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理念的发源地来自于最具有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美国证券市场----华尔街。基本分析学派如今已成为世界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的主流,其两个主要分支是内在价值型和成长型投资。而技术图表分析学派作为“投机理念”的代表,始终没有成为投资理念的主流。真正的基本分析和真正的技术分析理应是一致的、统一的,不是互相矛盾的。
华尔街投资理念发展的历史是:
1929年大崩盘前是技术分析的天下,道氏、波浪、江恩是其代表,而技术分析派最为杰出的世界级大师是江恩;
30、40年代是格雷厄姆的天下,强调安全边际,这时容易找到“雪茄烟蒂”,格老甚至干过发动大家投票让企业破产以便分净资产的事;
50、60、70年代是费舍式投资的天下,强调成长性,信奉“买入并持有”(BUY AND HOLD),好象有“漂亮50”的说法,就象现在的“价值投资四朵金花”(万科、招行、茅台、苏宁),闭着眼睛买入公认的好股票,坐以待“币”;
80年代至今是巴菲特的天下,既强调格老的安全边际,也强调费舍的成长性品质。与老巴同时代的还有彼得.林奇、罗杰斯等,他们三人其实风格迥异,老巴集中投资自己能够把握的股票,为了有足够的把握,老巴往往谋求董事的职位,对公司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这点绝对是普通投资者无法模仿的);
彼得.林奇的风格是广种薄收,买入无数股票,但靠少数重仓股的优异表现赚钱,喜欢炒“转化型”股票,即一段时间业绩表现不佳,可是情况马上好转了,别人没意识到,彼得抢先一步;罗杰斯喜欢炒大趋势,尤其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大趋势,眼光非常独到。也就是说,80年代以后,价值投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之所以巴菲特最有钱,是因为巴菲特采取了控股投资公司的模式,其他人采取的是基金管理模式,但就收益率来说,其实不相上下。
所以总的来说,价值投资并非只有巴菲特一家,只拿巴菲特的标准来衡量,是有失偏颇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理由认为,投资方法是跟投资环境的具体实际息息相关的,“南橘北枳”的故事不用多讲,如上所述的价值投资的历史已说明了一切!
基本价值分析与技术图表分析,其实是统一的,圆融无碍不可分割的。关键在于如何深刻体会其本质,知道如何运用,就象十八般武器一样,了解了才知道如何用好。成功的投资要把盈利立足于这两点:投资于好企业靠企业盈利增长,并利用市场自身波动规律来实现保值增值。企业自身价值是股票价格长期趋势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分析是基于品种自身运行趋势来把握其波动运行的节奏。
2、不同年代的产业发展的周期中,总有一些处在高速增长期的行业,这些行业中的高成长的热门企业;同一年代的各地域,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周期,存在不同的发展热点,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优势产业,造就明星企业与高成长概念股。这些情况,在历史各时期比比皆是,各领风骚,成为热门的投资概念。概念股是成长型投资的必然产物与升华。
历史经验表明,在所有新兴市场,如中国和历史上的亚洲四小龙以及纳斯达克市场等,其成长型投资理念总是占据了上风,持续时间和力度、程度都远远超过价值型投资,价值型投资只是一个调剂,而且在价值型投资潮中,股票的成长性特别是股本扩张能力也倍受关注。这一点在我国股市高速发展的初期是非常突出的。
3、历史证明,在过度追逐高成长性股导致最终幻想破灭,泡沫破灭之后,必然又回到稳健的价值型投资的老路上,投资理念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循环规律。近五十年美国股市投资理念的演变史大致按如下线索展开:
60年代、电子半导体(新技术类)-----70年代、能源石油等类的绩优蓝筹(传统产业居多)-----80年代、医药生物工程类股与微电子股及技术股-----90年代前期美国本土经济放缓,对新兴地区的预期很高,出现亚州四小龙概念-----90年代后期的新经济概念(网络信息业的发展、生物技术股也走红,首倡新经济概念,并与纳斯达克有关)------传统行业蓝筹股(网络神话破灭,重寻价值投资老路,估计会出现中国概念股)
4、基金作为专业投资机构,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兴产业投资,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投资(这已成为国际性潮流,也是资本逐利性的体现),还是向国内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管理思想的武装,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领先于经济周期。并通过其强大的资金实力体现其投资的导向作用,在树立阶段性的投资理念潮流中起核心引导作用。
在我国股市发展的初期很明显,因为政策市、消息市、投机市的特征鲜明,成长股、概念股风行,大众投资理念相当稚嫩,上市公司价值很难衡量,基金对于市场投资理念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奈,中国的基金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多,几年以前的“基金黑幕”就告诉我们,基金应该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强回报投资者的责任感方面做更多努力,否则,将来封闭式基金向开放式基金转化,公募基金向私募基金发展将是必然的。
