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征文比赛


  今天要返台,准备七月八日领团去白鹿洞办国学营。

  前两天,中华书局、新浪网、中央电视台及曲阜市,在北京图书馆开办「我的论语心得」征文比赛,找我去参加启动仪式。我当然明白此举有些商业上的用意,但基于推广阅读《论语》的心情,仍去参加了。发言大意如下:

  一、

  大陆近年之国学热或论语热,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热昏头了,该降降温。但依我看,热只是未正常化之现象。关键在于社会有加强认识传统文化之需求,媒体配合之、推扬之,而体制性的教育结构漠然不动,甚且打压之。激扬起来的气氛不能敛才就范,顺利进入教育体制内,焉得不在社会上继续鼓荡?此犹如人体不能舒风散热,那就只好持续发烧。以台湾来做对比。台湾的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很快就体现在中小学教材中,《论语》《孟子》成为「文化基本教材」,每个人都读过,自然也就不用于丹那样在电视台上开讲,更不必办什么征文比赛。因此,如今鼓吹阅读经典,更重要的,其实是促使教育体制改革,而不独发展为社会文化运动。

  二、

  大陆现今之热,由上述观点看,乃是病态,或者说根本也还没热。因为在体制内尚不重视传统文化(不但无文化基本教材,中学语文教本里文言文的比例也较低。台湾现在高中课本的文言文占65%,将来准备「去中国化」降为45%,跟大陆看齐)。社会上又弥漫着一种认知魔障,老是在自命前卫,不断嘀咕:「都什么时代了,还要读二千年前的老古董吗?」这种心理既普遍存在于自以为是的知识人、主流社会中,传统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热起来。

  这些动不动就讽嘲讲国学、读经典是保守主义的人,为什么从不想想:西方人为何至今仍在读《圣经》,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呢?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反民主的,《圣经》尤其与科学民主不相干,可是人家美国总统就职还手按《圣经》宣誓呢!大学里讲人文社会科学也动辄上追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通识教育更以经典阅读为其核心。哪像我们这里的半吊子洋派人士,啥也不懂就摆出一副不屑的姿态?

  不打破此等现代化魔障,莫说国学热,要正常化看待自己、看待传统文化都难上加难!

  三、

  基于上述理由,对于推动阅读经典之活动,我们理应支持。此次各媒体在平日浮光掠影、媚俗、由少数人掌握话语权的情况外,愿合办征文,号召大众共同阅读经典,以深化理解,自然也是值得鼓励之事。

  据闻前此大庆油田已举办过征文,不知文章内容如何。不过能让一般人都重新接触《论语》,毋宁是好事。中国古代,这些经典本来也就是一般民众之读物。宋明理学家惯在乡里与田夫野老讲习孔孟义理,民间更有耕读传家之传统。现在,教育普及,但国家化了的教育体制,却中断了这个传统。因此,恢复民间重新自读《论》《孟》,可能也有另一个意义,让耕读传统重新复苏于民间,是值得关注的。

  四、

  不过,举行「《论语》心得征文比赛」也有该警惕之处,怎么说?

  读《论》《孟》而办征文比赛,古代早已有之,即科举考试是也。科举的文章,并不像一般人所以为都是无聊的八股,只晓得根据朱熹注去发挥,看不到自己的见解。今人没见过八股文,所以如此瞎批评,其实八股科举就是要看考生的读书心得与见解,内中好文章也多得是。

  例如《论语》「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一段,归有光的八股破题就说:「圣人所以至于道者,亦惟渐以至之也」。也就是说孔子是逐渐积累、逐渐进步,才能成为圣人的。此说看起来没什么新奇,实乃大违古注之说。十三经注疏中《论语》邢昺疏就说:「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朱熹注也说:「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所以勉进后人也」(此句是朱熹引程子的话)。他们都认为孔子是圣人,而圣人是生而知之的,根本不必学,故凡孔子劝学之语,他们都解释为是孔子刻意劝勉别人的,并不是说他自己。归有光的见解就跟汉宋权威注解都不同。

  诸如此类事例,可说俯拾即是,文章更不用说了,起码比今人写得好。但古代科举,人人读《论语》、人人有心得,人人也都能表现于文章,那又怎么样?效果如何?

  看来并没什么了不起的效果。某些人,例如秦桧,还曾考中过状元呢!是征文比赛的冠军。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似乎亦没什么体会。然则办征文比赛果然有啥益处?

  之所以如此,是因那些参加征文大赛的人,大半只是为了写好文章,以谋禄位。他们看《论语》,无非看一堆言说,然后再根据它,自己又造作一堆言说而已。

  朱子在其《论语集注》前面,特列了一篇「读论语孟子法」,其中引程伊川云:「凡看论孟,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做一场话说」。此语甚要。儒学是实践性的学问,把心得写下来,只是为了观摩相印证,做个记录而已。重点不在作文,而在心得,心中确有所得,且能见于实践中。目的不在得奖。设奖只是个类似射礼的仪式,大家揖让而升,下而饮,引发论学取友之趣味罢了。

  参加征文者,举办征文者,皆应有此认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