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霞恋/文
管理学家赵大华教授2006年8月24日晚曾在他的搜狐博客(http://dahuazhao.blog.sohu.com)里,就博友提出的管理学问题跟“我有一个梦想”做了一次笔谈,涉及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以及麦克格雷戈的X、Y理论。这个笔谈是即时而作,赵大华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除了介绍之外也表达了他的一些见解,提问者“梦想”也对马斯洛的管理思想做了若干介绍,对于管理的一般学习者应该有用。现将赵大华与博友“梦想”的笔谈整理如下(为了保持原貌,我们只是对个别字句做了技术处理),供朋友们阅读:
梦想:管理学根据不同的基本观念,可以大体分为几个学派或者几种方式呢? 您支持哪一种?管理学和心理学有关吧?以前大学课程有管理心理学,并且后来(我)对马斯洛、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过一段时间的自学。现代的管理方法,区别于200年前的具体有哪些技术呢?与县级经济发展的管理有何共通之处?
赵大华:您出的题目太大了。很多学派,几十到上百种吧。但是,管理心理学不是一个流派,而是对所有管理流派和方法起补充作用的通用副课,是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现在的管理方式跟200年前当然有着许多区别,中国的,国外的,太多了。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两个不同的管理学科,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管理也是两个不同的管理学科呢。《管理学》教材应该讨论到这些基本问题,但是目前几乎还没有作者这么做。原因应该是太复杂吧,也没有这个必要。你讲的县级经济发展跟管理学就更远了,今天我们不去讨论它吧。
梦想:可否简单介绍几种您现在研究范畴内,并且比较欣赏的现代的管理方法? 我这边有一本《马斯洛论管理》。
赵大华:我所研究的都是西方主流管理学派,是通用的MBA教程那些东西。我认为只要能结合我们的实际就足够了。马斯洛论管理,流传的不多,因为他是心理学家,并没有很多时间去理会管理。他的层次需求理论很有道理,后来被许多学科都引用了去,在管理领域也是如此。我们在讲管理尤其是讲人力资源管理时,都要涉及到他的这个理论。
梦想:这本书有说明:“本书的内容,全是从他(马斯洛)的日记里逐字逐句照搬下来的。”作者署名是亚伯拉罕·马斯洛。沃沦的署名是在新版前言里,他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教授。考据方面我并不擅长,这个真伪还请赵老师进行鉴定。再版前言里还说“这本书是37年前出版的。” 这本书列举了他出版的几本书,其中(一本是)1965年(出的):《优心态管理》或翻译作《理想管理》
赵大华:刚才我专门查阅了英文版微软百科全书Encarta,并搜索了Google,Abraham Maslow,得知确实有一本书叫做Enpsychian Management(应译为《优化心理管理》,译成《优心态管理》也行,但是不能译为《理想管理》,后者显然是误译)。这本书是马斯洛根据别人对他1962年夏天在一个电子工厂考察时所做的口述日志所编写的,是一些关于工作中的人应该怎样更好地工作、雇主应该如何更好地管理员工的一些随想,在1965年出版。马斯洛说这是他作为一个心理学专家第一次对管理进行探讨,这实际上也是他对管理的唯一一次探讨,因为他于1970年病逝了。这本书原来并没有太多的内容,总结起来一共有36点,大多数内容是重复循环的,没有一个框架,很零碎,包括“人是可以信任的”、“人可以做得更好”、“人要健康地发展”,基本上是他的层次需求理论的一些细说。
赵大华:他(马斯洛在书中)也指出,如果工人都遵守民主、乐于工作,管理者可以对大家进行温和的管理,反之则应“打断他们的脊梁骨”。他的这些想法跟1960年代初期道格拉斯·迈克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已经出版了的X理论和Y理论很接近,但是远没有后者阐述得全面系统,更没有超出出版在先的那两本书的理论范围,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后来也就没有再版。
赵大华:1998年,他的女儿跟人合作,以《马斯洛论管理》为书名扩充再版了这本书,主要是邀请了一些专家和管理者围绕马斯洛当年的随想以及他最为著名的层次需求理论发表议论。
赵大华:我认为,尽管如此,马斯洛主要是以他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影响了广大管理者的思想和方法,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而他对管理的其他方面则涉猎不多。《马斯洛论管理》这本书主要由别人来阐述发挥,是否符合他的本意,就不可而知了。所以,这不算是经典作品。这本书虽然是他的女儿所出,但毕竟不是他本人所写的东西,别人根据其只言片语来借题发挥,难免牵强附会,则是不应该提倡的。作者说是根据马斯洛的日记一字一字摘抄的,也不能说是准确的。根据原来的那本书解释,马斯洛1962年参观工厂时对别人说了一些话,由于他因发表了需求层次理论已经很有名气,别人代劳做了记录形成了他的日志,也不是他亲手所写。应当承认,他的这些东西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值得学习研究的,但由于过于零散,在管理学界则没有很大的影响。
