。先朝殷鉴非远。咸耳目所接。黎元愤咎。伏以公主入道。京城置观。虽昭报之诚。有切于天旨。而社稷之计。难逾于安人。若使广事修营。假饰图像。尽宇内之功力。倾万国之资储。为福则靡效于先朝。树怨则取谤于天下。又自隋室以降。寺观已多。禅定东明之域。足受缁黄之众。更为建立。罕见其宜。后失请收。前弊未远。上览而善之。
景云二年。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制各造一观。左散骑常侍魏知古谏曰。陛下为公主造观。将树功德。以祈福佑。季夏之月。兴土功。犯时令。欲益反损。何功德之有焉。况两观之地。皆百姓之宅。卒然逼迫。令其转移。扶老携幼。投窜无所。剔椽发瓦。吁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何以安之。臣愚必以为不可。伏愿俯顺人心。仰稽天意。降德音。下明敕。速罢力役。收之桑榆。则天下幸甚。吏部员外郎崔莅上奏曰。伏承陛下缘两公主造观。可为尊德敬道矣。割慈忍爱。上为七圣崇福。下为万邦作因。岂不愿神力潜资。灵功密佑。社稷永固。宗庙长存者乎。臣谓功夺其成。凶与其败。宁邦致乱。修福招殃。何则。季夏事殷。时多禁忌。斩木发土。移石开山。非直苦人。必是伤物。欲益反损。求安乃危。臣知其否。未见其可。然则救犯不暇。何福助之有焉。且季夏者。土德正王之月。炎阳方暑之月。草木茂盛之月。昆虫繁育之月。天地郁蒸之月。黍稷锄耨之月。夫土德正王之月。不可发泄地气。恐犯时禁。则必有天殃。有天殃则人心不附。祸乱作矣。炎阳方暑之月。不可兴动版筑。恐致霖潦。必无成功。无成功则人力不存。怨望结矣。草木茂盛之月。不可以斩伐山林。恐非坚实。则速蠹败。速蠹败则人劳不衷。奖劝阻矣。昆虫繁育之月。不可以穿凿原隰。恐乖恻隐。乖恻隐则必生灾变。生灾变则人业不安。逃亡众矣。天地郁蒸之月。不可以徭役丁夫。恐为痁疠。则必多夭枉。多夭枉则人情不乐。风俗离矣。黍稷锄耨之月。不可以妨夺农桑。恐伤禾稼。则必阙岁计。阙岁计则食用不足。盗贼聚矣。行此六者。谓之六殃。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人。传曰。新作南门。书不时也。又曰。凡土功。龙见而兴。务成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此言功作从时者。所以顺于天地也。诗曰。定之方中。作为楚宫。此言宫室合时也。礼曰。季夏之月。树木方盛。无有斩伐。无摇养气。不可以兴土功。妨农事。则有天殃。违此四者。谓之四犯。陛下营两观而降六殃。损万人而招四犯。欲将致理。不亦难乎。臣望顺时从人。休功罢役。候定中以建事。占水正而修栽。所冀天地鬼神降福。臣闻汉明帝永平三年。夏大旱。是时大起宫室。尚书仆射钟离意。免冠上疏曰。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政不节耶。使人疾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窃见此宫大作。人失农时。此所谓宫室营也。自古非苦宫室小狭。直患人不安宁。须应天心。请罢劳役。帝善而从之。诸作减省。即日澍雨。今者虽非宫室起功。终是观寺兴造。伏望俯从臣请。待冬初。庶得伐木各宜。役功无犯矣。必以天文征应。神理须然。用厌禨祥。事资兴建。与其积怨伤国。孰若施恩养人。往者。宋景一言。荧惑犹能退舍。但今陛下从谏。凶咎定不为灾。中书舍人裴漼上疏曰。臣按礼记春秋。月令曰。无聚大众。无起大役。不可兴土功。恐妨农事。若号令乖戾。役使不时。则人加疾疫之危。国有水旱之变。此五行之必应也。今自春将夏。时雨愆期。下人忧心。莫知所出。陛下虽有哀矜之旨。两都仍有寺观之作。时旱之应。实此之由。且春令告期。东作方始。正是丁壮就功之日。而土木方兴。臣恐所妨尤多。所益甚少。耕夫蚕妾。饥寒之源。故春秋庄公三十年。冬不雨。五行传以为不时作南门。劳人兴役。伏望陛下降明诏。发德音。顺天时。副人望。两京公私营造。及诸司市木。并请且停。则苍生幸甚。右补阙辛替否上疏曰。正往见明诏。自今已后。一依贞观故事。且贞观之时。岂有今日之造寺营观。加僧尼道士。益无用之劳。行不急之务。而乱政者也。臣闻出家修道。不参人事。专其身心。以虚淡为高。以无为为妙。依两卷老子。视一躯天尊。无欲无营。不损不害。何必璇台玉树。宝像珍龛。使人困穷。然后为道哉。伏愿陛下以两观之财。为公主贷贫乏。填府库。则公主之福德无穷矣。不然。臣恐下人怨望。不减于前朝矣。太极元年四月十七日制。