五、市场投资理念的周期性循环与股市筹码结构的调整过程是基本一致的:经过成长型概念投资热潮后,被低估的价值型股票会逐步被更积极机构投资者持有,这个筹码转换过程总在熊市中完成,而一旦完成,就预示着新一轮市场热点或周期就已为时不远了,价值型投资热就重新抬头了。这种投资理念的周期性变化在任何市场中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它与股市零和游戏的利益机制和盈亏结构是一致的;而且这种筹码结构的转换不会一蹴而就,就如下跌,绝不会一波到底一样。
六、每一个大经济的发展周期都与生活方式的提升不可分割。电灯、蒸汽机、汽车、电视、电脑、互联网都带来了新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都证明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象电灯、蒸汽机和汽车、电视、电脑这种革命性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互联网经济发展10多年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很广泛、便捷应用的作用。第二代互联网将可能终结手机、电话、电视等工具,而我们现在描绘中的IPV6就有这个能力------高速、安全、几乎无限的网址。
我们相信互联网或者新能源是下一步带动经济的动力,就象当初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出现一样,互联网以后也会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但是,绝不是象今天我们使用的互联网。到今天为止,互联网对经济的双重作用表现的更为突出:便捷通讯和限制身体活动。我相信新一代的互联网,它有下列特色: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效率。电力、火车或者飞机汽车都以带动人的流动促进经济发展,而电脑、互联网却是减少人类与社会的流动促进经济更加有序发展,资源更加低成本地有效整合,这是过去30年里出现的新事物,但是,它往哪里走?会对社会、经济增长如何影响,还有待认真思考。
每一轮萧条过后,都是由一种新技术、新发明、新材料、新理念、新地域、新浪潮来激发起新一轮股市繁荣浪潮。比如1955年美国因长期经济繁荣带来的休闲主题使玻纤船股票风行一时,60年代的塑料工业股(当时属新材料、新兴行业)、半导体、电子技术、八十年代的生物技术、地产股、九十年代的四小龙、信息技术等,都是新技术、新社会浪潮的代表。
1958年----1961年的新技术股由玻纤船股票引发蔓延,主流最后又变为电子、半导体类,在1962年再卷电子股狂潮后,仅5个月即引发抛售浪潮。
新技术浪潮导致不同年代的产业周期无一例外在股市中得到最佳表现,引领一代潮流。
1798年~1853年棉花阶段(当时尚无股市)
1853年~1908年铁路阶段
1908年~1959年汽车阶段
1959年~2010年电脑阶段
2010年~?未知
在各个时期,如19世纪的铁路股、20世纪的钢铁股、60年代的半导体电子类股、70年代石油危机中的能源股、80年代的生物股、地产股,90年代的四小龙股、信息技术股等,各领风骚三五年(一类概念少则三两年,多则五年),概念是成长型投资理念的必然产物和结果,同时这种概念引发的投资潮流也体现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八、国家产业政策的整合或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最能引发资产重组浪潮,每一轮投资理念浪潮的兴起都随之引发向这个方向重组的热潮。从正面来看,经济浪潮引导了投资方向,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从负面来看也会导致舍本逐末,追逐概念与投机,导致公司与机构勾结,操纵市场。
九、蓝筹股并非一定集中在传统产业上,只是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它收益稳定,业绩良好。稳定的科技类股也可以是蓝筹股。在美国七十年代的蓝筹股浪潮中,IBM、施乐等高科技行业(当时是)与麦当劳、迪斯尼、柯达等一起成为最为时髦的蓝筹股。在我国,同方、东软同样也是蓝筹股,成为市场的不倒翁,长青树。
十、真正的蓝筹股具备以下条件或说特征:
1、品牌。如麦当劳、可口可乐、沃尔玛、通用、海尔、万科等。
2、市场形象。公司管理优良,享有盛誉。如通用公司。
3、技术优势。永远创新技术,成为行业领跑者,引导潮流。
4、业绩稳定。盈利能力强,业绩逐年提升,而且稳定。
5、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如首创股份、万科等长期坚持致力于自己的优势行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6、自然资源优势。如土地、矿山开采权等资源和京沪深地域。
7、社会资源优势。如股东背景、政府支持与合作者等。象中体产业的政府背景及在体育界的关系与声誉等都是优势。
8、真正的成长性。蓝筹也应具有成长性。如可口可乐、沃尔玛等,当初均以成长性出名,现在只是过了高成长的时代。
十一、今后几年市场热点的分析
在全球经济阴风惨惨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是红旗飘飘,令世界瞩目,甚至多少是有些眼红,有些心理不平衡。当然这不是大家之言,虽然它的确是事实;纯从经济发展的正面因素来看,现在各种条件都朝有利方向发展、转化,世界资本涌入中国已成大势所趋。
