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本色:深入蝙蝠洞探秘神秘利爪之谜


 

 

杀手本色:深入蝙蝠洞探秘神秘利爪之谜

 一种罕见的古怪动物,一桩搁置七十年悬案。它们会是夜空的精灵,还是天生的杀手?年轻的动物专家将深入古老洞穴,搜寻黑暗中隐藏的真相。

  第一集:地狱来客

身份不明的怪兽

  (1936年 中国福州)

  这是七十年前的一个夜晚。在中国的福州,美国博物学家艾伦,被眼前的古怪动物难住了。这是一个浑身透露着诡异气息的神秘生物:它的眼睛极细小,牙齿却十分突兀、尖利。

  尤为奇怪的是,这只小小的野兽,居然长着一双巨大的爪子,弯屈如钩、锋利无比。曾为哈弗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艾伦,也对它怪异的长相感到惊讶。

  1房山霞云岭——蝙蝠专家马杰

  (2001年,北京房山)

  在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由西向东横亘着一座巨大的山脉——太行山。北京房山区的霞云岭乡就位于山脉的北部边沿,群山中至今留传着许多有关动物的神奇传说。

  2001年的夏天,为了搜寻未知的蝙蝠种群,中国科学院年轻的动物学博士马杰来到这里。

  出乎意料的是,一连数天,考察队翻山越岭,别说是新物种,就连稀松平常的蝙蝠也难得见到。为何自然环境如此有利的山区,蝙蝠的种群竟如此稀少?

  对于马杰来说,这实在是一次令人疲惫和失望的考察。

  然而,就在结束考察的这一天,在当地老乡家中,他却偶然听说了一个神秘的洞穴。

  据牛大爷说,距此四公里的山崖上有一个蝙蝠洞,十年前他曾经去过。

  根据牛大爷的描述,那是一个异常恐怖的去处,洞穴中不仅险象环生,而且蝙蝠的数目甚至多到令人恐惧的地步。

  它们会不会恰巧就是从未发现的新物种?考察队当天就得撤离,马杰不得不放弃了前往探察的打算。

  2、四合村的神秘山洞

  自从听到了蝙蝠洞的传说,马杰一直就一直盼望着能到实地一探究竟。这一年的冬天,他终于有机会再次来到了霞云岭。

  他知道,蝙蝠是一种极难接近的动物,研究起来非常困难。不过,严寒的冬季倒是一个好机会。只要找到它们的冬眠地,就有可能接近它们。

  在进山的路上,当地人听说他要去蝙蝠洞,表情都显得有些异样。

  在马杰的一再追问下,村民终于透露了心中的不安。

  原来,马杰要去的蝙蝠洞在当地十分有名。据说,洞内一层接一层,永远走不到头。洞中还有一条看不到边的黑水河挡住去路,任何物品只要掉入水中都会自动沉没,从无例外。

  更为惊人是:有人坚持说曾在洞内亲眼看到一张铜制的方桌,上面摆放着奇异的铜杯和铜碗。它们一旦被移动,便会发出轰然巨响,洞口随之封闭,令人无路可逃。这时,不仅沉睡的巨蛇会瞬间惊醒,空中还会窜出无以记数的蝙蝠……

  真有如此怪异之事?他们会不会成心在吓人呢?尽管马杰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老乡们严肃的表情,却像一片无形的阴影,挥之不去。

  采访:马杰

  听到传说后就有些担心,总怕里面有什么东西……

  一个月前,这里下过一场大雪,如今,在山谷中的积雪仍有二十厘米厚,空气寒冷而又刺骨。

  根据老乡指引的路线,经过整整一上午的跋涉,中午马杰来到了一座高大的山崖前。

  这是一座由巨大石快构成的山崖。按老乡的指点,蝙蝠洞应该就这里,可山崖上除了一道围栏,却看不见洞穴的影子。

  当他穿过围栏,一个黑糊糊的洞口立刻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这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季节,马杰却意外地在洞口石壁上,发现了许多淡绿色的苔癣,摸上去湿湿的,仍然鲜活无比。

  一进入洞口,一股潮湿而又闷热的气浪扑面而来。这里即看不到石钟乳,也找不到任何现成的路径,只有从天而降的巨大石块杂乱地堆在眼前。

  四周全然是死一般的寂静,根本看不到蝙蝠的踪影。

  采访:马杰

  那个洞是很危险,可能走几米,或者十米左右,就有一个特别难过的关口,就比方一个小石缝,人又得从石缝颛过去,而且地面特别的滑,那个洞,它是一个向下走的山洞,它的坡度大概是二十度到三十度的坡度,加上地面比较滑,进山洞的时候就很不顺利,走一段就得装一个石缝或者小窟窿身子才能挤过去。

  前方的空间越来越窄,中间潮湿而又闷热,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

  两小时过去了,马杰并没有看到传说中恐怖的巨蛇,但是,他却根本无法预料下一步将会看到的景象。

  在洞穴的第五层,顺着手电的关束,一只冬眠的蝙蝠忽然间出现在马杰面前,心头不为之一震,全身的疲惫立刻没了踪影。

  根据掌握的知识,他发现这是一种被称为马铁菊头蝠的常见蝙蝠,像花瓣一样的鼻子正是它的标志性特征。

  在这一发现的鼓舞下,马杰又深入到了洞穴的第六层。在这里,他又有了新的发现。

  这是白腹管鼻蝠……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不远处,居然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蝙蝠,名叫中华鼠耳蝠

  至此,马杰已在黑暗中摸索了三个小时,虽然发现了三种不同的蝙蝠,但是,它们却全都是常见的种类,而且总数只有十来只,非常之少。

  那么,传说中数量惊人的蝙蝠是否真的存在呢?