为金仙玉真出家造观。报先慈也。外议不识朕意。书奏频烦。将为公主所置。共造两观宜停。其观便充金仙玉真公主邑司。令窦怀贞检校所有财物。瓦木一事已上。附公主邑司收掌。朕别更创造。终不烦劳百姓。此度修营。公私无损。若有干误。当置严刑。大理少卿韦凑上表曰。臣窃计即时库物。如此日常用。备支一世。殊恐不足。而观寺兴功。土木所料。动支钜万。更空竭之。必不支一世矣。今所造观寺者。盖谓为善造福。将以禳害延祥也。以臣寡闻。稽诸史策。人君修德。有异于是。昔殷太戊时。桑谷合生于朝。七日大拱。太戊问于伊陟。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其修德。太戊惧。早朝晏退。务抚百姓。三年。远方重译而至者十六国。桑谷自枯死。殷道中兴。此岂由造寺观哉。宋景公时。荧惑守心。公召子韦而问焉。子韦曰。祸当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理国家也。无宰相谁乃为之理乎。曰。可移于人。曰。人死。寡人将谁为君乎。曰。可移于岁。曰。岁饥馑。人必死。为人君而杀其人。谁以我为君乎。韦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荧惑必三徙舍。舍行七星。星当一年。君延年二十一矣。果如子韦之言。此由仁发于衷。亦非造寺观也。且修德者。跻仁寿于万姓。不徇私于一己。任忠直。退谄谀。轻其赋。省其役也。自陛下御极。修之久矣。何灾不禳。何祥不至。而欲忽生灵之命。崇栋宇于空祠。适足妨名。何益圣德。此臣窃为陛下不取也。况道德之崇兴者乎。元元皇帝其经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又曰。我好静而人自正。我无事而人自富。又曰。人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人之难理。以其上之有为。以皆抱素守真。薄己厚物。轻税节用。清净无为之旨也。今欲困人病国。峻宇雕墙。思竭班输。饰穷壮丽。以希至道。其可得乎。次有驾鹤登天。骖龙上汉。玉京金阙。自建于神功。紫府清都。不资于人力。广为廊庑。又何益哉。近古修黄老术者。汉之文景。岂造观乎。寡欲清心。爱人省费。此得之矣。臣伏见敕停西观。以救农时。可谓为得矣。今承使司市木仍旧。又太清观内所费不停。诸观修营。见将钱物。农工所急。虽轸皇情。国用将空。未闻天听。度支一失。天下不安。臣忝职司。敢忘宁寝。窦怀贞族弟詹事府司直维金。先谓怀贞曰。兄位极台衮。当思献可替否。以辅明主。奈何校量瓦木。厕迹工匠之闲。欲令海内何所瞻仰。怀贞不能对。及尹思正为将作大匠。怀贞调发夫匠。思正减之。怀贞大怒。思正曰。公盛兴土木。害及黎元。受小人之谮。轻辱朝臣。今日之事。不能苟免。请从此辞。拂衣而去。杜门不出。上闻。特令视事。及怀贞被诛。代怀贞为御史大夫。
咸宣观 亲仁坊。本是睿宗藩国地。开元初。置昭成肃明皇后庙。号仪坤。后昭成迁入太庙。开元四年九月八日敕。肃明皇后前于仪坤庙安置。二十一年五月六日。肃明皇后祔入太庙。遂为道士观。宝历元年五月。以咸宣公主入道。与太真观换名焉。
太真观 道德坊。本隋秦王浩宅。
都元观 道德坊。本隋秦王浩宅。天后朝置永昌县。神龙元年。县废。遂为长宁公主宅。景云元年。置道士观。开元五年。金仙公主居之。改为女冠观。十年七月。改为都元观。
安国观 正平坊。本太平公主宅。长安元年。睿宗在藩国。公主奉焉。至景云元年。置道士观。仍以本衔为名。十年玉真公主居之。改为女冠观。
元都观 本名通达观。周大象三年。于故城中置。隋开皇二年。移至安善坊。元都观有道士尹崇。通三教。积儒书万卷。开元年卒。天宝中。道士荆朏。亦出道学。为时所尚。太尉房琯每执师资之礼。当代知名之士。无不游荆公之门。初。宇文恺置都。以朱雀门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干卦。故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观兴善寺以镇之。
三洞观 醴泉坊。本灵应道士观。开皇七年立。贞观二十三年。朱崇坊移换于此。
清虚观 丰邑坊。隋开皇七年。文帝为道士吕师辟谷炼气。故以清虚为之名。
天长观 侍贤坊。本名会圣观。隋开皇七年。文帝为秦孝王俊所立。开元二十八年。改千秋观。天宝七载。改名天长观。
五通观 安定坊。隋开皇八年。为道士焦子顺能役鬼神。告隋文受命之符。及立。隋授子顺开府柱国。辞不受。常咨谋军国。帝恐其往来疲困。每遣近宫置观。以五通为名。旌其神异也。号焦天师。
