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承熙杀人看“注目礼”


从赵承熙杀人看“注目礼”

 

孙欲晓

 

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校园枪击,凶手持枪连射连杀,致32人丧生,数十人受伤。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校园枪杀案,震惊全美,乃至全世界。总统布什下令全美政府机关从17日一直至22日落日时分下半旗,为死难者致哀。

 

杀人而后自杀的疑凶最后被认定为该校学生赵承熙,一个疑问号迅速浮现在一切了解到并关注着这一惨案的人脑海中:这位正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韩裔美国人为什么杀害他自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呢?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赵承熙寄来的包裹,内有他手写的23页宣言、43张照片和28份录像资料,邮戳显示寄出时间为16日早晨9时01分,正是杀害头两人1小时45分钟之后,可谓“遗言”!

 

赵承熙的“遗言”充斥仇恨情绪,对学校里一些有钱人子弟的作风表示强烈不满,“你们这群被宠坏的人,光有梅赛德斯(奔驰)还不够,有金项链不够,信托基金不够,伏特加与干邑通通不够。你们这群势利的人,所有的糜烂与奢侈都是不够的!都难以满足你们的享乐主义!”

 

有媒体和评论据此而认为赵承熙“仇富”,这应该属实,因为“遗言”明摆着就仇富。但如果就认定“仇富”是赵承熙杀人而后自杀的原因,未免有些简单,尽管他还在“遗言”中直接声称“是你们造成我这样做的”。“仇富”充其量只是原因之一,而且只是之一的表面原因。

 

事实上,在有关赵承熙的描述中,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孤独”。英国《泰晤士报》就提到,赵承熙平时极少摘下墨镜和帽子,仿佛要和外部世界绝缘;上课时偷拍女生照片,却从不和她们说话。老师和同学都声称,赵承熙一个人独来独往,平常就觉得怪怪的。

 

让人想起马加爵,2004年2月,云南大学惊爆特大杀人案,四位学生被人杀死在宿舍里面,惨不忍睹,同一宿舍的马加爵潜逃,这就是后来轰动全国并引发巨大争鸣和反省的“马加爵案件”。马加爵为什么杀人呢?他后来交待:有一次打牌,他一位要好的朋友说他作弊,而他根本就没有作弊,“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于是遂生杀机——就这么简单

 

还有更简单的,就因为一个轻视的眼色而杀意沸腾。2003年,北京一个叫李平的出租车司机涉嫌杀害5名小姐被捕。在审讯中,他供称杀人是因为“不平衡……她们(小姐)如此轻松就能挣这么多钱。而且,她们坐我的车从不拿正眼看我。”

 

因为人就这么回事,对尊严高度过敏,一句轻视的话或一个蔑视的眼色就能够导致命案。在对人性展开分析时,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清楚地记下了这一点:为了琐事,一个字,一个微笑,一个意见的不同及其他任何蔑视的征候,人都可能使用暴力,不管它直接指向自己的人格或间接指向亲戚、朋友、家族、职业和名字。”这就是人!

 

绝对不是偶然,在赵承熙的“遗言”中,也发现了对承认与尊严的渴望,甚至是如饥似渴。一段录像清楚地显示赵承熙冲着镜头在怒吼:“你们践踏我的心、蹂躏我的灵魂、焚烧我的良知!”“别以为你们只是在摧毁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多亏了你们,我现在可以像耶稣那样死去,并鼓舞更多的弱小者!”

 

不被承认,没有荣耀,缺乏尊严,只有孤独相伴!这应该就是赵承熙走向极端的原因,实际上,赵承熙一点也不反社会,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他渴望社会能够注目于他,能够致礼于他,最后的疯狂就是明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主任史蒂夫的分析一语中的:“赵承熙的宣言说明,他不会静悄悄地离开,而要在自我毁灭的同时自我推销,在耀眼的光芒中离开。

 

是的,人都是需要发光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欣赏,早在古希腊的时候,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神。”赵承熙是孤独的,他没能够成就为神,于是不幸就成为野兽!

 

欧阳君山把人对社会认同的强烈需求形象而诙谐地称之为“注目礼”,并强调:“注目礼”是人之所以为社会人的唯一原因,人如果没有“注目礼”这样一种需求,人就不会成为社会人。

 

其他领域的人对“注目礼”的概念或许一下子感到难以接受,但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多年从事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经历,使我对“注目礼”有着最为深切的感知与认识,这正如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指出的:人的本性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在这里,我也冒味向经济学家提一个问题:经济学是以需求为基础的科学,可为什么就不研究“注目礼”这样的根本需求呢?

 

一个人曾写信称马加爵为“弟”,竟然让他热泪盈眶。奇怪吗?每个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与你没什么交往的人,竟然说出你的尊姓大名,你不也莫名感动吗?人是需要关注的,人是需要尊严的,人是需要荣耀的,用君山的话语讲,人人需要注目致礼!

 

可以肯定,要是马加爵周围的人当初对他多一些“吹吹拍拍”,不那么否定他,不那么歧视他,绝对不会酿就最后的惨剧。从后来向警方交待的言语看,马加爵太自卑,太需要别人的赏识和表扬。

 

    《中国财富》杂志举办“贫富到底能不能和谐”的讨论,我感觉,一个社会要实现和谐,不管是贫富和谐,还是别的什么和谐,有一条应该能够肯定:让每一个人都得到他应有的尊严,是一个社会实现和谐的根本前提。

 

    或许贫富有差距,甚至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着,这个社会也会是和谐的。可能贫富没差距,甚至平均主了义,但只要有人不能够有尊严地生活着,这个社会也必定不和谐。

 

    赵承熙并不是没有钱,其家虽非豪门,但也忝为美国中产阶级,可他却制造出如此震天惨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本文刊发于《中国财富》杂志2007年第6期

作者孙欲晓先生系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