 3、地狱来客

  在霞云岭,落日的余辉已经染红了大地。

  时间对于马杰越来越紧迫,如果还不尽快撤离,就意味着将不得不在夜间冒险下山。

  马杰在发现蝙蝠的地方一一做了记号,打算顺着原路尽快撤离。

  就在这时,他忽然闻到了一股特殊的刺鼻气味。循着手电的光束,前方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幽深的洞口。

  刺鼻的气味正是来自这里。可里边黑糊糊的根本看不到头,四周的岩壁更像是吸满水的毛巾,不停地滴水。马杰决心再做最后一次努力。

  这是马杰从未见过的惊人场景。与其它冬眠的蝙蝠不同,它们更加容易被惊扰,转眼间,便在洞内开始了急速盘旋。

  看来老乡们并没有说谎,这里果然聚集着数量惊人的蝙蝠。

  4、令人困惑的双爪

  一阵惊喜之后,马杰发现,就在七八米高的洞顶,还有许多同样的蝙蝠正在酣然大睡——它们层层叠叠地挤做一堆,根本无法看清它们的特征。

  攀着湿滑的岩壁,马杰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爬到了最高处。

  这一次,他终于看清了它们的面目。

  令他意外的是,尽管处在冬眠期,这种蝙蝠却有着极其罕见的攻击性。它们不仅长着吓人的面孔,浑身上下还充满了诡异的气息。

  它们会不会是从未发现的新物种?马杰完全迷惑了。

  在黑暗中,当马杰把它与先前发现的几种蝙蝠对比时,立刻注意到它们还有一个更加奇特的地方。

  采访:马杰

  那个爪子指比较长,……很尖利,而且弯曲,就像鱼钩一样。

  这正是重点所在。随后的测量结果更加惊人:它们的爪子居然比其它蝙蝠足足大出了一倍。它们的脚掌非常小,脚趾粗壮有力,长长的指甲更以不可思议的弧度弯曲着,活象一副锋利的铁钩,令人不寒而栗。

  马杰怎么也想象不出世上还有如此怪异的蝙蝠。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它们的体形特征进行一一记录,不放过任何重要的细节。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长期的研究中,人类已经搜集了几乎所有已知动物的重要数据,只要得到了这种蝙蝠的相关资料,他就有可能通过检索,确定它们是不是新物种。

  5、七十年前的悬案

  (字幕:北京)

  回到北京之后,带着所有的数据,马杰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这是一个国际水准的专业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保存着世界上几乎所有已知动物的资料。

  不久,马杰的目光落在了一部并不起眼的著作上。这是一部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哺乳动物专著,书中记述了一段美国博物学家艾伦在中国的经历。

  那是1936年,为了调查亚洲野生动物资源,曾为哈佛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艾伦辗转来到了福州。这一天,一位协助调查的中国教员给他带来了一件奇怪的标本。

  艾棱很快就发现,这是一只十分特别蝙蝠:它不仅面目狰狞;而且,还长着一双令人恐怖的巨大爪子,弯曲如钩,锋利异常。在此之前,艾伦还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结构,为此,他给这种蝙蝠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大足鼠耳蝠

  马杰在北京发现的蝙蝠与艾伦描述的特征一模一样,所以应该也被称为大足鼠耳蝠,并不是什么新物种。

  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6、数量众多的蝙蝠种群

  1994年,在德国的西部,一块罕见的蝙蝠化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透过精确的年代测定,人们发现,这只蝙蝠的年龄居然已高达1200多万年。

  那是一个属于恐龙的莽荒时代。

  今天,灾难中得以幸存的蝙蝠,已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发展成仅次于啮齿类动物的第二大哺乳动物,据估计,它们的种类足有一千多种。

  在它们成功生存的背后,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适用于所有动物的进化原则:它们身上的每一个特殊器官,都必然会有独特的功能与之对应。就象宽大有力的翅膀,对应着强大的飞行能力一样。

  令马杰疑惑的是:它的双爪比其它蝙蝠足足大出了一倍,如此罕见的古怪结构究竟意味着什么?

  采访:马杰

  这种蝙蝠的结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我们想它是不是对攀缘有一定的作用,于是我们就拿下了一只蝙蝠,把它放在石壁上,它很顺利就挂了上去,但是,会不会就这么简单呢?

  7、第一种可能:攀附

  在休息时,所有蝙蝠都会用爪子把身体倒挂在岩壁上,这是它们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典型特征。问题是,大足鼠耳蝠巨大的爪子是不是专门用来悬挂呢?

  马杰发现,一般的蝙蝠在休息时,它们的身体都与岩壁完全垂直,仅仅依靠细小的爪子就能轻易负担起全身的重量。

  然而,与它们体重相当的大足鼠耳蝠却十分特殊。它不喜欢呆在水平的洞顶,而是偏爱明显倾斜的岩壁。休息时,更是手脚并用,根本不像其它蝙蝠仅用后爪悬挂。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为了攀附,它的双爪根本没必要长那么大,这巨大的爪子不可能是专门为悬挂预备的。

  8、第二种可能——所吃的食物特殊

  当然,还有第二种可能,就是它的食物。问题是,要怎样的食物才需要如此特殊的爪子呢?

  事实上,全世界的蝙蝠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以植物的果子为食,也被称为果蝠,第二种,就是噬血成性的吸血蝠。

  大足鼠耳蝠与它们都有着巨大区别。这样就剩下了唯一的一种可能:它们以捕食动物为生,比如昆虫。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根据它们双爪的尺寸和锋利程度,所吃的昆虫很可能就是身披坚甲的甲虫,或者是体形巨大的蛾子。

  遗憾的是,在黑暗的洞穴中,冬眠的蝙蝠根本不需要进食,搜寻线索的任何努力都只能是徒劳。

  9、艾伦的意外

  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经过反复的查找,马杰的目光再次落在了艾伦的文献上。

  原来,七十年前,艾伦不仅给这种蝙蝠取了名字,还从它们巨大的双爪中,得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推测:大足鼠耳蝠与普通蝙蝠完全不同,它们不是以昆虫为食,而是一种罕见的、会用双爪捕鱼的奇特蝙蝠。

  蝙蝠怎么会吃鱼呢?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想到,蝙蝠身上的毛发没有丝毫的防水能力,一旦扎入水中,它们将会丢掉性命。

  作为博物学家,艾伦当然清楚自己的紧要工作正是搜寻它们吃鱼的直接证据。

  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所有野生动物吃鱼时,都是囫囵吞下,这时胃壁就会分泌出消化酶,一段时间之后,鱼的肌肉和内脏都将消化怠尽,而并不起眼的鱼鳞和鱼骨却会留下来。

  要想证实蝙蝠有没有吃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它们的肠道和胃中去寻找,看看有没有留下鱼的线索,尤其是鱼鳞和鱼骨。

  标本只有一件,解剖工作必须谨慎进行。当艾伦从蝙蝠体内取出黏糊湖的肠道之后,发现肠道内空空荡荡的,找不到有用的线索。

  就在这时,蝙蝠的胃中隐约透出了黑色的影子,这会不会是鱼的藏留物呢?

  结果很快出来了:胃中的黑色物质,全都是昆虫的残肢,连一丁点鱼的踪迹都没有。

  令马杰白思不解的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艾伦仍然坚持自己的推测,认为大足鼠耳蝠可能会吃鱼,他唯一的根据就是它们形同鱼钩的巨大爪子。

  曾为哈弗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著名科学家,为何会毫无证据的时候,还坚持自己的观点?满肚子都是昆虫的蝙蝠又怎么可能会吃鱼呢?它们巨大的爪子会不会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功能?