梦想:您所说的36点,我刚才在翻阅这两本书的时候,记得是在(一本别人写的)《马斯洛人本哲学》(的书)第五章优心态管理的第二节。也就是(说,这一节)专门详细列举了36项,总共16页半。而在其它小节中,有更具体的描述。当然这是编者用自己语言总结的,其中也应用(了)大量马斯洛的语言。而在《马斯洛论管理》一书中,讲述、引用和展开马斯洛关于管理的具体观点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更为翔实。(我)注意到书中还提到了马斯洛的Z理论。
梦想:教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这本书(《马斯洛论管理》)的相关内容:Z理论事先假定,人们在达到了一定的经济安全感之后,会要求极有价值的生活,一个能够创造和产生成果的劳动生活。尽管他还没有完成Z理论就去世了,可是我们在今天看到了证据,马斯洛的理论的确领先时代几十年。1998年3月,《财富》杂志的封面故事,讲的就是马斯洛Z理论付诸行动的一个例子,该文章的题目是:“美国公司——我就是新的组织人”。36项只占后一本书的22页,其中还包含了例证,如果不包含则只占13页,而全书总共292页。虽然说有一些是后人的总结,不过马斯洛被称为第三思潮心理学之父,其思想包含的是一个知识和理论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描述人本主义不仅称为心理学,并且把它成为哲学的原因。其实心理学和很多学科也都是从哲学发展而来的。对于管理,不同方式的管理是有哲学背景的,而人本主义对应的可能更接近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其他学者描述马斯洛对管理的观点,或者在其基础上建立发明创造新的管理技术也就不奇怪了。Z理论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最好的管理必须跟被管理者讲哲学、讲理想,让每个人谈自己的追求、目的以及长期目标。并且对于管理者,要求不仅考虑2、3年或者50、100年,并且要有勇气以长期观点、乌托邦理想或者有价值的观点做思考。也就是说,强调“开明的企业不能忽略心理健全成长、自我实现与个人发展。”“开明企业的乌托邦理想、健全心理和道德感的坚持将全面改善组织的营运,当然包括获利表现。这是达到财务和经济成功的‘唯一道路’。” (马斯洛在自己写的《优化心理管理》的)“初版前言”(中这么写道):多年以来,我一直有用日记与自己交谈的习惯,我喜欢在纸上思考一些问题,有时候是一些自由联想、随笔一挥的东西,有时候又是根据以前记下来的一些纸条和概述来写的。不过这本日记却不像平常一样用手写出来,而是对着一部录音机口述出来的,因为当时他们派了好几名非常优秀的秘书给我,她们几乎可以在同时把那些话打出来。对于一名教授来说,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手稿。”
赵大华:几位搞管理的博友昨天在我这里对管理学进行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探讨。“主体管理学”王国锋先生认为现在应该是管理学专家去履行经济学专家所不能承担的历史重任的时候了,管理学专家应该帮助一个个企业应对管理的现实挑战,而不能象经济学家们那样只是应对宏观层面的东西。“兴企强国”向人们展示剖析了国人在接受国外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所陷入的典型误区。管理学家许青安老师认为,管理方法应该是针对环境和人的变化而不断进步所做的研究。“我有一个梦想”则根据马斯洛的思想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心理学等进行了探讨。
赵大华:关于管理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二百个定义。但是有一点,依愚之见,大家的定义至少都会包含这样的核心意思:管理就是根据环境和人的变化不断地确定、实施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艺术,是管事、管人、管时间的方法。当然,大家在我昨天的日志下面畅所欲言,谈论了不少东西,也不乏思想的火花,如果大家有时间,请阅读一下他们的留言评论,肯定会有发现。
赵大华:马斯洛在《优化心理管理》所表达的这些想法,跟1960年他的国人道格拉斯·迈克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已经出版了的X理论和Y理论很接近,但是远没有后者阐述得全面系统,更没有超出出版在先的那本书的理论范围,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后来也就没有再版。迈克格雷戈在他《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针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相应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所谓的X理论和Y理论,前者假设人都是好吃懒做的,管理者应该对员工进行高压管理,后者认为人都是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乐于做事的,管理者应该通过人性化管理实现管理的目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见解和方法却充满着辩证法,为管理者提供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实用管理方法。
