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退出政治意识形态舞台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大陆从五十年代开始陆续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对资产阶级思想、唯心主义的批判,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等革命思想与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于是西汉以来中国意识形态的主角即儒家学说便自然地退出政治意识形态的舞台,儒学从此不再被尊为治国平天下的神灵,历代儒宗、各地的孔庙也不再被国家法定为尊奉、朝拜的对象,人们尤其是学术界仅仅把儒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
非意识形态化的儒学研究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有过几次大的起伏或者说是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1957年毛泽东正式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先后开展了道德的阶级性与批判继承问题的讨论,关于文学艺术的社会性与阶级性问题的讨论,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转化及评价问题的讨论,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关于历史分期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以及关于历史人物殷纣王、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李自成等等的讨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涉及到儒学与孔子,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儒家学说的价值与政治理念问题。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大陆从五十年代开始陆续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对资产阶级思想、唯心主义的批判,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等革命思想与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于是西汉以来中国意识形态的主角即儒家学说便自然地退出政治意识形态的舞台,儒学从此不再被尊为治国平天下的神灵,历代儒宗、各地的孔庙也不再被国家法定为尊奉、朝拜的对象,人们尤其是学术界仅仅把儒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
非意识形态化的儒学研究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有过几次大的起伏或者说是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1957年毛泽东正式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先后开展了道德的阶级性与批判继承问题的讨论,关于文学艺术的社会性与阶级性问题的讨论,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转化及评价问题的讨论,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关于历史分期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以及关于历史人物殷纣王、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李自成等等的讨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涉及到儒学与孔子,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儒家学说的价值与政治理念问题。
在那时,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界的运用刚刚开始,自然难以避免有些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条对儒学与孔子进行不太切合实际的分析。不过由于当时从事研究的学者大都是学有根底的老专家,他们在真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尊重历史事实,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孔子和儒学进行比较客观、比较科学的分析,也确实得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像范文澜在对他四十年代写成的《中国通史简编》进行修订时就专门增写了《孔子及其所创儒家学说》一节,对孔子及儒学进行新的评价。他认为,孔子的确是中国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者,孔子的学说是士阶层思想的结晶,由于士阶层思想偏上而地位近下,因而其思想的本质是对上妥协,对下也妥协,表现出浓厚的中庸色彩。中庸思想的特色是妥协,这种妥协虽然在理论上偏重于贵者和尊者的方面,但由于妥协他就不能不顾及下层民众的利益和愿望,这在客观上势必有利于下层民众的利益。比如孔子反对横征暴敛,以为苛政猛于虎;主张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强调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等等,这都可视为其学说的进步方面,都在客观上对下层民众有利。当然范文澜也承认孔子的学说具有多面性,它既有有利于下层民众的一面,也有不利于下层民众而有利于统治者的一面。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学说才能长时期地适合中国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才能长时期地成为中国官方意识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