自经过9·11事件,美国佬挨了本·拉登一闷棍之后,就一直病殃殃的。这个事件是美国历来在世界各地推行强权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发展形势的多极化趋势的重要的内在推动力之一。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美国依然是世界的霸主,但9·11事件将作为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而载入史册!它标志着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也即国运开始衰退,美国的霸主地位将会削弱。从1920年代起,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战以后更是完全确立了其龙头地位,算来至今已有60---80年以上。根据研究,历史上五次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确实呈现出周期性规律,有一个周期是八十年,有一个周期是200年。虽然美国依然强大,但还能持续多久呢?中国的现状可能与美国1900年代左右的情形差不多,高速发展,实力渐增,但还没有成形。但终究有一天,不太久的一天,中国将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这种趋势已经萌芽,正在形成。
按我的看法,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可大致分为计划经济商品化阶段、商品经济市场化阶段、市场经济国际化阶段,现在正处在市场经济国际化阶段(这个阶段将会以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为完成的标志,然后经济全面进入全球竞争的格局中。)。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进入国际化阶段,奥运会将会显示出其强大的推进器的作用,其经济效益、政治、文化意义,不必多言。这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影响层面很深,而且将会在证券市场这个层面产生很大的反映。
从近两年看,由于国际化进程的需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命脉,一定要改革,彻底的改,要与国家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这是经济全球化,世界资本进入中国的基本要求之一。就象数据接口一样,模式不同,数据互通受到限制,资本不能自由流通,怎么国际化呢?如果说以前公交、水电、政府管制等因素曾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的话,那么现在这些方面已不成很大问题,而金融事实上已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象能源问题,中国比其它国家并不处在明显的劣势地位)。金融管理体制、外汇管理体制、货币政策等都有必要深入改革,具体的要在证券市场、汇率、混业经营、银行业的改制等方面重点推进。银行业的改革是近两三年的重头戏,必有大动作。银行企业具有服务网络优势,在讲究市场全球化,服务本地化的今天,外资进入此行业的最好途径就是并购,这就为金融股提供了大的题材和想象空间,这又怎么会不在证券市场上作出反映呢?近几年国内金融股一直处在下降趋势中,俗话说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金融股一旦走强,必非三、二个月的行情,而是一轮牛市。
国际化进程中,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一直是引人注目的,所以并购行为将不断发生,这其中有真的重组并购,也有假的,但在证券市场上,“杞梓鞭楠一例收”,无疑都是要炒作的,只是现在还不是这个阶段。但这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热点,要注意以后的垃圾股、低价股,可能会成为黑马的摇蓝。
传媒信息行业是国家实行限制准入的行业,因此这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事实上成为了一种资源优势行业,这同样被主力所发掘。实质上,象中视传媒、电广、东方明珠、歌华有线等传媒股都有中长线主力在其中进行动作,只是现在还没到做大行情的时候。
中医中药是国粹,因为是民族的,所是是世界的。就象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迪斯尼等成为了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一样,中医中药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所以只要看看可口可乐百年来的走势,你就可知道中医中药股如何值得投资了,象云南白药、天士力、昆明制药、同仁堂、九芝堂、片仔广等著名的中医药品牌,具有极高的价值,最近几年它们的股票走得较好,今后必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地域板块中,北京板块以后将黑马频出,甚至超越沪深本地股。由于奥运会很有能会采取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北京的上市公司就会近水楼台先得月,中体产业因其政府背景和体育界的关系,首当其冲会成为大牛股,即使国家另组一个公司来运作奥运会,中体产业也会在其中分一杯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与奥运会有关的股票自会随之而起。
近几年的行情,减持或说全流通始终是证券市场关注的焦点。但这要看全流通什么时候实行,怎么样实施。
怎么可一言而尽呢?一切尽在市场中。
(这是我2003年9月份写的一篇文章,现在重新录下来)
美股投资理念的周期循环对我们的启示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