赵大华:1998年,马斯洛的女儿跟人合作,以《马斯洛论管理》为书名扩充再版了《优化心理管理》这本书,主要是邀请了一些专家和管理者围绕马斯洛当年的随想以及他的最为著名的层次需求理论发表议论。这本书主要由别人来阐述发挥,是否符合马斯洛的本意,就不得而知了。根据原来的那本书解释,马斯洛1962年参观工厂时对别人说了一些话,由于他因发表了需求层次理论已经很有名气,别人代劳做了记录形成了他的日志,也不是他亲手所写。马斯洛主要是以他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影响了广大管理者的思想和方法,他的这一发现对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人文科学的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影响都是里程碑式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而他对管理的其他方面却几乎没有涉猎。尽管如此,正如马斯洛的一位朋友所言,《马斯洛论管理》不会帮助大家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和构建一个绩效管理的体系,但是却可以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了解人的本性和潜能,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其他所有管理者还是值得学习研究的。
赵大华:迈克格雷戈因1960年写了《企业的人性方面》这本书,很快便成了X理论与Y理论之父。这个理论是一些有关管理领导的学说,它们描述权威型的管理人(X理论)或者合作型以及相信人的管理人(Y理论)。在描述Y理论大纲时,迈克格雷戈很明显同意马斯洛对人性的论点。事实上,迈克格雷戈使用了马斯洛对动机层次的研究成果,以完善他自己对Y理论管理人的假定。
赵大华:安德鲁·凯依1960年介绍迈克格雷格与马斯洛相识。凯依回忆道,他在波士顿造访马斯洛一家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两个人还没有见过面。他无法相信这两个人竟没有见过面,只有近一年的通信往来,谈到过进步管理的话题。凯依说:“我看着阿比,让他去拿一件外衣,然后就上了车。”(两人)一直来到迈克格雷格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公室。当天,一场伟大的论战就开始了。两个人都极力请求每一位领导人看着镜子,然后提出了他们假设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可今天看起来仍然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极好起点:1、你认为人是值得相信的吗?2、你相信人们会主动寻找责任感和可依赖感吗?3、你相信人们会在工作当中寻找意义吗?4、你相信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学习吗? 5、你相信人们不反对变化,但反对被改变吗?6、你相信人们喜欢工作而不喜欢闲着吗?至于辩论的内容和结果,没有找到。不过可以在马斯洛的书籍中看到马斯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赵大华:在马斯洛和麦克格雷戈两人中,尽管见面不多,但他们长期通信,究竟谁在管理方面给谁的影响更大一些,以及那些具体的说法是谁先提出来的,在管理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竟成了一件公案。但是,很显然,这两位杰出的学者都提出了重要的、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而且以后还将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管理思想。只是由于马斯洛后来一直被疾病所困扰而不能继续写作,而且由于他因病去世过早,没有能够留给我们更多更具体的关于管理的思想,这不能不是管理学界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管理学家赵大华教授2006年8月24日晚曾在他的搜狐博客(http://dahuazhao.blog.sohu.com)里,就博友提出的管理学问题跟“我有一个梦想”做了一次笔谈,涉及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以及麦克格雷戈的X、Y理论。这个笔谈是即时而作,赵大华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除了介绍之外也表达了他的一些见解,提问者“梦想”也对马斯洛的管理思想做了若干介绍,对于管理的一般学习者应该有用。现将赵大华与博友“梦想”的笔谈整理如下(为了保持原貌,我们只是对个别字句做了技术处理),供朋友们阅读:
梦想:管理学根据不同的基本观念,可以大体分为几个学派或者几种方式呢? 您支持哪一种?管理学和心理学有关吧?以前大学课程有管理心理学,并且后来(我)对马斯洛、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过一段时间的自学。现代的管理方法,区别于200年前的具体有哪些技术呢?与县级经济发展的管理有何共通之处?