 第二集:风中的证据

  神秘的洞穴生物

在北京郊外的霞云岭,群山中隐藏着一个神秘的蝙蝠洞

2001年的冬天,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马杰,经过艰难摸索,终于在洞穴的最深处,第一次看到了罕见的大足鼠耳蝠。

  这是一种十分诡异的蝙蝠,尽管处于冬眠期,它们却显得异常活跃。

  令人吃惊的是,早在七十年前,美国博物学家艾伦就从它们巨大的双爪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它们可能会吃鱼。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推测。由于冬眠期的蝙蝠不会进食,要想证实它们是否会吃鱼,马杰不得不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1、无法接近的研究对象

  (字幕:2002年夏)

  第二年的夏天,马杰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再次来到了群山环绕的霞云岭。

  令他意外的是,一进入洞穴,黑暗中便传来了蝙蝠独特的吵杂声波。

  他的到来,在洞穴中引起了一阵剧烈骚动,大量的蝙蝠都在空中急速飞舞。

  这里仅仅才是洞穴的第一层,但从蝙蝠们诡异的身影可以看出,它们正是马杰寻找的对象——大足鼠耳蝠。

  看来这个空旷的大厅正是它们夏季的栖息地。

  与冬天第一次看到大足鼠耳蝠不同,这一次,他的目的就是要设法揭开七十年来,人们关于它们是否会吃鱼的所有猜测。然而,当他真正站在洞穴中的时候,却不由得对研究的前景担心起来。

  采访:马杰

  大足鼠耳蝠,有前人说,它可能会吃鱼,原因就是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后足发达,爪很尖利,因为没有人做过实验,没有实例,没有实证,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站不住脚,虽然后来的人都附和他的观点,我想没有一个人拿出实际证据来,大家这么附和可能未必是正确的。

  在这个宽阔的大厅,马杰还面临着更加现实的困难:与它们狭窄的冬眠地不同,这个古怪的大厅,从地面到洞顶足有三十米,下方全是松散的石块,凌乱而又湿滑,每走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采访:马杰

  那个山洞特别的危险,那个山洞还处于活动的状态,还会掉石头,蝙蝠在离洞底很高,大概有三十米左右的距离,人和工具都很难接触到它,还想着以后要长期到这样的地方做实验,更不要说在科研当中遇到这样大的危险,所以当时我就感到很恐惧。

  在洞顶的石壁上,受惊的蝙蝠正急切地寻找着藏身处。

  马杰进入洞穴不到十分钟,几乎所有的蝙蝠躲进了洞顶岩缝之中,宛如蒸发了一般,无迹可寻。

  2、可能的推测

  七十年来,大足鼠耳蝠巨大而又尖利的爪子,一直在深深困扰着每一个研究者,这是一双比其它蝙蝠足足大出一倍的罕见爪子。

  既然人们至今无法证实它们会吃鱼,那么,它们古怪的巨爪会不会还有别的用途?或许这种喜欢群居的神秘生物,在捕食的时候也会集体作业。

  在自然界,有许多生物都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得以生存,比如蚂蚁,它们甚至可以征服比自身大出数十倍的猎物!

  喜欢群居的大足鼠耳蝠很可能也会采用相同的策略。凭着它们巨大的爪子,结果必将非常惊人!

  它们或许会用爪子牢牢抓住猎物,再用锋利的牙齿插入要害,让它失血而死。

  如果真是这样,不用说随处可见的千足虫,恐怕就连山谷中的毒蛇都不是它们对手。

  遗憾的是,人们对大足鼠耳蝠的了解还相当有限,关于它们的捕食方式仅仅只是猜测。

  3、收集昆虫样品

  七十年前,艾伦为了寻找大足鼠耳蝠吃鱼的证据,曾经在它们的体内,发现了昆虫的残肢。那么,它们巨大的爪子会不会专门用来捕捉昆虫?比如体形巨大的蛾子,或是身披坚甲的甲虫。

  在霞云岭,为了弄清山谷中的昆虫种类,寻找与大足鼠耳蝠相匹配的食物。和大致数量,马杰乘着夜色,在室外架起白布,用强烈的灯光来招徕山谷中的昆虫。

  因为正值盛夏,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却格外有效。没多久,白布前就飞来了很多虫子。

  从非常细小的蚊虫,到体形稍大一些的蛾子,不仅分属不同的种类,而且数量十分可观。只是从它们细小的体形上看,不太可能会是大足鼠耳蝠的食物。

  将近一小时之后,大家期待的结果终于出现了,这是第一只体长超过两公分的飞蛾。不久之后,他们又逮到了两种体形较大的鞘翅目昆虫。最令他们兴奋的就是这只体长超过五公分的螳螂。

  这一夜,马杰和助手一起,总共搜集到了二十多种不同的昆虫,不幸的是,其中体形较大昆虫,只占不足百分之五的比例,数量非常少。

  如果数以千计的大足鼠耳蝠,都以体形巨大的昆虫为食,那么,它们众多的数量恐怕就成了问题,也许它们根本就找不到足够养活自己的食物。

  4、大洋彼岸的食鱼蝙蝠

  (字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资料室)

  在中国科学院资料室,迷惑的马杰不得不寻求文献的帮助,如果能够查找到与大足鼠耳蝠结构类似的蝙蝠,知道它们如何使用巨大的爪子,或许会对揭开大足鼠耳蝠的谜题有所帮助。

  他最后发现:与大足鼠耳蝠结构类似的蝙蝠根本不在亚洲,而是在万里之外的美洲大陆。

  这是墨西哥西部的一座小岛,科学家在一次考察中,从地面的石缝里,找到了罕见的索诺拉鼠耳蝠。尤为特别的是,它们还在蝙蝠生活的地方,发现了许多带着腥味的鱼鳞和鱼骨。原来,这种蝙蝠还有一个奇特的行为:它们会吃鱼。

  不仅如此,在南美的北部丛林中,人们还拍到了另一种类似的会吃鱼的蝙蝠。

  它的名字叫墨西哥兔唇蝠。与索诺拉鼠耳蝠一样,它们用来捕鱼的爪子巨大而又尖利;脚掌很小,脚趾很长;胫骨与普通蝙蝠有着明显区别,不仅长,而且与翼膜之间的结合点非常高,据说,这是它们在捕鱼时降低水中阻力的关键所在。

  巧合的是,这两种蝙蝠的巨大爪子,正好与中国发现的大足鼠耳蝠十分类似。这正是,七十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大足鼠耳蝠会吃鱼的原因所在。

