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我等学经济的人来讲,经济学家可是心目中的偶像,也想有朝一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大学四年,对于经济学家的认识是正面多于负面,毕竟是学生,对于经济学家是比较尊重的,也不会是怀疑什么。参加工作十二年,多少也听过一些所谓著名经济学家的讲座,也从各类媒介中听到看到过他们的一些报道,好像与大学时代的经济学家的形象有点不一样了,自然对其也没有那么崇拜了。
说到经济学家的德,主要是指经济学家的学者素养与学术精神。叶德磊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演讲时一开始便提出:“经济学家是否只应在五尺书斋中顺应理论的数理化倾向,一味地追求学术形式的美感?在国家整体利益与某些利益集团之间如何保持学术的科学性?学术讨论和争议中怎样避免过于情绪化的冲动?”,整篇演讲我觉得经济学理论功底十分深厚,也从多个角度回答了上述问题。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从建国之日起到目前为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难以找到既有宏观大局战略眼光和大智慧,又有务实、创新等综合素养的国际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前几天,笔者参加了双休日的一次学习,授课者为国内某著名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也是属于经济学家范畴的人了,课虽然讲的能够吸引人,但听他自己讲,这一课近2年来他讲了不下200次,比在大学里上的课还多。当然,收入也很可观,按照每次讲课5000元报酬来算,光这一课就可赚100万元,平均每年收入50万元。当然,请他讲的不会仅限于这一课,最起码像他这一类型的经济学家进入了中国富裕阶层行列。原来答案就在这里,我国的经济学家大多浅尝辄止地整天跟着热点跑,迎合一些单位、一些部门客户的需要,缺少的是一种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
说到经济学家的行,正如我尊敬的吴敬琏老先生所帖的《经济学家、经济学与中国改革》一文中所说的:“有些经济学教授对经济学教科书上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讲的具体问题统统都知道,但是他们对于市场制度到底是怎样运转的却并不清楚,也就不能够把关于市场经济的系统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经济理论与社会经济现实的密切关联性决定了经济学家须保持对社会经济的一定参与度。假如研究货币银行学的,除了去储蓄所存款外,再未去过银行;研究农业问题的,除了从飞驰的火车窗口瞥见过农村风景外,也从未去过农村……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研究”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只要你去研究国际上那些学术成就斐然的经济学家的履历,就能够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或曾直接有过经商经历,或在公司、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担任过一定的职务。如经济学大师李嘉图在21岁时因恋爱问题而与父亲断绝关系,生活拮据的他开始独立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睿智嘉谋使他在25岁时便成了百万大富翁。参与金融交易活动的经历和体会帮助他撰写、发表了其处女作《黄金的价格》,之后又发表了不少金融方面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研究兴趣的导引下,李嘉图终于逐渐步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殿堂,成为一代经济学宗师。毕竟,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重要的是这种经历所带来的一定感性认识,而不一定是这种经历的成功。如据说凯恩斯也从事过证券投资,但并不成功。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个人的看法,在文章的最后,是我从网络上看到的一则消息,就是经济学家在股市从牛从熊方面的争论情况,全景网专题组统计的结果既在我的意料之中,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大家知道,从中国股市诞生的那一天起,有关股市从牛从熊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随着近两年中国股市的持续走强,不同经济学家也在不同时段发表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在股改行情启动两周年之际,全景网专题组统计了期间曾发表股市言论的17位知名经济学家,其结果也令大家颇感兴趣。从评级数据来看,多头和空头的两个极端均为QFII人士,包括“预测最为准确”、坚定做多中国的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龚方雄,以及“预测最不准确”却矢志不移唱衰中国股市和楼市的前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而最为“知名”的“死空头”代言人左小蕾其实只是左右摇摆的“骑墙派”。但是,由于近两年来中国股市基本处于单边牛市,因而上述排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诸位学者的倾向性。此外,全景网同时所做的另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受访者称自己“从来不信经济学家的预测”,另外更有高达50%的受访者对经济学家持鄙视的态度,这也反映出当前经济学家在股市中所处的尴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