崇真观 新昌坊。本李齐古宅。开元初置立。
兴唐观 长乐坊。本司农园地。开元十八年造观。其时有敕。令速成之。遂拆兴庆宫通干殿。造天尊殿。取大明宫乘云合造门屋楼。白莲花殿造精思堂屋。拆甘泉殿造老君殿。
昭成观 颁政坊。本杨士建宅。咸亨元年九月二十三日。皇后为母度太平公主为女冠。因置观。初名太清观。寻移于大业坊。垂拱二年。遂改为魏国观。载初元年。改为崇福观。开元二十七年。为昭成皇后追福。改为昭成观。
九华观 通义坊。开元二十八年。蔡国公主舍宅置。其地本左光禄大夫李安远宅。开元初。为左羽林大将军李思顺宅。
玉芝观 延福坊。本越王贞宅。为新都公主宅。公主舍宅为新都寺。废为郯王府。天宝二年立。名为玉芝观。
新昌观 崇业坊。天宝六载。新昌公主因驸马萧衡亡。奏请度为女冠。遂立此观。
华封观 平康坊。天宝七载。永穆公主出家。舍宅置观。其地西北隅。本梁公姚元崇宅。以东即太平公主宅。其后敕赐安西都护郭虔曜。今悉并为观。号华封。
元真观 崇仁坊。东半以左。仆射高士廉宅。西北隅。左金吾卫。神龙中。为长宁公主宅。又吞人数十屋。主既承恩。盛加雕饰。朱楼绮阁。惊绝一时。韦氏败后。公主随夫外住。遂奏为景龙观。初欲出卖。官估木二十万。山池仍不为数。天宝十三载。改为元真观。
福祥观 布政坊。本开府窦瑊宅。天宝十三载置。
宗道观 永崇坊。本兴信公主宅。卖与剑南节度使郭英乂。其后入官。大历十二年。为华阳公主追福。立为观。元和八年七月。命中尉彭忠献帅徒三百人。修兴唐观。赐钱十万。使壮其旧制。其观北拒禁城。因是开复道为行幸之所。是日。又命以内库绢千匹。茶千斤。为兴唐观复道夫役之赐。又以庄宅钱五十万。杂谷千石。充修斋醮之费。
杂记
永徽四年四月敕。道士女冠僧尼等。不得为人疗疾。及卜相。
文明元年二月十一日。金阙亭置一女冠观。并度内人。奉天宫置一道士观。芳桂万全等各为僧寺。各以旧宫为名。
其年九月。册元元皇帝妻为先天太后。尊像于老君庙所。
先天二年五月十四日。敕王公以下。不得辄奏请将庄宅置寺观。
开元九年十二月。天台山道士司马承员上言。今五岳神祠。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上奇其说。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
二十二年十月十三日诏。道家三元。诚有科戒。朕尝精意久矣。而物未蒙福。今月十五日。是下元斋日。禁都城内屠宰。自今已后。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官禁断屠宰。
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敕。每年春季。镇金龙王殿功德事毕。合献投山水龙璧。出日。宜差散官给驿送。合投州县。便取当处送出。准式投告。
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敕诸州元元皇帝庙。自今已后。每年二月降生日。宜准西都福唐观。一例设斋。
二十六年六月一日。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至天宝元年四月八日。开元观主李昭宗奏。本观先是清都观。敕改为开元观。属元元降符。陛下加号。往年改额。题开元文字。今日崇号。合兼天宝之名。其额望请改为大唐开元天宝之观。敕依。其天下诸州开元观。并加天宝字。
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敕。祠部奏。诸州县行道散斋观寺。准式。以同华等八十一州郭下僧尼道士女冠等。国忌日各就龙兴寺观行道散斋。复请改就开元观寺。敕旨。京兆河南府。宜依旧观寺为定。唯千秋节及三元行道设斋。宜就开元观寺。余依。至贞元五年八月十三日。处州刺史齐黄奏。当州不在行香之数。乞伏同衢婺等州行香。敕旨。依。其天下诸上州。未有行香处。并宜准此。仍为恒式。
二十九年九月七日敕。诸道真容。近令每州于开元观安置。其当州及京兆河南太原等诸府有观处。亦各令本州府写貌。分送安置。天宝三载三月。两京及天下诸郡。于开元观开元寺。以金铜铸元宗等身。天尊及佛各一躯。