  根据进化论的基本原则,任何两种动物,只要拥有类似的身体结构,其功能也会趋于近似。

  既然,大足鼠耳蝠的双爪与美洲食鱼蝙蝠如此类似,它们就极有可能也会吃鱼。

  令马杰困惑的是,中国的大足鼠耳蝠与远在美洲的食鱼蝙蝠,除了爪子相似之外,它们的其它特征,甚至生活环境,都有天壤之别;再加上七十年来,还从未找到它们吃鱼的证据;所以,它们究竟会不会吃鱼,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5、平静的水库

  在霞云岭的山谷中,有一座很小的水库,这里不仅不仅四面环山,十分幽静,而且一年四季从不干涸。

  据当地人介绍,虽然没人刻意在水库中养鱼,但是附近的村民每次在这里撒网,都能捞出很多的鱼。

  马杰相信,如果大足鼠耳蝠会吃鱼,这个水库应该就是它们天然的狩猎场。

  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显示:生活在北美的索诺拉鼠耳蝠,在捕鱼的时候,常常会与巨大的鲨鱼相互协同,专门捕食那些被鲨鱼趋赶,并跃出水面的鱼群。

  但是,霞云岭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这里不仅没有鲨鱼的帮助,而且水面格外平静,根本看不到跃出水面的鱼群。如果大足鼠耳蝠要在这里捕鱼,它们就不可能采用同样的策略。

  事实上,蝙蝠的双眼,仅仅能感觉到较强的光线变化,所看到的影象非常模糊。在漆黑的夜晚,它们的所有活动,靠的都是人耳无法听到的高频声波——超声,通过聆听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的回声,它们就能得出物体的方位和质感等等复杂的信息。

  那么,大足鼠耳蝠会不会利用这种奇特的回声定位机制,依靠超声来探测水中的鱼群呢?

  6、神秘的回声定位机制——它们无法探测到水中的鱼

  不久之后,马杰带着先进的超声探测器,来到了蝙蝠洞。

  这是一种非常灵敏的仪器,能轻易探测到蝙蝠所发出的所有声波,只要把它们收录下来,再放慢十倍,就能转换成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

  通过这个仪器,马杰不仅收录到了大足鼠耳蝠发出的超声,还发现它们的超声呈现出奇特的波形,有很宽的变化范围,是一种频率可变的奇特超声。

  只要这种奇特超声,能顺利穿透水面,就有可能帮助它们探测到深水中的鱼群,会吃鱼也就不足为怪了。

  (字幕: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令人失望的是,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所,马杰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大足鼠耳蝠发出的超声能量十分有限,它们进入到水下的距离仅有短短的三毫米。

  采访:马杰

  鱼是生活在水里,蝙蝠最多只能在水面上飞行,它通过什么办法找到鱼呢?它又不可能到水里去,所以,要想探测到生活在深水中的鱼群,三毫米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数字。显然,飞行中的大足鼠耳蝠,不可能用它来探测深水中的鱼群,要想找到最终的答案,还得另寻出路。

  7、最后的线索——粪便

  字幕:20028

  2002年的九月,马杰抱着最后的希望又一次来到了群山中的蝙蝠洞。

  他要在这里搜寻大足鼠耳蝠留下的粪便,希望从中找到揭开谜团的新线索。

  在黑暗的洞穴中,尽管地面上随处都能看到蝙蝠留下的粪便,但是,洞穴中却同时生活着四种不同的蝙蝠,要怎样才能确定搜集的样品是大足鼠耳蝠留下的呢?

  通过细致观察,马杰惊喜地发现,洞穴中的四种蝙蝠,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地盘,它们从不混居,收集样品的理想地点应该就在大足鼠耳蝠的下方。

  在这里,他很快注意到许多褐色的颗粒,摸上去黏糊湖的,还很新鲜。

  它们所处的位置正好就在大足鼠耳蝠的下方,而且数量非常多,所以不可能是另外三种数量极少的蝙蝠留下的。

  要想证实大足鼠耳蝠究竟吃了什么,这些珍贵的样品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只要,其中包含着尚未完全消化的物质,马杰就能从中揭开所有谜题。

  8、实验室里的惊人发现——粪便中的昆虫

  回到北京之后,带着刚采到的样本,马杰立刻开始了研究工作。

  为了揭开大足鼠耳蝠的秘密,人们已经等待了七十年之久。样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揭开谜底的关键,不仅不能受到污染,瞬间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结果的巨大偏差,一切都得小心进行。

  当第一粒样品在酒精中慢慢化开,其中的细节便逐渐地显露出来了。

  这是一个尚未完全消化的排泄物,正是最理想的检测对象。

  令人惊讶的是,样品看上去,显得十分凌乱,许多褐色的残片都毫无规律的挤在一起,分辨起来十分困难。

  马杰从新调整了显微镜,这一次,他终于看清了样品的细节,里边似乎并没有鱼鳞和鱼骨的特征,而是一个个布满网络的奇特残留物,非常之薄,细细的纹路宛如叶脉一般,清晰可见。

  从这些特征可以断定,它们不是鱼的残留物,而是昆虫留下的翅膀。

  仅仅一件样品发现了昆虫,还不能得出最终的答案,因为它很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不幸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样品中,他却仍然只看到了昆虫的残留物。

  采访:马杰

  实验结果及最初的判断——给它下了一个结论,它是吃虫子的。

  事阁七十年,马杰竟然和当年的艾伦一样,仅仅找到了大足鼠耳蝠吃昆虫的证据。

  不同的是,随后的深入分析,才真正让他感到了沮丧:原来样品中的残肢显示,被大足鼠耳蝠当作美餐的昆虫,居然全都是体型很小的虫子。这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结果。

  采访:马杰

  大足鼠耳蝠的爪子是很大,……

  不仅如此,与大足鼠耳蝠生活在同一个洞穴中的,还有另外三种常见的吃虫蝙蝠。根据,动物的生存准则,只要在同一区域内生活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必然会在食物上存在差异,这是不仅是物种间规避恶性竞争,争取生存机会的必然选择,也是进化论所得出的一个经典原则。

  不幸的是,粪便中的证据却显示:大足鼠耳蝠与同一洞穴的其它蝙蝠,竟然捕食类似的食物,这就成了明显的悖论。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样品中的昆虫,并不足以解释那双巨大而又尖利的爪子。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所有的疑问仍有待于更为合理的解释。

  9、与琼斯的对话

  20029月,就在研究工作陷入绝境的时候,马杰与一支中外国专家组成的考察队一起到了广西的桂林。

  这一次的考察,不仅让马杰了解到更多有关蝙蝠的知识,还认识了一位世界知名的蝙蝠专家琼斯。

  在一次闲聊中,马杰发现,这位来自英国的蝙蝠专家,居然也对大足鼠耳蝠的双爪有着浓厚兴趣。当他听说了马杰的研究结果之后,他的第一反应给马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马杰

  它说假设那个爪子那么发达,而且前面有两种(食鱼)蝙蝠,相同的结构,爪很尖利,个体相对比较大,前臂比较长,适合于远距离飞行,可以很宽的范围去找猎物,而且它的爪子很发达,肯定不是为了逮虫子才这样的,因为大多数逮虫子的蝙蝠都不是这样的,所以很难解释它那个爪子,假设这么发达,只是为了逮虫子,他就说还是要深入研究。

  马杰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对大足鼠耳蝠的所有困惑,居然在同行中得到了同样的回应。

  那么,大足鼠耳蝠怪异的双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莫非它们只是偶尔捕食昆虫?问题是,除了昆虫之外它们还吃什么呢?难道真的会吃鱼吗?

