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5年全区人民在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区的发展定位,深入贯彻“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部署,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10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348万元,增长10.5%;第二产业增加值71659万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208096万元,增长1.8%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3%。分类别看,八大类呈现“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居住、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指数分别呈上升态势,其它类别呈下降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3.91

             

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变动幅度(%)如下:

      

比上年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3

    其中:食品

  2.6

烟酒及用品

     -0.4

衣着

    1.3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0.2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0.6

交通和通讯

   -1.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0.2

居住

2.5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区国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亿元,增长35%;实际利用境外资金81万美元,增长56.3%;外贸进出口总额836.1万美元,增长21.9%

 

二、农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5367万元,比上年增长8.3%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5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81386

5.9

其中:小麦

20008

13.6

          玉米

1197 

1.1

          大豆

117438

3.4

油料

203  

42.3

亚麻

25041

  1.7

蔬菜

104322

12.7

 

全年共实现林业产值142024万元,比上年增长9.4%。由于2004年火灾形成的火烧木在2005年开采,使2005年的木材产量比上年增长7.6 %,但木材销售价格下降,共实现木材采运产值104312万元,比上年下降1%。营林情况良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公顷,零星植树206.9万株,育苗58.6公顷。

主辅换位取得新成就,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33307万元,比上年增长6.3%。奶牛存栏3905头,增长11.7%。肉类产量比上年下降6.7 %;鲜蛋产量比上年下降1.3 %;奶产量比上年增长6.7 %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情况如下:

       

2005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15335

6.7

其中:猪肉

9018

10.5

         牛肉

2644

18.3

羊肉

2903

69.8

         禽肉

1414

24.1

鲜蛋产量

3907

1.3

奶类产量

8070

6.7

其中:牛奶产量

7560

44.8

大牲畜年末存栏

46508

10.4

其中:奶牛

3905

11.7

猪存栏

71057

6.6

羊存栏

302708

25.4

家禽存栏

693540

16.2

 

特色养殖业发展形势良好。全区特色养殖业为畜牧业贡献产值2.2亿元,占全区畜牧业总产值的35%,比上年增长32.1%

 特色养殖业生产情况如下:

    

2005年末

比上年增长(%

14    

16.7

鹿

17488  

32.5

鸵鸟

139    

14.7

狐(貂)

27792 

9.8

獭兔

106188

2.1

山鸡

1445   

54.8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5%。拥有农用拖拉机9137台,比上年增长5.8%。化肥施用量(折纯)4557吨,比上年下降6.6%,农村用电量59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效益同步增长,利润、利税均创新高。2005年全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63048万元,比同期增长22.8%,其中:公有制经济完成产值55626万元,同比增长23.3%;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产值107422万元,同比增长22.5%。木材加工业产值完成83930万元,同比增长36.6%;非木材加工业产值完成79118万元,同比增长10.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236万元,同比增长25.4%;利润总额665万元,比上年增加673万元;实现利税5088万元,同比增长38.7%;亏损企业亏损额55万元,比同期下降83.7%;亏损面下降27.5%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如下:

产品名称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

120.7

19.4

发电量(万千瓦时)

35640

6.3

锯材(万立方米)

14

37.3

家具(千件)

301

24.9

地板块(平方米)

39355

57.4

卫生筷子(万打)

69384

11.6

北芪茶()

106.7

45.0

马铃薯制品(吨)

9096

97.4

水泥(万吨)

2.5

13.8

 