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敕文。追赠庄子南华真人。所着书为南华真经。文子。列子。庚桑子。宜令中书门下更讨论奏闻。至其年三月十九日。宰臣李林甫等奏曰。庄子既号南华真人。文子请号通元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灵真人。其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并望随号称。从之。
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上亲祠元元皇帝庙。追尊元元皇帝父周上御史大夫。复追尊为先天太上皇。母益寿氏号先天太后。
其年十二月二十日。太子宾客贺知章。请为道士。还乡。舍会稽宅为千秋观。至七年八月十五日。敕两京及诸郡所有千秋观寺。宜改天长名。
四载十月二十三日诏。其坟籍中有载元元皇帝及南华真人旧号者。并宜改正。其余编录经义等书。宜以道德经在诸经之首。南华等经。不宜编列子书。
五载二月十三日。太清宫使门下侍郎陈希烈奏。大圣大祖元元皇帝以二月十五日降生。既是吉辰。请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从之。
六载五月十三日。后汉张天师。册赠太师。梁贞白先生陶宏景册赠太保。
八载闰五月五日制。文宣王与圣祖同时。俱为教首。虽考言比德。理在难明。而问礼序经。迹亲授受。思广在三之义。用崇德一之尊。宜于太清太微宫圣祖前。更立文宣王道像。与四真列侍左右。
其年八月二十日。司封奏。道士籍每一载一度。永为恒式。
至德二载十一月二十七日敕。道士女冠。宜依前属司封。
贞元七年四月。吉州刺史阎采上言。请为道士。从之。赐名遗荣。
元和二年二月诏。僧尼道士。同隶左右街功德使。自是祠部司封。不复关奏。
其年三月诏。男丁女工。耕织之本。雕墙峻宇。耗蠹之源。天下百姓。或冒为僧道士。苟避徭役。有司宜备为科制。修例闻奏。
大中五年五月。河中节度使郑先奏。永乐县道士侯道华上升。诏改所居道净院为升仙院。仍赐帛五百疋。以饰廊房。
八年八月。敕改望仙台为文思院。始会昌中。武宗好神仙之事。于大明宫筑台。号曰望仙。及上即位。杀赵归真以惩其弊。是年。复命葺之。右补阙陈嘏抗论。立罢修营。遂改为文思院。
十一年九月。上命中使齎诏。就罗浮山迎道士轩辕集。左拾遗王谱。右拾遗薛廷杰。上疏极谏。上谓宰相崔慎由曰。为朕言于谏臣。虽少翁栾大复生。不能相惑。但闻轩辕生高士。欲与之一言尔。至十二年正月。至京师。上召入禁中。谓曰。长生可致乎。对曰。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何必别求长生耶。上深嘉美之。
太常博士段瑰等三十九人奏议曰。礼之所立。本于诚敬。庙之所设。实在尊严。既曰荐诚。则宜统一。昔周之东西有庙。亦可征其所由。但缘卜洛之初。既须营建。又以迁都未决。因议两留。酌其事情。匪务于广祭法明矣。伏以东都太庙。废已多时。若议增修。少乖前训。何者。东都始制寝庙。于天后中宗之朝。事出一时。非贞观开元之法。前后因循不废者。亦踵镐京之文也。记曰。祭不欲数。数则烦。天宝之中。两京悉为寇陷。西都庙貌如故。东都因此散亡。是知九庙之灵。不欲歆其烦祀也。自建中不葺之后。弥历岁年。今若庙貌惟新。即须室别有主。旧主虽在。大半合祧。必几筵而存之。所谓宜祧不祧也。孔子曰。当七庙五庙无虚主也。谓庙不得无主者也。旧主如有留去。新庙便合创添。
谨按左传云。祔练作主。又大戴云。虞而立几筵。如或非时成之。便是以凶干吉。创添既不典。虚庙又非仪。考诸礼文。进退无守。或曰。汉于郡国置宗庙。凡百余所。今止东西立庙。有何不安者。当汉氏承秦焚烧之余。不识典故。至于庙制。率意而行。比及元成二帝之间。贡禹韦元成等继出。果有正论。竟从毁除。足知汉初不本于礼经。又安可程法也。或曰。几筵不得复设。庙寝何妨修营。候车驾时巡。便合于所载之主者。究其终始。又得以论之。昨者。降敕参详。本为欲收旧主。主既不立。庙更何可施。假令行幸九州。一一皆立庙乎。臣愚以为庙不可修。主宜藏瘗。或就瘗于坎室。或瘗于两阶之间。此乃百世常行不易之道也。其年九月敕。段瑰等详议东都不可立庙。李福等状。又有异同。国家制度。须合典礼。证据未一。则难建立。并令赴都省对议。须归至当。
