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曾听一位嘉宾以调侃的语气说了一段颇为经典的话:“事业和家庭都成功的男人,是一等男人;事业不成功但家庭成功的男人,是二等男人;事业成功但家庭不成功的男人,是三等男人;事业和家庭都不成功的男人,是末等男人。”其核心意思就是强调家庭成功对男人的决定性价值,这个说法对传统的“男人要以事业为重”的观念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我基本赞同这个观点的立意,但认为表述的不够准确。我以为所谓事业及家庭的成功,其实都是很难量化的。事业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拥有若干上市公司的亿万富翁?还是“桃李满天下”的博导、教授?至于家庭成功的标志就更难界定了,是儿孙绕膝的几代同堂?还是银婚、金婚、钻石婚?没有标准的答案,如果一定要给出个答案,那也只能是在实现事业与家庭成功的过程中所领略到的精彩与快乐,是当事人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权利享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事业与家庭的成功,它与天赋、家庭及教育背景、个人运气这些外在的因素无关。只要你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事业与家庭的成功就一定属于你。因此我很欣赏这样一个比喻:“人生是一次旅行,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欣赏沿途那美丽的风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当然都有权利欣赏和领略人生过程的美丽风景,而事业和家庭就好比是这个过程中核心的两大景区,不论你的出身贵贱、身家几何,只要你认真、努力,始终怀有一种善良、快乐的好心情,你就可以完全融入到事业与家庭的成功过程之中,你的人生过程就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在这方面我们各自的旅游经历就是最好的佐证。每次旅行,如果你的心情不佳,再好的景致也很难引起你的兴致,如同过眼烟云,没什么印象;反之,心情像花一样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荒郊野外也会觉得美不胜收、别有洞天的。所以,我的观点是:只要你愿意并积极起来,就完全可以和你的家人和朋友、同事们,共同分享做个“一等男人”的快乐过程。
关于上述男人优劣划分的原则,我是深表赞同的,它体现的核心价值观是:男人要追求事业的成功,但绝非要以牺牲对家庭责任的履行、无视家庭的存在为代价,我们推崇的是那些事业与家庭比翼齐飞的成功人士。曾几何时,重视家庭生活的男人是社会嘲讽的对象,是没出息、无能的象征,甚至被贬低称窝囊废、“妻管严”。作为“50后”的一代,我们在世界观形成时期曾生活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极端的“革命”、“造反”、“粉身碎骨”、“奉献终身”等极左志向,真的曾经像血液一样在我的身体中流淌。记得从上小学起,我总是天不亮就上学了,因为要第一个到校做好事,考试时要第一个交卷,当先进、争上游,是那时全部行为的惟一取向。工作以后,家务和孩子的事情老婆管,我要一心扑在工作上。遇到家庭出现矛盾时,我也是底气十足地以所谓的“事业成功”而试图一俊遮百丑。
我的悔过自新发生在近五年多的时间里,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吧,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潜移默化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事业与生活严重失衡的状态之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所谓事业成功建立在别人的过多付出、甚至是自我牺牲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成功实际是毫无价值可言。因为它是自私的,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当然我以及和我类似的许多男人,其实还比较幸运,因为家里的其他成员大度地容忍甚至是纵容了我们的自私,以致使失衡的家庭得以保全。但我细致回想起来,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有许多严重缺失的,在家庭生活这个核心景区内,我们所领略到的风景其实很平淡、乏味,甚至是苦涩的。
好在我还不是顽固不化之人,还是个懂得自省、善于总结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曾经有过教训的人。我这样反思人生的价值:人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原来偏执地认为,就是为了寻求事业的成功,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其实是很极端和自私的。因为寻求事业的成功其实是一种表象,事业成功意味着什么?出名、荣耀、虚荣心的满足啊,而要得到这些又要以放弃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作为前提,现在想来真是羞愧难当啊。经过对几十年生活的反思,我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
人活着是要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使自己的生命过程成功地转变为一个与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快乐的过程。要实现这样一个目的,就需要具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条件,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东西、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及事业中得以体现和升华,从而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在营造和谐幸福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在关爱别人的同时也充分领略别人给予的关爱,从而在家庭这一温馨的港湾中获得滋补与栖息,保证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健康和圆满。当然,顺便再强调一点的是,事业与家庭的成功,最具权威的评判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因为这种成功其实更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光鲜,而是内在的一种心理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