  凭着自觉,马杰隐隐感到这种神秘生物的背后,一定还隐藏尚未知晓的秘密。除非找到更多的证据,否则,关于它们的所有结论都无法真正令人信服。

第三集:暗夜杀机

  进化的败笔?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蝙蝠。早在七十年前,就有人根据它们奇特的双爪,推测它们可能是一种诡异的会吃鱼的野兽。

 然而,2002年八月,蝙蝠专家马杰从地的粪便中,仅仅证明了大足鼠耳蝠会捕食昆虫,而且是区区几毫米的细小虫子。

  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难道它们巨大的爪子是蝙蝠进化留下的败笔?

  1、攀岩高手的加盟

  在霞云岭,千万年的地质活动不仅形成了优质的石材,更在岩石构成的山体中,雕凿出数量众多的天然洞穴,它们正是蝙蝠天然的巢穴。

  既然在已知的蝙蝠栖息地中找不到大足鼠耳蝠奇特巨爪的合理解释,那么,谜底会不会隐藏在某个尚未知晓的洞穴之中?

  2002年的9月,为了搜寻更多的大足鼠耳蝠作为样本,彻底弄清巨爪的秘密,马杰特意请来登山行家大胡,帮助他在方圆六十公里的范围内,展开彻底搜索。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在悬崖下方。当地村民曾经看到许多蝙蝠在下面出没,只是对蝙蝠心存恐惧,他们无法说清蝙蝠的具体特征,要想知道究竟有没有大足鼠耳蝠,考察队必须深入洞穴,自己作出判断。

  这是一个幽深的洞穴,尽管在炎热的夏季,洞中业透着阵阵凉意。

  进入洞穴没多久,队员们就在地面上找到许多蝙蝠粪便,但它们都显得十分干燥,不像是近期留下的。不过,从粪便的数量推测,这里肯定曾经生活着众多的蝙蝠。

  因为蝙蝠对光线极其敏感,很难接近,要找到它们的踪影,最简便而又专业的方法就是利用超声探测器。

  它不仅能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所有超声信号,还能区分不同蝙蝠的声波差异,从中找出大足鼠耳蝠的踪迹。

  遗憾的是,考察队一直走到洞穴最深处,却始终没有发现一只蝙蝠。看来,那些留下粪便的蝙蝠已放弃了这个巢穴。

  通过仔细观察,队员们发现洞穴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异常干燥,找不到一丁点水的印记。对于喜爱潮湿环境的蝙蝠,这里很显然已经不适合它们生存。

  采访:马杰

  蝙蝠的相对体表面积很大,因为它有两个翼,翼的上下两面都是膜,相对表面积比较大就意味着它丧失水分和热量比较快,所以在没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它体内的水分散发的特别快,这时候它生存就很困难。

  随后,考察队根据老乡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另一座被称为白马洞宽阔洞穴。

  然而,他们在这里却遭遇到几乎一模一样处境,仍然没能找到哪怕一只蝙蝠的影子。

  3、日趋濒危的蝙蝠种群

  根据以往的科考资料,北京的周边地区至少生活着11种不同的蝙蝠,据此推测,霞云岭众多的洞穴中,应该也生活着数量可观的种群,如果找不到更多的大足鼠耳蝠,巨爪之谜就永远无法解开。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考察队再次扩大了搜索范围。

  历尽艰辛之后,他们终于有了新发现,这是一个狭窄而又幽深的洞穴,洞内不仅非常凉爽,岩石上还有明显的水迹,空气湿度更达到百分之九十六。

  队员们相信,这里应该是蝙蝠最理想的藏身处。

  在洞穴的第二层,他们果然找到了许多类似蝙蝠粪便的褐色颗粒,其中有许多还相当湿润。

  更令人振奋的是,超声探测器还收到了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这是一只个头很小的蝙蝠,正孤零零的呆在石壁上。尽管它并不是马杰寻找的大足鼠耳蝠,但第一只蝙蝠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好兆头。

  就在这时,他们发现角落里还隐藏着一个狭窄的洞口,黑糊糊地向下延伸着。

  队员们爬过狭小的通道,终于来到洞穴的最深处。这是一个布满钟乳石的狭小空间。尽管空气的湿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但他们却再也没有找到蝙蝠的踪影。

  看来有了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并不见得一定会有蝙蝠,在栖息地的选择上,它们似乎还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原因。

  经过五天不间断的跋涉,马杰搜索了十一处大大小小的洞穴,除了一只孤零零的蝙蝠,他始终没有发现大足鼠耳蝠的新种群。

  所有迹象表明:原先发现大足鼠耳蝠的蝙蝠洞,是方圆六十多公里内,唯一聚居着大量蝙蝠的洞穴。要想揭开它们巨爪的秘密,马杰就只能依靠这唯一的种群。

  4、唯一的水源——水库

  不仅如此,通过这次大范围搜索,马杰还注意到另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这一带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已在两年前完全干涸,唯一长年有水的地方,就是距蝙蝠洞足有八公里的霞云岭水库。

  假设大足鼠耳蝠会吃鱼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这里应该是它们唯一的取食地点。但是,马杰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大足鼠耳蝠发出的超声,最多只能进入水中三毫米,不足以探测到水里的鱼群。