工部尚书薛元赏等议。伏以建中时。公卿奏请修建东都太庙。当时之议。大旨有三。其一曰。必存其庙。备立其主。时享之日。以他官摄行。二曰。建庙立主。存而不祭。皇舆时巡。则就享焉。三曰。存其庙。瘗其主。臣等取其三议。参酌礼经。理宜存庙。不合置主。谨按礼祭义曰。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礼记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是知王者建邦设都。必先宗庙社稷。况周武受命。始都于丰。成王相宅。又卜于洛。烝祭岁于新邑。册周公于太室。故书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王入太室。祼。成王厥后复归于丰。虽成洛邑。未尝久处。逮于平王。始定东迁。则周之丰镐。皆有宗庙明矣。又按曾子问。庙有二主。夫子告以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者。昔齐桓公作二主。夫子讥之。以为伪主。是知二主不可并设。亦明矣。夫圣王建社以厚本。立庙以尊祖。所以京邑必有宗社。今国家定周秦之两地。为东西之两宅。辟九衢而立宫阙。设百官而严拱卫。取法元象。号为京师。既严帝宅。难虚神位。若无宗庙。何谓皇都。然依人者神。在诚者祀。诚非外至。必由中出。理合亲敬。用交神明。位宜存于两都。庙可偕立。诚难专于二祭。主不并设。或以礼云七庙五庙无虚主。是谓不可无主。所以天子巡狩。亦有所尊。尝饰斋车。载迁主以行。今若修庙瘗主。则东都太庙。九室皆虚。既违于经。须征其说。臣复探赜礼意。因得尽而论之。所云七庙五庙无虚主。是论见飨之庙不可虚也。今之两都。虽各有庙。禘祫享献。斯皆亲奉于上京。神主几筵。不可虚陈于东庙。且礼云。惟圣人为能享帝。孝子为能享亲。昔汉韦元成议废郡国祀。亦曰立庙京师。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职来祭。人情礼意。如此较然。二室既不并居。二庙岂宜偕祔。但所都之国。见享之庙。既无虚室。则协通经义者。又欲置主不享。以俟巡幸。昔鲁作僖公之主。不于虞练之时。春秋书而讥之。合祔之主。作非其时。尚为所议。今若置不合祔之主。不因时而作。违经越礼。莫甚于此。岂有九室合享之主。而有置而不享之文。两庙始创于周公。二主获讥于夫子。自古制作。皆范周孔。旧典犹在。足可明征。臣所以言东都庙则合存。主不合置。今将修建庙宇。诚不亏于典礼。其见在太微宫中六主。请待东都修建太庙毕。具礼迎置于西夹室。閟而不飨。式彰陛下严祀之敬。以明圣朝尊祖之义。
吏部郎中郑亚等五人议。据礼院奏。以为东都太庙既废。不可复修。见在太微宫神主。请瘗于所寓之地。有乖经训。不敢雷同。臣所以别进议状。请修祔主。并依典礼。兼与建中元年礼仪使颜真卿所奏事同。臣与公卿等重议。皆以为庙固合修。主不可瘗。即与臣等议状意同。但众议犹疑东西二庙。各设神主。恐涉庙有二主之义。请修庙虚室。以太微宫所寓神主。藏于夹室之中。伏以六主神位。内有不祧之宗。今用迁庙之仪。犹未合礼。臣等犹未敢署众状。盖为阙疑。太学博士直宏文馆郑遂等七人议曰。夫论国之大事。必本于正。而根乎经。以臻于中道。圣朝以广孝为先。以得礼为贵。而臣下敢不以经对。三论六故。已详于前议矣。再捧天问。而陈乎诸家之说。求于典训。考乎大中。庙有必修之文。主无可置之理。则正经正史。两都之庙可征。礼称天子不卜处。太庙择日。卜建国之地。则宗庙可知。若废庙之说。恐非所宜。按诗书礼三经。及汉朝正史。两都并设庙。而载主之制。久已行之。敢不明征。而去其文饰。援据经文。不易前见。东都太庙。合务修崇。而旧主当瘗。请瘗于太微宫所藏之所。皇帝有事于洛。则奉斋车载主以行。
太常博士顾德章议曰。夫礼虽缘情。事贵合道。将明厥要。实在得中。必过礼而求多。则反亏于诚敬。伏以神龙之际。天命有归。移武氏庙于长安。即其地而置太庙。以至天宝初复。不为建都而设。议曰。中宗立庙于东都。无乖旧典。征之古意。不亦谬乎。又曰。东都太庙。至于睿宗元宗。犹奉而不易者。盖缘常所尊奉。不敢辄废也。今则废已多时。宜循莫举之典也。又曰。虽贞观之始。草创未暇。岂可谓此事非开元之法者。谨按定开元六典敕曰。听政之暇。错综古今。法以周官。作为唐典。览其本末。千载一时。春秋谓考古之法也。行之可久。不曰然欤。此时东都太庙见在。六典序两都宫阙。西都具太庙之位。东都则存而不论。足明事出一时。又安得云开元之法也。又三代礼乐。莫盛于周。昨者论议之时。便宜细参。取法于周。迁都而立庙。今立庙不因迁都。何美之而不能师之也。又曰。建国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者。谨按六典。永昌中。则天以东都为神都。尔后渐加营构。宫室百司。于是备矣。今之宫室百司。乃武氏改命所备也。上都已建国立宗庙。不合引言。又曰。东都洛阳。祭孝宣等五帝。长安祭孝成等三帝。以此为置庙之例。则又非也。当汉两处有庙。所祭之帝各别。今东都建庙作主。