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成为当前热点题材


有资料显示,近一个月内,发布重组相关公告的上市公司多达92家,数量明显增加。其中,36家ST公司拟借助重组扭转经营困境从而实现“保牌摘帽”。而在近期盘面普遍偏弱的情况下,重组板块却股价坚挺,成为近期资金追逐的目标。

重组公告密集出台

近期,上市公司重组公告密集出台,既有重组获得通过的公告,也有注资或集团内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个股也在近期停牌。

重组获得通过的公告,如中兵光电(600435)定向增发收购集团公司优质资产的公告,华立科技(600097)发布的重大资产重组及发行股份收购远洋渔业资产公告。纵观数家重组的公司,其中很大一部分以集团内部整合为主,如“攀钢系”、“河北钢铁集团系”、“华源系”、“盐湖系”、“新湖系”,还有最近停板的“国投系”。其中,国投新集(601918)、国投电力(600886)突然停牌,称有重大无先例重组公告,这无疑激发了市场的种种猜测,也表明重组的确有进一步升温的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拥有同一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往往拥有一定的重组机会,毕竟在解决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方面,近期已成为监管机构着力解决的焦点问题,故近期出现接二连三的同系重组的信息。

ST个股重组为保牌

除集团公司重组较多外,ST也是此时重组的主角之一。通常年底为ST个股保壳之际,每逢年底,ST股的的保壳重组信息便较为丰富,重组传言也最多。有分析人士认为,以往经验显示,传言往往会成为现实,因此ST股也值得关注。

资料显示,今年三季报,36家ST公司中,26家出现了亏损,想要实现全年业绩扭亏的难度很大。其中,ST金化、*ST昌河、ST张铜、ST耀华、ST天桥和*ST申龙等6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亏损超过1亿元。同时,16家ST公司9月末的资产负债率超过了100%,通过重组解决这些公司的债务负担已是刻不容缓。

分析人士称,一方面地方政府对ST公司有保牌意愿,积极寻找接盘者;另一方面,市场经过巨幅下调之后,场外公司的借壳成本已非常低廉,因此“ST公司”的重组案例屡见不鲜。

风险与机会共存

我们认为,从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的三点要求可以判断并购重组将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哪些企业并购重组的可能性较大?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主要有以下的几类企业:第一,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优胜劣汰;第二,有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第三,有助于增强大企业战略地位;第四,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公司;第五,环保、节能和高科技企业;第六,可以带动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当然,相关政策给予了重组品种明显的刺激,但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风险与机会共存,作为投资者应理性看待。

从机会来讲,并购贷款12年来首次开闸,对上市公司并购将形成资金支持。从国际资本市场来看,大多并购也发生在并购成本低、政策支持性强的市场阶段,而此政策恰恰出台于我国资本市场价格处于调整后的低谷区域,目前A股市场经过持续调整,平均PE已降至18倍左右,平均PB也在2.5倍,偏低的估值水平为上市公司实现并购重组提供了良机。而从政策的界定看,非常明确的对企业并购范围给以了多种形式的肯定与放宽,对于目前A股许多经营困难、现金流紧张,但有完整产业链、实现并购后可提高资源整合效率,提升上市公司业绩、扩大股东回报的公司自然是非常难得的发展机会。

但从风险角度看,ST板块、重组板块作为壳资源的“大本营”,实际上有的公司已处于非常严峻的经营困境,很难得到并购贷款支持,这样的公司只是短期游资的炒作题材。其实,政策在界定上有严格的要求,如商业银行必须对并购进行评估战略风险,包括并购双方行业前景、市场结构、经营战略、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和股东支持等方面,其中并购双方的产业相关度和战略相关性,及可能形成的协同效应;并购双方从战略、管理、技术和市场整合等方面取得额外回报的机会;并购后的预期战略成效及企业价值增长的动力来源;并购后新的管理团队实现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并购的投机性及相应风险控制对策;协同效应未能实现时,并购方可能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或退出策略及借款人对还款现金流的控制是否合法合规等方面均有严格的程序与规定。因此,并非所有目前A股中的重组股都会得到并购贷款的支持,而能够取得并购贷款的金额商业银行控制有50%,另外一些则需要企业自筹。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那些业绩极差、回报极差、管理混乱、产业前景不佳的公司,其实此政策影响并不大,炒作过后仍难以避免转板或摘牌。而投资者目前要回避的是,由于并购重组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在当前即将面临年报冲击的背景下,连续两年亏损、净资负值严重的*ST重组题材股应加倍小心,因为它们中的一些品种在时间上已没有并购重组的机会,这也是其最大的风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