赵大华:您出的题目太大了。很多学派,几十到上百种吧。但是,管理心理学不是一个流派,而是对所有管理流派和方法起补充作用的通用副课,是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现在的管理方式跟200年前当然有着许多区别,中国的,国外的,太多了。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两个不同的管理学科,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管理也是两个不同的管理学科呢。《管理学》教材应该讨论到这些基本问题,但是目前几乎还没有作者这么做。原因应该是太复杂吧,也没有这个必要。你讲的县级经济发展跟管理学就更远了,今天我们不去讨论它吧。
梦想:可否简单介绍几种您现在研究范畴内,并且比较欣赏的现代的管理方法? 我这边有一本《马斯洛论管理》。
赵大华:我所研究的都是西方主流管理学派,是通用的MBA教程那些东西。我认为只要能结合我们的实际就足够了。马斯洛论管理,流传的不多,因为他是心理学家,并没有很多时间去理会管理。他的层次需求理论很有道理,后来被许多学科都引用了去,在管理领域也是如此。我们在讲管理尤其是讲人力资源管理时,都要涉及到他的这个理论。
梦想:这本书有说明:“本书的内容,全是从他(马斯洛)的日记里逐字逐句照搬下来的。”作者署名是亚伯拉罕·马斯洛。沃沦的署名是在新版前言里,他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教授。考据方面我并不擅长,这个真伪还请赵老师进行鉴定。再版前言里还说“这本书是37年前出版的。” 这本书列举了他出版的几本书,其中(一本是)1965年(出的):《优心态管理》或翻译作《理想管理》
赵大华:刚才我专门查阅了英文版微软百科全书Encarta,并搜索了Google,Abraham Maslow,得知确实有一本书叫做Enpsychian Management(应译为《优化心理管理》,译成《优心态管理》也行,但是不能译为《理想管理》,后者显然是误译)。这本书是马斯洛根据别人对他1962年夏天在一个电子工厂考察时所做的口述日志所编写的,是一些关于工作中的人应该怎样更好地工作、雇主应该如何更好地管理员工的一些随想,在1965年出版。马斯洛说这是他作为一个心理学专家第一次对管理进行探讨,这实际上也是他对管理的唯一一次探讨,因为他于1970年病逝了。这本书原来并没有太多的内容,总结起来一共有36点,大多数内容是重复循环的,没有一个框架,很零碎,包括“人是可以信任的”、“人可以做得更好”、“人要健康地发展”,基本上是他的层次需求理论的一些细说。
赵大华:他(马斯洛在书中)也指出,如果工人都遵守民主、乐于工作,管理者可以对大家进行温和的管理,反之则应“打断他们的脊梁骨”。他的这些想法跟1960年代初期道格拉斯·迈克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已经出版了的X理论和Y理论很接近,但是远没有后者阐述得全面系统,更没有超出出版在先的那两本书的理论范围,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后来也就没有再版。
赵大华:1998年,他的女儿跟人合作,以《马斯洛论管理》为书名扩充再版了这本书,主要是邀请了一些专家和管理者围绕马斯洛当年的随想以及他最为著名的层次需求理论发表议论。
赵大华:我认为,尽管如此,马斯洛主要是以他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影响了广大管理者的思想和方法,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而他对管理的其他方面则涉猎不多。《马斯洛论管理》这本书主要由别人来阐述发挥,是否符合他的本意,就不可而知了。所以,这不算是经典作品。这本书虽然是他的女儿所出,但毕竟不是他本人所写的东西,别人根据其只言片语来借题发挥,难免牵强附会,则是不应该提倡的。作者说是根据马斯洛的日记一字一字摘抄的,也不能说是准确的。根据原来的那本书解释,马斯洛1962年参观工厂时对别人说了一些话,由于他因发表了需求层次理论已经很有名气,别人代劳做了记录形成了他的日志,也不是他亲手所写。应当承认,他的这些东西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值得学习研究的,但由于过于零散,在管理学界则没有很大的影响。
梦想:您所说的36点,我刚才在翻阅这两本书的时候,记得是在(一本别人写的)《马斯洛人本哲学》(的书)第五章优心态管理的第二节。也就是(说,这一节)专门详细列举了36项,总共16页半。而在其它小节中,有更具体的描述。当然这是编者用自己语言总结的,其中也应用(了)大量马斯洛的语言。而在《马斯洛论管理》一书中,讲述、引用和展开马斯洛关于管理的具体观点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更为翔实。(我)注意到书中还提到了马斯洛的Z理论。