与上都尽同。详而论之。失之甚者。又曰。今或东洛复置太庙。有司同日待祭。以此为数。实所未解者。谨按天宝三载诏曰。顷四时有事于太庙。两京同日。自今已后。两京各宜别择日。载在祀典。可得而详。且立庙造主。所以祭神。而曰存而勿祀。出自何经。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而欲立虚庙。法于何典。前称庙貌如故者。即指建中之中。就有而言。以为国之先也。前以非时不造主者。谓见有神主。不得非时而造也。若江左至德之际。主并散亡。不可拘以例也。或曰。废主之瘗。请在太微宫者。谨按天宝二年敕曰。古之制礼。祭用质明。义兼取于尚幽。情实缘于既没。我圣祖淡然常在。为道之宗。既殊有尽之期。宜展事生之礼。自今已后。每至圣祖宫有昭告。宜改用卯时者。今欲以主瘗于宫所。既与此敕全乖。又曰。主不合瘗。请藏夹室者。谨按前代藏主。颇有异同。至如夹室。宜用以序昭穆也。今庙主俱不中礼。则无禘祫之文。又曰。君子将营宫室。以宗庙为先。则建国营宫室。而宗庙必设。今东都既有宫室。而太庙不可不营。凡以论之。其义斯胜。而西周东汉。并列两都。各有宗庙之证。经史昭然。又得以极。思于扬榷。诗曰。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大雅瓜瓞。言丰庙之作也。又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洛邑既成。以率文王之祀。此诗言洛之庙也。书曰。成王既至洛。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又曰。祼于太室。康王又居丰。命毕公保厘东郊。岂有无庙而可烝祭。非都而设保厘。则书东西之庙也。逮于后汉卜洛。西京之庙亦存。建武二年。于洛阳立庙。而成哀平三帝。祭于西京。一十八年。亲幸长安。行禘礼。当时五室列于洛都。三帝留于京庙。行幸之岁。与合食之期相会。不奉斋车。又安可以成此礼。则知两庙。周人成法。载主以行。汉家通制。或以当虚一都之庙为不可。而引七庙无虚主之文。礼言一都之庙。室不虚主。非为两都各庙。而不可虚也。既联出征之词。更明载主之意。因事而言。理实相统。非如诗人。更可断章以取义也古人求神之所非一。奉神之意无二。故废桑主作栗主。既事埋之。以明其一也。或又引左氏传筑郿。凡例谓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而立建主之论。按鲁庄公二十八年冬。筑郿。左传为筑发凡例。谷梁讥因薮泽之利。公羊称避凶年造邑之嫌。三传异同。左氏为短。何则。当春秋二百年间。鲁凡城二十四邑。惟郿一邑称筑城。其二十三邑岂皆有宗庙先君之主乎。执此为建主之端。又非通论。或又曰。废主之瘗。何以在于太微宫所藏之所。宜舍故依新。前已列矣。按瘗主之位有三。或于北牖之下。或在西阶之间。庙之事也。其不当立之主。但随其所在以瘗之。夫主瘗于当立之庙。斯不然矣。以在所而言。则太微宫所藏之所。与汉之寝园无异。历代以降。建一都者多。两都者少。今国家崇东西之宅。极严奉之典。而以各庙为疑。合以建都故事。以相质正。即周汉是也。今详议所征。究其年代。率皆一都之时。岂可以拟议。亦孰敢献酬于其间。详考经旨。古人谋寝。必及于庙。未有设寝而不立庙者。国家承隋氏之弊。草创未暇。后虽建于垂拱。而事有所合。其后当干戈宁戢之岁。文物大备之朝。历于十一圣不议废之。岂不以事虽出于一时。庙有合立之理。不可一一革也。今洛都上自宫殿楼观。下及百辟之司。与西京无异。銮舆之至也。虽厮役之贱。必归其所。理也。岂先帝之主。独无其所安乎。时也。虞主尚瘗。废主宜然。或以马融李舟二人。称寝无伤于偕立。庙不妨于暂虚。是则马融李舟。可法于宣尼矣。以此拟议。乖当殊深。或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者。谨按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惟郿一邑称筑。于城郎费之类。各有所因。或以他防。或以自固。谓之尽有宗庙。理则极非。或称圣主有复古之功。简册有考文之美。五帝不同乐。三王不同礼。遭时为法。因事制宜。此则改作有为。非有司之事也。如有司之职,但合一一据经。变礼从时。则须候明诏也。凡不修之证。略有七条。庙主应迁。一也。已废不举。二也。庙不可虚。三也。非时不造主。四也。合载迁主行。五也。尊无二上。六也。六典不书。七也。谨按文王迁丰立庙。武王迁镐立庙。成王迁洛立庙。今东都不因迁而欲立庙。