  在美洲,已经证实的食鱼蝙蝠是索诺拉兔唇蝠,它们捕鱼的时候,总是与水中的鲨鱼相互协作,专门捕食被鲨鱼追赶,并越出水面的小型鱼类。

  马杰推测,如果生活在霞云岭的大足鼠耳蝠也会吃鱼,在没有鲨鱼的帮助下,恐怕只能捕食那些主动跃出水面的小鱼。

  一个月前,马杰在岸边并没有看到鱼群跃出水面的现象。这一次,为了查明水库中究竟生活着哪些鱼类,它们是否会成为大足鼠耳蝠的食物,马杰找来当地的村民一道进行调查。

  这是一种在浅水区捕捉小鱼的特殊鱼网,只有五百克以内的小鱼才能钻进去。

  第一网捞上来,只有一些小虾,马杰知道这些小虾通常只呆在水里,不太可能是蝙蝠的捕食对象。

  第二网捞上来,终于有了新发现,这是一种被称为宽鳍纳的小鱼,它们很容易受到惊吓,刚刚捞上来就蹦个不停。

  这种小鱼的体长刚好五厘米,如果大足鼠耳蝠尖利的爪子完全张开,正好可以抓住它们。

  马杰还注意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种鱼总喜欢主动跃出水面。

  采访:马杰

  大家认为,鱼好象都是生活在水里头,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夏季的时候,鱼会经常游到水面上来,而且有好多种鱼是浮游的,它就生活在浅层,生活的比较浅,就比方说宽鳍纳,就是北京俗称小白条那种鱼,一般它就有几厘米那么长,它比较喜欢在水的浅层活动,而且喜欢往外面跳。

  据老乡介绍,这种小白条在水库中的数量相当多,如果大足鼠耳蝠会吃鱼,这里似乎并不缺少可供捕食的鱼群。

  这对马杰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是,要证实它们确实会吃鱼,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找到更为确凿的物证。

  5、守夜——捕蝠——奇特的粪便

  假设除了昆虫之外,大足鼠耳蝠还有更为特别的食谱,马杰就需要找到更多可供分析的理想样品。

  这一天,马杰想到一个有趣的点子,要命的是,他必须连夜上山。

  为了不伤害蝙蝠的性命,又确保所有样品都来自大足鼠耳蝠,马杰特意赶在蝙蝠外出觅食之后,在洞口架设了一张纤细的鱼网,希望能捉到觅食归来的蝙蝠。

  鱼网架好之后,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的带待,希望回洞的蝙蝠不会发现鱼网的存在。

  采访:马杰

  因为山洞里有四种蝙蝠,在里面生活得挺好的,那肯定有它们之间的(原因),相互之间竞争肯定比较小,要不然谁都不能生存下来,或者是只有一个种类生存下来,既然现在有四个种类,肯定它们的生态位,就是食物是分离的。

  所有的谜题都等待着新的证据。

  凌晨四点,洞口忽然悄无声息地出现了蝙蝠的身影。

  这只蝙蝠显然没有注意鱼网的存在,从它的尖利的双爪可以看出,它正是马杰等待的对象——大足鼠耳蝠。

  为了顺利取到粪便样品,又能让它们感到舒服些,马杰把捕到的蝙蝠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柔软布袋。这样,等到第二天,或许就能从布袋中找到大足鼠耳蝠排泄的粪便。

  当然,要得出毫无争议的结论,仅有一只蝙蝠还远远不够。

  在这里,马杰惊奇的发现,尽管回洞的蝙蝠很多,但是真正撞上鱼网的却很少。大多数蝙蝠居然能在高速飞行中,察觉到比头发还要纤细的鱼网,在接触鱼网前的瞬间,迅速躲开了。

  两小时之后,马杰终于凑足了十五只大足鼠耳蝠。

  第二天上午,当他打开布袋,里面的蝙蝠仍然活力十足。

  就在布袋底层,果然找到了蝙蝠留下的排泄物。如果从地上采集的样品存有争议,那么,这次的样品毫无疑问是来自大足鼠耳蝠。

  6、显微镜下的古怪残片

  回到实验室,马杰连夜开始了样品的分析工作。

  一个月前,他曾经满怀希望地检查过采自地面的样品,却仅仅找到了大足鼠耳蝠会吃昆虫的证据。

  不幸的是,这一次,他在第一例样品中看到了同样的昆虫残肢。

  ……

  不久,当他观察第二件样品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样品有些特别,在强烈的灯光下,还在闪闪发光。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会不会来自昆虫身上的某个部位?比如甲虫或者蝴蝶?

  仔细看上去,它们又似乎太大,而且很坚硬,边缘还透露着锐利的锋芒。它会不会来自某种昆虫以外的生物?

  既然人们一直在推测大足鼠耳蝠会吃鱼,那么,这些闪闪发光的薄片会不会就是尚未完全消化的鱼鳞呢?

  采访:马杰

  当时我就很激动,因为我只要发现了一片鱼鳞,哪怕是在一个样品里面,或者一个胃容物,或者一份蝙蝠的粪便里头,发现了鱼鳞、鱼鳍或者鱼鼓,我就可以很有信心的继续往下做。

  采访:马杰

  因为那个鱼鳞很好鉴定,表面是银色的,通过显微镜看是发光的,就很容易鉴定,结果我为了证实我的准确性,我还专门请鱼类专家鉴定了一下,而且对照参考书,通过鱼鳞的特征,把那个鱼的种类都给鉴定出来了。最后我分析的结果是(它们)至少吃了三种鱼。

  7、亚洲首例食鱼蝙蝠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美国博物学家艾伦第一次看到这种神秘的生物,就被它们巨大的爪子难住了。

  2002年的九月,通过细小的鱼鳞残片,马杰终于找到了它们吃鱼的确凿物证。

  最令马杰兴奋的是,蝙蝠粪便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鱼,竟然就是他在霞云岭水库看到的宽鳍纳。

  或许此时此刻,那里正上演着不可思议的情景。

  8、来自水库中的超声波

  这天傍晚,一身轻松的马杰带着睡袋,再次来到了僻静的霞云岭水库。

  尽管已经在大足鼠耳蝠粪便中已经找到了鱼鳞,但他并不清楚它们究竟是在何处觅食。

  这一天,他决心在水库边彻夜守候,看看它们究竟会不会到这里活动。

  帐篷支好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就在这时,水面忽然泛起一圈圈的波纹,仔细观察,原来是许多小鱼正不停地跃出水面,如果大足鼠耳蝠在这里取食,或许它们就是最理想的猎物。

  但是,过去的调查显示:大足鼠耳蝠还会吃昆虫,从数据上看,似乎吃昆虫的比例比吃鱼的还要高,那么,它们会不会只是偶尔吃鱼?

  要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搜寻悄无声息的蝙蝠,他最后还是要依靠灵敏的超声探测器。

  他的耐心终于得到回报。经过电脑的处理,录到的超声显示出奇特的波形,从它们的特征可以断定,这正是大足鼠耳蝠发出的超声信号。这说明大足鼠耳蝠确实在这里活动。

  然而,由于水面又太过宽阔,即使侥幸看到它们急速掠过的身影,也无法看清它们的具体行为。

  那么,它们如何吃鱼的?是自己捕获的?还是像食腐动物那样,以水面上漂浮的死鱼为食?

