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艺术电波---时代是有谢晋的,谢晋是无时代的
今天新华网传出让电影界震惊不已的消息,中国著名导演谢晋于18日凌晨去世。噩耗传开,华夏同胞为之哀痛,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虽然一代著名的大师谢晋走了,却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作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工作者,不但有艺术感觉的创新精神,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在观众中产生震撼、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正象以前影视界人士这样评价谢晋:在以往的印象中,老人们至少在外人看来显的更为内敛,很难把握。老人是些不爱说话的孩子,有人甚至可能会觉得孤独的老头很可怜。可谢晋给我的感觉正与此相反,我感觉到身上那股不服老的气息,他还在为自己一生的电影梦想燃烧着。
谢晋作为一个时代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影迷们的内心深处。而谁都不知道一个伟大导演的背后,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特别是谢晋对儿子们的付出有多大,恐怕鲜有人知。前不久,导演谢晋痛失长子,让谢晋最放心的儿子离他去了,而今天的谢晋又远离热爱他的观众乘鹤而去,举国为之悲痛。
正如余秋雨曾这样评价道:“在这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一大批中国人如果没有《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等电影可看,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失落?”
当今天的谢晋平静地走完了《艺术人生》时,当我们亲眼目睹伴随中国电影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人时,当我们细细的回味他那些在电影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电影时,我总是不禁想到谢晋的艺术真谛,也许是它能够贴切地让我感受到生命是何等的短暂,与电影的"永恒性"相比,它仅仅是那么倏忽即逝的一日罢了。然而,我眼前的谢晋仍在用血液里的激情燃烧着生命,永不消逝的艺术电波。
谢晋艺术生平: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在家乡度过童年,并上了一年小学。
三十年代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读小学。
1938年 赴香港读中学。
1939年 回上海就读于大夏附中、稽山中学高中,业余时间到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金星电影训练班学习,指导老师有黄佐临、吴仞之等,并参加由于伶等人支持的学生戏剧活动,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岳云。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名家。
1943年就读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后在重庆中青剧社任演员,跟随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去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黄花岗》、《鸡鸣早看天》、《郁雷》等戏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这一时期,确立了向导演专业发展的艺术志向。
担任副导演的影片:
《哑妻》(48年,大海大同电影厂);《鸡毛信》(53年,上影厂);
担任导演的影片:
1947年 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复学,导师余上沅。
1953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导演)意大利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环》(导演) 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剪辑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文汇报》、《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电影奖(1977一1987)故事片奖、导演奖。
法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5年 美国十大城市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镇》(导演) 获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美术奖;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获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演员徐松子获“捷克戏剧家协会评委奖”);捷克第40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1989年发行影片评论奖、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法国第1届蒙彼利埃电影节“金熊猫奖”。
任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
前后曾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于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1988年 作品:《最后的贵族》(导演) 获第1届中国电影节荣誉奖。
任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第5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任第7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1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
1991年 作品:《清凉寺钟声》(导演)《启明星》(导演)1992年 8月8日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美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92年在上海谢晋在恒通影视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导演。曾任: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美国电影艺术专科学院委员、美国电影导演工会会员。
1993年 作品:《老人与狗》(导演) 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1993年“十佳影片”奖。2月任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校长;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任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第8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第2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儿谷》(导演)获1995年第4届全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荣誉奖。5月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 任第6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鸦片战争》(导演) 获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道具奖、最佳男配角奖;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上海影评人奖“永乐怀”1997年“十佳影片”荣誉称号。
1997年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1998年 任第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家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任第9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个人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出版《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
2000年 电影《女足9号》
三次担任“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担任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干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哑妻》、《鸡毛信》、《女篮五号》、《大李、老李和小李》、《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