是违因迁立庙也。谨按礼记曰。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今东都太庙。已废八朝。若果立之。是违已废不举也。谨按礼记曰。当七庙五庙无虚主。今欲立虚庙。是违庙不可虚也。谨按左传丁丑作僖公主。书不时也。记又曰。过时不祭。礼也。合礼之祭。过时犹废。非礼之主。可以作乎。今欲非时作主。是违非时不作主也。谨按曾子问。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狩。必以迁庙主行。载于斋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皇氏云迁庙主者。载迁一室之主也。今欲载群庙之主以行。是违载迁之主也。谨按礼记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今欲两都建庙作主。是违尊无二上也。谨按六典序两都宫阙及庙宇。此时东都有庙不载。是违六典不书也。遍考书传。并不合修。窃以武德贞观之中。作法垂范之日。文物大备。儒彦毕臻。若可修营。不应议不及矣。记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天之体。动也。地之体。止也。此明乐可作。礼难变也。伏惟陛下诚明载物。庄敬御天。孝方切于祖宗。事乃求于根本。再令集议。俾定所长。臣实职司。敢不条白以对。德章又有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两状。并同载于后。其一曰。伏见八月六日敕。欲修东都太庙。令会议此事。时已有议状。准礼不合更修。
尚书丞郎已下三十八人。皆同署状。德章官在礼寺。实忝司存。当圣上严禋敬事之时。会相公尚古黜华之日。脱国之祀典。有乖礼文。岂惟受责于旷官。窃惧贻讥于明世。所以勤勤恳恳。将不言而又言。昨者。异同之意。尽可指陈。一则以有都之名。便合立庙。次则欲崇修庙宇。以候时巡。殊不知庙不合虚主。惟载一时。谨按贞观九年诏曰。太原之地。肇基王业。事均丰沛。义等宛谯。约礼而言。须议立庙。时秘书监颜师古议曰。臣旁观祭典。遍考礼经。宗庙皆在京师。不于下土别置。昔周之丰镐。实为迁都。乃是因事便营。非云一时别立。太宗许其奏。即日而停。由是而言。太原岂无都号。太庙是时犹废。东都不立可知。且庙室惟新。即须有主。主既藏瘗。非虚而何。是有都立庙之言。不攻而自破矣。又按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狩。必以迁庙主行。载于斋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矣。皇氏云。迁庙主者。惟载新迁一室之主也。未祧之主。无载行之文。假使候时巡。自可修营一室。议构九室。有何依凭。夫宗庙尊事也。重事也。至尊至重。安得以疑文而定论。言苟不经。则为擅议。近者敕旨。凡以议事。皆须一一据经。若无经文。任以史证。如或经史皆无据者。不得率意而言。则立庙东都。正经史无据。果从臆说。无乃前后相违也。书曰。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会议者四十八人。所同者六七人耳。比夫二三之喻。又何其多也。夫尧舜之为帝。迄今称咏之者。非有他术异智者也。以其有贤臣辅翼。能顺考古道也。故尧之书曰。若稽古帝尧。舜之书曰。若稽古帝舜。孔氏传曰。傅说佐殷之君。亦曰事不师古。匪说攸闻。考之古道既如前。验以国章又如此。将求典实。无以易诸。伏希必本正经。稍抑浮议。踵皋夔之古道。法周孔之遗文。则天下守真之儒。实所幸甚。其余已具前议。其二曰。夫宗庙之设。主于诚敬。旋观典礼。贰则非诚。是以匪因迁都。则不别立庙宇。记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又曰。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则东都太庙。已废多时。若议增修。稍违前志。何者。圣历神龙之际。武后始复明辟。中宗取其庙。易置太庙焉。本欲权固人心。非经久之制也。伏以所存神主。既请祧藏。今庙室惟新。即须有主。神主非时之造。庙寝又无虚议。如修复以候时巡。则时巡惟载一主。备在方册。可得而详。又引经中义有数等。或是弟子之语。或是他人之言。今庙不可虚。尊无二上。非时不造主。合载一主行。皆大圣祖及宣尼亲所发明者。比之常据。不可同涂。又丘明修春秋。悉以君子定褒贬。至陈泄冶以忠获罪。晋文以臣召君。于此数条。不复称君子。将评得失。特以宣尼断之。传曰。危疑之理。须圣言以明也。或以东都不同他都。地有坛社宫阙。欲议构葺。似是无妨。此则酌于意怀。非曰经据也。但以遍讨今古。无有坛社立庙之证。用以为说。实所未安。谨按上自殷周。旁稽古实。除因迁都之外。无别立庙之文。