  尽管马杰认为,它们很可能会自己捕鱼,但是,除非亲眼看到,这一切仍然只是推测。要想彻底揭开所有疑问,见识它们如何使用那双奇特的爪子,仅靠马杰一人的力量已经远远不够。

  9、摄制组的困惑

  这一天,应马杰邀请,一支摄制组带着专业的摄影装备,准备搭车赶赴霞云岭。

  这是一趟艰巨的旅程。对于摄制组来说,除非亲眼看到蝙蝠吃鱼的情景,马杰关于蝙蝠会捕鱼的所有推测仍然很值得怀疑。更不用说,摄制组还得在漆黑的夜间用摄影机去追踪惧怕光线的蝙蝠了。

  第四集:杀手本色

  摄制组的困惑

  这是一个七十年前的大胆猜测,凭着尖利的巨爪,这种罕见的蝙蝠很可能会吃鱼。

 

    20029月,经过一年多的搜寻,动物学博士马杰,终于从它们的粪便中找到了鱼鳞。但是,迄今为止,还从未有人看到大足鼠耳蝠吃鱼的真实情景,粪便中的鱼鳞又是怎么来的?

  为了得到不容质疑的证据,马杰不得不寻求专业摄制组的帮助,希望用摄影机揭开夜幕下隐藏的真相。

  第一场:唯一的方案——搭建人工棚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种类第二多的庞大类群,在全世界共有一千零一种。

在北京霞云岭发现的大足鼠耳蝠,不仅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蝙蝠,也是已知的大足鼠耳蝠中最靠北的一个种群。

  据马杰推测,每当夜幕降临,它们都会飞越高山峡谷,来到数十公里内唯一的水源地——霞云岭水库,它们很可能就在这里展开神秘的捕鱼行动。

  在霞云岭,摄制组意识到,拍摄大足鼠耳蝠的工作远比想象的还要困难。就算是在水库蹲守,这里水面最窄处也有二百米,在夜晚根本无法找到蝙蝠的踪影。

  采访:马杰

  现在已经从食性上证实它是吃鱼了,但是它逮鱼是怎么逮的,逮鱼的行为具体的一些细节,我们在野外是很难观察到的,在水面上逮鱼的时候,那个水面相对是比较大的,我们不仅是观察,就连拿探测器来探测都很困难,所以,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模拟,人工模拟那种环境,比方说建一个房子,然后修一个水池,然后把蝙蝠放在里头,在水池里尽可能地模拟它那个生态环境,看它怎么逮鱼。

  2003年七月,在霞云岭乡政府的帮助下,摄制组和马杰把露天实验室的地址选在了村外的山崖下。

  因为蝙蝠都在夜间活动,要进行拍摄,就缺不了电力照明,在这里建棚正好便于架设电缆。

  棚往的搭建必须适宜大足鼠耳蝠的生存,让它们拥有足够的飞行空间,因此,棚子至少需要三米高,四十米长,五米宽,而且中间不能有立拄。

  搭好了架子,他们还要在上面铺设遮阳网,这是保持棚内湿度,让蝙蝠成功存活的关键。

  两天后,棚子完工了,为了让放养的蝙蝠适应拍摄环境,摄制组刻意在棚里打上灯光,并专程给带来了许多小鱼。

  当然,有了鱼并不等于就能拍到蝙蝠的捕鱼行为。在人工环境中,它们会不会正常活动,所有人心里都没底。

  第三场:棚内来客————难以驯服的掠食动物

  这天夜里,摄制组刚刚离开,黑暗中,一个可怕的家伙便悄悄地来到了棚子里。

  (画面:蛇捕捉蝙蝠)

  在夜幕的掩护下,躲在石缝中的蝙蝠毫无还手之力,转眼间,一切都迅速而又干净地结束了。

  第二天,当马杰查看放养的蝙蝠时,在一个阴暗的角落,他忽然看到了这位不速之客。

  天亮以后,他们发现:这是一种当地人称为草蛇的无毒蛇,一大一小,共有两条。从蛇的腹部还能看出被囫囵吞下的整只蝙蝠。好在发现的及时,它们吃掉的蝙蝠应该不多。

  然而,接下来,马杰在棚子里四处搜索,却怎么也找不到蝙蝠的踪影。它们到哪里去了,难道凭空蒸发了?

  仔细查看,棚子的许多连接处都豁开了小口子,或许蝙蝠就是从开口处逃走的。

  它这个前面有一缝,有一缝它就飞出去了。

  今天还是要捉一些然后放进去。

  但是你现在逮了,它如果要跑怎么办?

  今天先逮那么一二十个放进去,然后确实它还跑了,那我回来之后就必须我自己看着了。

  为了早日得到大足鼠耳蝠吃鱼的确凿证据,马杰不仅要修补棚子的漏洞,还得连夜上山捕捉新的大足鼠耳蝠。

  第四场:石缝里的蝙蝠

  一周以后,摄制组来到棚子里,准备进行第一次实地拍摄。这一次,棚子的每个细节都再三检查过,蝙蝠的数目也得到了补充,池里的鱼活得也挺好。接下来就看蝙蝠了。

  可是,他们一等就是三个小时,棚子里却毫无动静。四处搜索也找不到蝙蝠的影子。它们会不会又溜了?

  忽然,摄制组有了新发现——水池下方似乎有东西在活动。

  马杰小心翼翼来到墙角,里面果然有蝙蝠发出的细小声音。根据它们发出的超声特征可以断定:放养的大足鼠耳蝠就藏在石缝里。它们不出来或许是因为灯光太亮。大家商量后决定关掉所有灯光,继续等候。

  (红外摄影)

  然而,他们整整等了一夜,石缝里的蝙蝠始终没有出来。

  两天以后,情况仍未好转。马杰开始担心拍摄计划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如果它们一直躲在洞里不出来,就可能被饿死。

  第五场:地上的死鱼

  第四天,为了不惊扰蝙蝠,摄制组特意在白天到棚里查看情况。

  无意中,他们忽然从地上发现了死鱼。鱼脑袋已经没了踪影,脖颈上还留着明显的伤口。

  从死鱼所在的位置看,它们距离蝙蝠藏身的石缝似乎太远,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蝙蝠干的呢?几天前他们曾在这里看到老鼠的影子,凭它们贪婪的本性,死鱼很可能就是它们的杰作,扔掉鱼头,或许仅仅因为食物来得容易吧。

  第七场:棚内飞行

  当天夜里,他们很早就来到棚子里,要亲眼看一看真实的情况。

  这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刚过九点,石缝里便传出了一阵搔动声。

  在第一只的带领下,蝙蝠一只接一只的飞了出来。这正是摄制组渴望看到的第一步。

  经过一阵毫无规律的飞行,它们终于飞到了水池上方。这会不会是捕鱼的先兆呢?它们是要捕鱼吗?