梦想:教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这本书(《马斯洛论管理》)的相关内容:Z理论事先假定,人们在达到了一定的经济安全感之后,会要求极有价值的生活,一个能够创造和产生成果的劳动生活。尽管他还没有完成Z理论就去世了,可是我们在今天看到了证据,马斯洛的理论的确领先时代几十年。1998年3月,《财富》杂志的封面故事,讲的就是马斯洛Z理论付诸行动的一个例子,该文章的题目是:“美国公司——我就是新的组织人”。36项只占后一本书的22页,其中还包含了例证,如果不包含则只占13页,而全书总共292页。虽然说有一些是后人的总结,不过马斯洛被称为第三思潮心理学之父,其思想包含的是一个知识和理论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描述人本主义不仅称为心理学,并且把它成为哲学的原因。其实心理学和很多学科也都是从哲学发展而来的。对于管理,不同方式的管理是有哲学背景的,而人本主义对应的可能更接近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其他学者描述马斯洛对管理的观点,或者在其基础上建立发明创造新的管理技术也就不奇怪了。Z理论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最好的管理必须跟被管理者讲哲学、讲理想,让每个人谈自己的追求、目的以及长期目标。并且对于管理者,要求不仅考虑2、3年或者50、100年,并且要有勇气以长期观点、乌托邦理想或者有价值的观点做思考。也就是说,强调“开明的企业不能忽略心理健全成长、自我实现与个人发展。”“开明企业的乌托邦理想、健全心理和道德感的坚持将全面改善组织的营运,当然包括获利表现。这是达到财务和经济成功的‘唯一道路’。” (马斯洛在自己写的《优化心理管理》的)“初版前言”(中这么写道):多年以来,我一直有用日记与自己交谈的习惯,我喜欢在纸上思考一些问题,有时候是一些自由联想、随笔一挥的东西,有时候又是根据以前记下来的一些纸条和概述来写的。不过这本日记却不像平常一样用手写出来,而是对着一部录音机口述出来的,因为当时他们派了好几名非常优秀的秘书给我,她们几乎可以在同时把那些话打出来。对于一名教授来说,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手稿。”
赵大华:几位搞管理的博友昨天在我这里对管理学进行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探讨。“主体管理学”王国锋先生认为现在应该是管理学专家去履行经济学专家所不能承担的历史重任的时候了,管理学专家应该帮助一个个企业应对管理的现实挑战,而不能象经济学家们那样只是应对宏观层面的东西。“兴企强国”向人们展示剖析了国人在接受国外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所陷入的典型误区。管理学家许青安老师认为,管理方法应该是针对环境和人的变化而不断进步所做的研究。“我有一个梦想”则根据马斯洛的思想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心理学等进行了探讨。
赵大华:关于管理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二百个定义。但是有一点,依愚之见,大家的定义至少都会包含这样的核心意思:管理就是根据环境和人的变化不断地确定、实施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艺术,是管事、管人、管时间的方法。当然,大家在我昨天的日志下面畅所欲言,谈论了不少东西,也不乏思想的火花,如果大家有时间,请阅读一下他们的留言评论,肯定会有发现。
赵大华:马斯洛在《优化心理管理》所表达的这些想法,跟1960年他的国人道格拉斯·迈克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已经出版了的X理论和Y理论很接近,但是远没有后者阐述得全面系统,更没有超出出版在先的那本书的理论范围,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后来也就没有再版。迈克格雷戈在他《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针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相应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所谓的X理论和Y理论,前者假设人都是好吃懒做的,管理者应该对员工进行高压管理,后者认为人都是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乐于做事的,管理者应该通过人性化管理实现管理的目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见解和方法却充满着辩证法,为管理者提供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实用管理方法。
