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外债闪黄灯 控制风险动起来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晏琴:老师,您好。我是《中国产经新闻》的记者。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发布消息: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外债余额为4274.3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4.4%。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2653.6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0.57%,占外债余额的62.08%,创下历史新高。请问:您认为这会不会影响到我国外债安全。 中国短期外债是否可控?应该如何规避它所带来的风险?
宋丞策:您好!非常高兴接受你的采访!谢谢!据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末,我国(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我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195.0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36亿美元,增长26.91%。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2653.6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0.57%,占外债余额的62.08%,尤其是短期外债再创新高,这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短期外债占比连续四个季度上升,比国际上25%的安全线高出了37个百分点,这一比例已经明显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但短期外债2653.65多亿美元占我国外汇储备总量比例还算比较低,所以总体看,风险还不是很大,值得注意。
短期外债增加说明企业资金面还是比较紧张,形成寻求借外债的融资渠道,由于短期外债一年内为主,稳定性差,到期必须偿还,所以短期外债占比太多,风险也会加大。这就意味着进入我国的短期跨境资本仍在继续增加,主要来自贸易信贷和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上升,就目前短期外债比例上升不会影响我国外债安全,特别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暴发,潜在的风险正在进一步上升。
首先,增加的短期外债有相当部分来自各种形式的贸易信贷。由于贸易信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基础,所有的对外支付均通过贸易项下完成,不构成额外的支付,因此风险不大。如果剔除贸易信贷,短期外债占比可能就会下降接近安全线。
随着短期外债规模增长的加快,是否已威胁到中国的外债安全呢?国际上一般采用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率,以及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余额的比率,来衡量一国的外债风险。目前,中国这两个指标“都在安全线以内”。
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数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累计升值超过7%。截至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523.88亿美元,同比增长45.55%;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4544家,同比下降22.15%。两者扣减,可见大量投机性的热钱涌入中国。
但是,中国外汇储备(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由于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由于大量投机性的热钱涌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风险系数也会随之升级。随着短期外债规模增长的加快,中国短期外债是否可控?应该如何规避它所带来的风险?
一般而言,外债规模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经济建设对外债的需求量;二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可供量;三是本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外债的承受能力是确定借外债规模最重要的因素。借款不仅要看需要,更要看可能。因此,加强外债规模的控制,必须通过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寻找最佳规模的数量界限。
按照历史经验,贸易信贷正是短期外债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部分投机资金披“合法外衣”进入的平台。不可否认的是,外国投机资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QFII等的合理渠道乘虚而入。若从短期外债占比创新高这一点来看,外汇局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短期外债的管理,中国完全有能力控制中国短期外债。
为了严格管理短期外债规模,今年4月,外汇局再度下调境内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额度。此外,外汇局7月份发布了《关于实行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实行登记管理,以此来严格管理短期外债规模。
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和未来升值预期强化的情况下,以及愈演愈烈的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催化国际商务结算货币美元不断贬值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大量出口企业减少,面临美元的逐步贬值,也进一步加剧短期外债的攀升,最近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有增无减,今后短期外债的上升趋势也可能将有增无减的趋势,当前更不能因为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应付能力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将短期外债增加与投机资本完全等同起来而感到如临大敌,过于悲观。只有正确把握寻找控制短期外债的增加源头,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控制这种风险呢?
一是政策联动,标本兼治。外汇管理部门进一步削减了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该余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核定。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被大幅削减,外汇贷款增长迅猛的势头将受到遏制,信贷控制的另一个口子也被收紧 。
据业内人士透露,自2007年3月末,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开始逐步削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外汇管理部门的削减计划,是以金融机构2006年核定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为基础,大致分为4步,每步截至时间分别为2007年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和2008年3月31日;削减的目标:中资银行分别为2006年指标的45%、40%、35%和30%,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分别为2006年指标的85%、75%、65%和60%。
与此同时,外汇管理部门还提高了金融机构持有外汇头寸的最低限额。这一减一增,意味着金融机构可用的外汇资金大幅减少,必然会对金融机构分享这一利润蛋糕造成巨大冲击,也将进一步减少国内的流动性。汇管理部门此举可谓一举三得。
其一是金融机构从境外分支机构拆入外汇资金数量受到限制,从而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根据国家外管局规定,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境外借款、境外同业拆借、境外联行和附属机构往来(负债方)以及各种结算方式下的海外代付,都纳入短期外债余额的管理之中。
削减短期外债余额,中资银行和境内外资银行从境外分支机构或境外关联机构拆入外汇规模被大幅压缩,外汇资金拆入的减少有助于央行舒缓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疏通企业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要将产业政策和汇率政策结合起来;要将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汇率政策结合起来;要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与汇率政策结合起来;通过正确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经营管理效率改善、资产和负债匹配性的风险管理加强,以及非美元区的国内外市场的重新开拓等,来克服汇率升值和投资环境成本增加等负面影响所导致的短期外债的增加,减少系统性的信用风险、
三是要完善外部融资的公司治理机制,尽量做到不让企业追求资本利得的投机行为与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企业生产投资行为捆绑在一起,尤其政府要为企业多创造良好低成本的融资环境。短期外债快速增长还要适当控制进出口规模,才能减少贸易信贷中进口延期付款和出口预收款的增加;合理控制外商投资企业的借债需求。否则,企业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追求资金利益最大化的,从而造成宏观经济的大幅上下波动。
四是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借入、使用和效益管理。应停止那些不合格的金融机构的对外借款业务和地方政府擅自借款行为,并妥善处理好破产金融机构的遗留债务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主动调整债务结构,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也应该尽力降低从国际市场上借人资金的成本,按照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选择资产质量较好、国际债倌等级高的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对外筹措窗口,降低我国对外总体筹资成本。加强对外债的统计、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外债使用的效益管理,建立一套外债使用效益的考核管理系统,以考核外债的效益情况。
五是要控制外债规模和结构。政府在短期外债的控制上应既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短期负债比重,对外债规模的控制也要通过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进行,科学地确定外债规模与总量,又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六是尽量将外债转为内债,松动“银根”,降低税率,进一步扩展国内融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利率和期限的调整,实现“借低还高”,减少债务成本,降低外债风险。特别是当前面临内忧外患的国际环境,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扩散蔓延,很多外国资本会因为流动性恐慌,及不满足于低收益的困境而逃离美元区,短期外债增加,显示有热钱大量涌入中国的趋势。
综上所述:由于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挑战与机遇并存,对外债的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外债风险管理的重点,特别是短期外债必须实行双层风险控制,一旦企业出现对外偿债困境甚至企业破产,不可避免地将外债风险转嫁给银行和财政,直接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因此,政府、金融和外债企业协调配合,三管齐下,灵活的协调外债的借人、使用和偿还,达到“融次成本最佳、适度适时规模,风险程度最低、经济效益最佳,借债按期归还、保持诚实守信”的外债风险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