制曰。自古议礼。皆酌人情。必若稷嗣知几。贾生达识。方可发挥大政。润色皇猷。其它管窥。盖不足数。公卿之议。实可施行。德章所陈。最为浅近。岂得苟申独见。妄有异同。事贵酌中。礼宜从众。宜令有司择日。修崇太庙。以留守李石充使勾当。六年三月。择日既定。礼官既行。旋以武宗登遐。其事遂寝。至五月。宣宗即位。复诏东都备法驾。迎木主归祔太庙。(两都太庙木主。自此始也。)
附录2:《唐会要 卷十六》庙议下
会昌元年三月。中书门下奏。请尊宪宗为不迁庙曰。谨按祖有功宗有德。夏之祖宗。经传无文。殷则一祖三宗。成汤为始祖。太甲为太宗。大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刘歆曰。天子七庙。苟有功德则宗之。所以劝帝者。功德博矣。故周公作无逸。举殷之三宗以劝成王。汉景帝诏曰。孝文皇帝。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施于万代。其与丞相列侯二千石礼官具仪礼奏焉。丞相申屠嘉等奏曰。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又汉宣帝诏曰。夙夜惟念孝武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时有司奏。请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请世世献之。此子孙崇褒祖宗之明据也。自天宝后。兵宿中原。强侯缔交。髋髀甚众。贡赋不入。刑政自出。包荒含垢。至于贞元。德宗惩奉天之难。厌征伐之事。戎臣优以不朝。终老于外。其卒则以幕吏将校代之。两河藩镇。或仓卒易帅。甚于奕棋。宪宗摅宿愤。举升平之典法。始命将帅。顺天行诛。元年戮琳暨辟。季年枭元济及李师道。岂有去天下之害。不享其名。致生民之安。不受其报乎。臣等敢遵古典。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百世不迁之庙。表奏。留中不出。其年六月制。朕近因载诞之日。展承颜之敬。太皇太后谓朕曰。天子之孝。莫大于丕承。人伦之义。莫大于嗣续。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厌世已久。星霜屡迁。祢宫旷合食之礼。惟帝深濡露之感。宣懿太后。长庆之际。德冠后宫。夙表沙麓之祥。实茂河洲之范。先朝恩礼之厚。中壸莫偕。况诞我圣君。缵承昌运。已协华于先帝。方延祚于后昆。思广贻谋。庶宏博爱。爰遵旧典。以慰孝思。当以宣懿皇太后祔在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庙。率是彝训。其敬承之。朕祗奉慈旨。载深感咽。宜尽令宣示中外。咸使闻知。
五年八月。中书门下奏。东都太庙九室神主。共二十六座。自禄山叛后。取太庙为军营。神主弃于街巷。所司潜收聚。见在太微宫内。新造小屋之内。其太庙屋室并在。可以修崇。太和中。太常博士王彦威议。以为东都不合置神主。车驾东幸。即载主而行。至今因循。尚未修建。望令尚书省集公卿及礼官学官详议。如不要更置。须有收藏去处。如合置。望以所拆大寺材木修建。李石既是宗室。官为居守。便望令充修东都太庙使。勾当修缮。奉敕宜依。六年三月。太常博士郑路等奏。东都太微宫神主二十座。去年二月二十九日。礼院分析闻奏讫。伏奉今月七日敕。此礼至重。须遵典故。宜令礼官学官同议闻奏者。臣今与学官等详议讫。谨具分析如后。
献祖宣皇帝。 宣庄皇后。
懿祖光皇帝。 光懿皇后。 文德皇后。
高宗天皇大帝。 则天皇后。
中宗大圣大昭孝皇帝。 和思皇后。 昭成皇后。
孝敬皇帝。 孝敬哀皇后。
以前十二座。亲尽迭毁。宜迁诸太庙。祔于兴圣庙。禘祫之岁。乃一祭之。东都无兴圣庙可祔。伏请且权藏于太庙夹室。未题神主十四座。前件神主。既无题号之文。难伸祝告之理。今与礼官等商量。伏请告迁之日。但瘗于旧太微宫内空闲之地。参酌事理。庶协从宜。制可。
============
附录:
1、从地理环境学上谋划洛阳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