赵大华:1998年,马斯洛的女儿跟人合作,以《马斯洛论管理》为书名扩充再版了《优化心理管理》这本书,主要是邀请了一些专家和管理者围绕马斯洛当年的随想以及他的最为著名的层次需求理论发表议论。这本书主要由别人来阐述发挥,是否符合马斯洛的本意,就不得而知了。根据原来的那本书解释,马斯洛1962年参观工厂时对别人说了一些话,由于他因发表了需求层次理论已经很有名气,别人代劳做了记录形成了他的日志,也不是他亲手所写。马斯洛主要是以他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影响了广大管理者的思想和方法,他的这一发现对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人文科学的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影响都是里程碑式的,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而他对管理的其他方面却几乎没有涉猎。尽管如此,正如马斯洛的一位朋友所言,《马斯洛论管理》不会帮助大家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和构建一个绩效管理的体系,但是却可以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了解人的本性和潜能,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其他所有管理者还是值得学习研究的。
赵大华:迈克格雷戈因1960年写了《企业的人性方面》这本书,很快便成了X理论与Y理论之父。这个理论是一些有关管理领导的学说,它们描述权威型的管理人(X理论)或者合作型以及相信人的管理人(Y理论)。在描述Y理论大纲时,迈克格雷戈很明显同意马斯洛对人性的论点。事实上,迈克格雷戈使用了马斯洛对动机层次的研究成果,以完善他自己对Y理论管理人的假定。
赵大华:安德鲁·凯依1960年介绍迈克格雷格与马斯洛相识。凯依回忆道,他在波士顿造访马斯洛一家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两个人还没有见过面。他无法相信这两个人竟没有见过面,只有近一年的通信往来,谈到过进步管理的话题。凯依说:“我看着阿比,让他去拿一件外衣,然后就上了车。”(两人)一直来到迈克格雷格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公室。当天,一场伟大的论战就开始了。两个人都极力请求每一位领导人看着镜子,然后提出了他们假设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可今天看起来仍然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极好起点:1、你认为人是值得相信的吗?2、你相信人们会主动寻找责任感和可依赖感吗?3、你相信人们会在工作当中寻找意义吗?4、你相信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学习吗? 5、你相信人们不反对变化,但反对被改变吗?6、你相信人们喜欢工作而不喜欢闲着吗?至于辩论的内容和结果,没有找到。不过可以在马斯洛的书籍中看到马斯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赵大华:在马斯洛和麦克格雷戈两人中,尽管见面不多,但他们长期通信,究竟谁在管理方面给谁的影响更大一些,以及那些具体的说法是谁先提出来的,在管理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竟成了一件公案。但是,很显然,这两位杰出的学者都提出了重要的、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而且以后还将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管理思想。只是由于马斯洛后来一直被疾病所困扰而不能继续写作,而且由于他因病去世过早,没有能够留给我们更多更具体的关于管理的思想,这不能不是管理学界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