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业:一个“中国梦”的诞生和幻灭(系列思考)


中国房地产业:一个“中国梦”的诞生和幻灭(系列思考) 幻梦之一:从“人傻、钱多、速来”到“人精、钱少、快跑”的游戏; 幻梦之二:从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的“共谋”到“对赌”的博弈; 幻梦之三:从“天天政策好消息”到“日日企业坏消息”的结局; 幻梦之四:……,……。 ……,……。 我们一直在冷静地、理性地,观察和分析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和演变,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中国梦”的诞生和幻灭! 尽管我们常常也会像“愤青”一样思考和行事,但之所以我们并没有加入论战,是我们仍然害怕陷入“屁股决定脑袋”的嫌疑!因为我们终究还是此局中人!因此只要你一发言,就避免不了挨左一耳光右一拳头的尴尬!然而现实又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有太多的忧虑,所以不吐不快,权且当做自由博客、一家之言、文责自负罢了! 如果我们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似乎太自信太自恋,但事实是早在2007年的10月,我们依据客观的分析研究和观察市场的异常现象,就有强烈的预感:中国房地产业可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就向部分战略合作者做了预警! 而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城市和企业还沉浸在“高歌猛进”的乐观中,甚至业界很多所谓的专家还在信誓旦旦地断言北京“奥运”后价格还要再上层楼……随后的一段时间,万科的“拐点论”和降价行为更是受到了“千夫所指、人神共愤”的境遇……那些年年月月习惯性“唱空”市场的人士的声调更是高亢……。 事到如今,所有的人已经相信“狼来了”的故事终于是真的了! 今天我们首先将2007年10月北京蓝石顾问公司的《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环境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摘录如下;同时,在2008年的8月间,我们继续修正和强化了这些判断: (随后我们再表述系列的思考观点) ■中国房地产“增长周期(1999年---2007年)”的分析: 此前,中国房地产的(主要城市)市场化进程已经走过了大约10年的周期,也经历了2轮的高涨阶段(价升量增): (1)1999年---2003年: (一线城市,例如北京等)市场主流项目的价格平均上涨为50%; 例如,北京自2000年以来,步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年度市场交易量增长速度为20%--30%之间,年度价格涨幅在10%左右 (二线城市,例如昆明等)市场的主流项目的价格平均上涨为30%; (2)2005年---2007年: (一线城市,例如北京等)市场主流项目的价格平均上涨为100%-150%; (二线城市,例如昆明等)市场主流项目的价格平均上涨为40%--80%; 更有甚者,例如北京的一些项目,在2007年里的两个月时间内每平方米从18000元涨到26000元;6个月内涨到32000元,一平方米涨幅高达14000元。 事实上,市场完全呈现出典型的“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表现在: ★定价权完全在供应方; ★排队抢购等等……。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本质和困境: 1)卖方市场: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特征)“卖方市场”: (1)表现为: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平均利润过高、经济房地产化;大众排队购房、定价权在卖方等等……。 (2)原因是:刚性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还有“虚拟资金”--投机、投资需求)和同样刚性稀缺的“土地”供应不足的双重拉动和推动下,地价和房价呈现出“测不准”的规律。 2)土地制度: 今天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体国民都热衷于将“货币化财富(银行储蓄)”向“物化的财富(不动产业)”进行转移的运动,中国的“土地价值(价格)”正在实现从“零”到“X(正数)”的转化,在这一进程中,国民财富正在“生产”实现和“再分配”实现。 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其目的是推行市场化,但是中国的多项改革走到今天,基本上都是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计划经济色彩浓厚),而需求面市场化严重过度。 我们也认为,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土地”的政策和制度,因为它是可以通过人为控制而改变的,或者可以认为它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交易主体操纵所造成的。 3)政策调控的方向: 2005年以来,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目标,是“稳定房价,调整住房结构”。 一方面,强调政府公共住房保障责任,推动形成“商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四类保障性体系; 另一方面,在调控政策上,重申此前的“70/90”、“限外”、“第二套房贷”等涉及“金融、信贷、土地、税收”等多项政策。 实际上,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最主要是从“需求”方面(金融、信贷、税收)首先尽最大可能“减少”市场的“投资(投机)需求”,以改变“交易规则”的方式限制“交易资格”和增加“交易成本”,以达到“挤出”这部分消费的规模,进一步影响“纯粹消费需求”的强度。 ■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和转型: 中国经济是高外贸依存度和高投资的经济结构。或者说,中国经济增长"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即"两高一低",经济靠"出口拉动"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此,2007年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部需求的拉动。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便是必然的。 此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次贷危机” 持续地恶化,(目前已经演变成为“金融危机”),实际上,一场比“贸易战争”更残酷的“财富争夺”将在国与国之间上演,中国经济也必然地被“卷入”和“共振”,未来相当地被动和不利。 我们同意专家们的观点:2008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就已出现“拐点”。或者说,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格局已经进入了转变点,有转向“通货紧缩”和“经济滞胀”阶段的可能。 目前,中国政府决策层为宏观经济的定调由此前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全面通货膨胀)改为了"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未来,政府将出台包括对信贷政策进行微调、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出口企业退税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现实: 房价“剧烈下降/有价无市/温和调整”的三类城市: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曲线”是完全不同与一般商品的“供—需曲线”,它具有“正斜率”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资本品”特征非常明显(买“涨”不买“落”),在中国甚至常常出现“资产泡沫”的现象。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市场出现了一个“连锁反应”和价格的“下降循环”: “投机者抛盘--价格下降--消费者观望—交易量萎缩--发展商急于变现—价格下降……”。 (1)房价--“剧烈下降”的城市: 深圳、广州自2007年11月以来,出现了剧烈的波动,目前大约已经下降30%--50%以上的幅度,跌回到2007年初的水平,而且成交量也是大幅萎缩。 (2)房价--“有价无市”的城市: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2008年上半年没有出现明显的价格跳水,甚至价格还在“虚涨”中,然而“交易量”却急剧下滑,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   但是,进入2008年8月以后,北京、上海的一些项目的房价开始“松动”和“跳水”。 (3)房价--“温和调整”的城市: 国内其他的“二、三线”城市,如昆明等,同样是“交易量”大幅下滑,价格出现小幅波动(15%--20%),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 我们预判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是: (短期)“剧烈震荡”、(中期)“谨慎乐观“、(长期)“阶梯成长” 第一,我们相信,在2008年底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至少还会出现普遍的、明显的项目和产品价格的“恐慌下跌”,特别是那些目前“价格坚挺”的城市,原因是很简单的: (1)这是对过去一年里房价“透支性”疯狂上涨的“理性修正”! (2)特别是到年底,随着银行贷款的到期、工程款需要结算等,同时又因为各企业和项目整体销售状况都不理想,资金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企业和项目不得不采取大幅降价、甩卖存货的方式来回笼资金。 第二、我们认为,中国房地产业真正的“低谷期”和最坏的时候还没有到来,还有一次“恐慌下跌”→价格进入“合理区间”→交易放大→价格稳定→恢复性增长……。 第三,只有待价格已经回落到“合理区间”后,严重的“卖方市场”--趋向于“相对平衡”,需求才能逐步释放,交易量放大,市场才能重新回到恢复性增长的轨道上来,但是,一如过去一样的“暴涨”的现象将不可能再现。 第四,我们还认为中国这一轮中国房地产的调整周期,乐观一点可以在2009年的二、三季度走出“低谷”,情况再坏一点或者还会到2009年底、2010年前后才能步入恢复性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