受外来建筑企业冲击的影响,建筑业发展呈下降趋势。全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7家,完成产值31019万元,比上年下降18.4%,其中:完成建筑、安装工程28903万元,比上年下降20.3%2005年级别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829万元,税金总额达到506万元。全年施工房屋面积24.6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9.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我区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广开筹资渠道,加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但由于缺乏大项目的支撑,完成投资额相对较低,投资增长乏力。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693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7%。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012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6%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类型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完成71695万元,同比下降29.3%,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6%;民间投资完成34317万元,同比增长26.2%,高于全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43.8个百分点,占投资的比重由去年的21.1%上升到今年的32.4%,上升了11.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有:改建公路206.77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0.39万吨/;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3.61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1.88公里。本年新增固定资产99336万元,同比增长13.5%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2005年全区市场供给充足,社会消费心理稳定,市场物价稳定回升。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10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达138808万元,增长6.9%;餐饮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现零售额为16672万元,增长9.7%;其他行业零售额为14629万元,增长3.0%。从商品类别看:食物类商品零售额为70255万元,增长6.8%;穿着类商品零售额为30279万元,增长6.7%;用品类商品零售额为39580万元,增长6.6%,燃烧类商品零售额为29995万元,同比增长7.0%

 

六、对外经济贸易及旅游业

 

进出口总值继续攀升。据海关统计,2005年全年进出口总值完成836.1万美元,增长21.9%,其中出口完成485.2万美元,增长63.3%;进口完成350.9万美元,下降9.7%

对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境外采伐完成35万立方米,增长16.7%;在外劳务人员1610人,增长6.6%

我区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旅游业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各类旅游者175487人次,增长28.6%;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450万元,增长28.8%

 

七、交通和邮电业

 

邮电通信业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36788万元,比上年增长6.7%;全区本地电话用户18.7万户,比上年下降12.6%;移动电话年末达20万户,比上年增长12.4 %;国际互联网用户3.8万户,比上年增长5.6 %,特快专递完成8.0万件,同比增长7.8%

交通运输业进入新阶段。2005年,全区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经济和社会生活更加便利。全年共完成公路货运量759万吨,同比增长1.0倍;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2366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0.9%;全区公路客运量完成106万人,同比增长3.9%;完成公路旅客周转量1098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0.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4819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5%,再次超过全区GDP增幅。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636万元,增长13.5%。一般预算支出80319万元,增长18.6%

金融形势平稳。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22859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3.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6378万元,增长9.9%;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48099万元,其中建筑业贷款余额2333万元,增长13.5%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19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9121万元;财产险保费收入2830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391万元,其中寿险给付4639万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352万元;财产险赔款1752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2005学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8所,招生9204人,在校学生28850人;小学104所,招生4418人,在校学生35155人;幼儿园30所,入园2619人,在园幼儿4019人。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招生535人,其中:专科345人、中专190人。学年末在校学生1757 人,其中:专科968人,中专789人。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现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3个,科研人员126人。全区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总额938.5万元, 其中省级项目160 万元,林业集团公司281 万元,行署科技三项费60 万元,各县区局自投437.5万元,共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2 项。2005年全区科技成果通过鉴定9 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项,获地区科技进步奖13 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4个,文化站10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中短波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台1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2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6.23 %,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91%,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37373户。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7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34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114张。全区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110人,其中执业医师1202人,执业助理医师190人,注册护士1122人。全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188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78人。全区共有乡镇卫生院31个,床位322张,卫生技术人员376人。

体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在参加省级及以上举办的各种赛事中,我区体育健儿成绩显著,全年共获得金牌29枚,银牌25枚,铜牌32枚。

 

十一、人口

 

人口持续低速增长。2005年全区人口出生率5.98‰,死亡率4.32‰,人口自然增长率1.66‰。年末全区总人口5351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3019人,占总人口比重86.53%;农业人口50751人,所占比重为9.48%。男性人口275877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56%;女性人口259227人,所占比重为48.4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4218岁以下人口103196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9.29%18-60岁人口374806人,所占比重70.13%60岁及以上人口57102人,所占比重10.6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0元,同比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3552元,同比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83元,同比增长5.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5.7%,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量减少,职工平均工资增加。2005年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98037人,下降1.6%;在岗职工95369人,下降2.0%。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273元,增长4.9%

社会保障进一步增强。年末实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缴费人数为10.5万人,同比增长1.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2万人,同比增长8.2%。全区城乡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2635.2万元,同比增长3.1%

 

注:

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或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的变化,个别指标总量的增长情况与上年公报发表的数据不一致,均以本公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