  第六场:模糊的影象——喝水还是捕鱼?

  因为蝙蝠飞的太快,摄影很难跟上它们划过水面的动态。

  调整拍摄角度之后,他们终于到了大足鼠耳蝠在水面上的活动影象。

  然而,回放录象时,他们却发现:画面非常模糊,无法看清蝙蝠的细节。

  如此模糊的影象对揭开它们如何吃鱼的秘密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于是他们决定增家照明亮度,并把快门速度提高到二百分之一秒。

  不久后,他们成功了。初看起来,蝙蝠好象在捕鱼,但仔细看,首先接触水面的并不是那双著名的爪子。

  难道它们是用嘴直接捕鱼?如果真是这样,七十年来人们所有的猜测恐怕都出了差错。

  他们随后还发现,大足鼠耳蝠在吃鱼的时候竟然也不用爪子。既然从捕鱼到吃鱼,都不用爪子,那么,它们双爪会不会还有别的用途?

  在现有的照明条件下,摄影机的快门速度已经达到极限,无法再提高。于是,他们想到了唯一的出路:采用更专业的高速摄影机来拍摄。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增加照明亮度,让蝙蝠适应更加明亮的拍摄环境。

  第七场:拍摄前的风雨——最后的拍摄能成功吗?

  (字幕:200310)

  20031021日,为了作好高速摄影前的准备工作,摄制组再次来到临时搭建的实验室。

  为在蝙蝠冬眠期到来之前完成拍摄,高速摄影机将按计划在明天黄昏运抵霞云岭。由于拍摄经费非常紧张,所有拍摄必须在一天内全部结束,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错。

  好在棚子里放养的蝙蝠已有两个月。据负责照看的老乡说,蝙蝠的活动很正常,似乎已经适应了明亮的灯光环境。

  然而,刚到中午摄制组的好心情很快就被打断了。

  突如其来的寒流,带来了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

  风越刮越大,临时搭建的棚子在风中摇晃的很厉害。

  仅仅几个小时之后,气温就明显降到了摄氏十度以下,遇上这样的坏天气,棚子里的蝙蝠也完全没了动静。

  更要命的是,不仅高速摄影机早在十天前就已预定,而且随着秋天的来临,天气只会继续变冷,拍摄计划没有更改的余地。

  第八场:高速摄影机抵达霞云岭

  (字幕:第二天)

  幸运的是,第二天傍晚,就在高速摄影装备抵达霞云岭的时候,大风停下了。

  这是一种专门用于高速摄像的特殊设备,与普通摄像机不同,这套设备不是把图象直接记录在磁带上,而是通过电脑硬盘进行循环存储,只要接上电源,摄影机就处于拍摄状态,这对拍摄蝙蝠非常有利,他们再也无须为何时开机而苦恼,只要对好摄影的角度就可以。

  有了过去失败的教训,这一次,为了拍到清晰的画面,棚子里的灯光已增加到四千瓦,摄影机的快门速度也提到了250分之一秒。

  可是,昨天的寒流却在这时显露了它的后果,气温降到了摄食五度,非常寒冷,完全看不到蝙蝠活动的迹象。

  所有人都不得不穿上了厚厚的冬装耐心等候。

  第九场:杀手本色——奇异的捕鱼行为

  凌晨两点,情况终于有了转机。

  借助红外摄影机的帮助,他们发现石缝中的蝙蝠迈着奇怪的步子出动了。

  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刚刚起飞的蝙蝠不能受到任何惊扰,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静静等待着。

  随着蝙蝠来到水面上,通过现场控制台的放慢之后,大家终于看清了大足鼠耳蝠飞行的所有细节。

  不久之后,蝙蝠开始了第二波飞行。

  从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池里的鱼似乎非常惧怕这些会飞的生物。

  紧接着,设置组终于拍到了蝙蝠入水的画面。

  初看上去,蝙蝠像是要捕鱼,但仔细看,它们原来是在一边飞行,一边喝水。摄制组最早录到的模糊画面很可能就和这次一样,并不是捕鱼,而是在喝水。

  十分钟后,蝙蝠又来到了水池上方。

  通过慢放处理,他们终于清楚地看到大足鼠耳蝠的爪子在水面上溅起的巨大水花。

  为了得到更清楚的画面,他们把摄影机挪到了水池的边缘。

  从回放的画面可以看到,这只蝙蝠的爪子似乎抓着一个东西。

  看来摄制组很有可能用摄影机证实大足鼠耳蝠到底会不会捕鱼。

  凌晨四点,他们终于拍到渴望已久的画面。

  这一次,鱼的轮廓很明显,已经足以证实大足鼠耳蝠会用双爪自己捕鱼。

  不久之后他们又拍到了一个奇怪的画面。蝙蝠捕鱼的画面,看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刻。

  不到零点二秒的时间,它们便迅速完成了所有动作。

  通过回放画面,最关键的细节终于显现出来:这是一条被牢牢抓住的鱼。不仅如此,就在这幅画面上,居然还有一条鱼。原来,这个家伙一次就捞了两条鱼,只是其中的一条侥幸逃脱了。

  至此,摄制组终于通过无可辩驳的画面,第一次证实了大足鼠耳蝠会用它们尖利的双爪来捕鱼。

  第十场:不可思议的回声定位机制

  通过现场的录音分析,马杰还发现:大足鼠耳蝠在飞行中,会发出一连窜人耳无法听到的、每妙高达数百次的超声波,这正是它们能在短短几毫秒时间内锁定水面目标的关键所在。

  从它们诡异的姿势可以看到,它们与依靠视力的猛禽不同,不是向下抓取,而是利用回声定位,展开尖利的爪子,划过水面,捕获猎物。

  采访:马杰

  它在水面滑行的距离可能就十厘米,很难想象它在几毫秒的时间之内,就做出一个反应,做出一个捕鱼的动作,这是用人工目前来说用雷达系统可能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小小的动物,就二十多克,它的大脑占身体的部分可能就很小,就几十分之一那么大一个部件,它在那么有限的一个空间,那么短的距离,把鱼抓起来,就说明它这个回声定位系统是相当发达的。

  水面任何的细微动静都逃不过它们灵敏的耳朵。

  伴随着越来越密的奇特声波,那些冒险接近水面的家伙,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它们猎杀的目标,生与死在顷刻间便得出答案。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隐秘世界。

  清晰的影象不仅让马杰的研究得到充分肯定,还为七十年来人们关于大足鼠耳蝠的所有猜测找到了无可辩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