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1997,香港回归前不是殖民地


叶匡政:1997,香港回归前不是殖民地
                      ——改革30年系列评论之二十

1997年流行词:香港回归

       每个内地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港。它是粤语歌、刘德华、四大天王的香港;是王家卫、《阿飞正传》《重庆森林》的香港;是《英雄本色》、小马哥、周润发的香港;是古惑仔、无厘头、周星驰的香港;它是兰桂坊、尖沙嘴、弥敦道的香港;它是茶餐厅、柠檬茶的香港;它是梅艳芳、张国荣的香港;它是金庸、成龙、武侠的香港;它是八卦、狗仔、娱乐的香港;它是李嘉诚、霍英东的香港;当然,它还是紫荆花的香港,是人们心目中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购物天堂。

       过去说香港是个文化沙漠,然而30年来中国人大多数的文化记忆,深深地打下了香港的烙印。对内地人来说,香港曾经遥不可及,但从1997年7月1日这一天起,却变得触手可及了。当它灯红酒绿、衣香鬓影的浓雾,在人们眼前渐渐消散之时,这颗东方之珠的光芒里竟蕴含着无数说不清、又理不明的复杂情感和内涵。

       有关香港和香港回归的文字太多了,我们还是说一说人们对香港的一些误解吧。

       人们多以为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回归前,英国对香港实行的确实是殖民地统治,而且这种殖民色彩还很典型,但不等于说香港就是殖民地。殖民地主要指因外国统治或管辖,已经丧失了主权的国家。所以殖民地所面临的是独立问题。对这个问题,当年国际上的认识也是模糊的。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便在1972年3月8日,向联合国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宣布:“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因此,不应列入反殖宣言中适用的殖民地地区的名单之内。”中国政府的这个立场,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支持。同年11月8日,联合国大会便以99票对5票,通过了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上除去的决议。这是香港走向回归的第一步。

       另外则是对香港文化的认知。香港是在历史的夹缝中,繁衍出了它独特的文化型态。100多前,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曾给香港下过一个定义:“一个贫瘠之岛,永远不会成为贸易中心。” 然而,事实完全不同于他的想象,数十年间,这个弹丸之大的边陲渔港,却成就为一个商业奇迹。它不仅是世界级的航运中心、自由贸易港,也成为了亚洲的金融中心、东方的好莱坞。这一切固然和大陆当年的封闭、台海两岸的隔绝对峙有关,使香港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也和东南亚各国的政局不稳,包括香港的零关税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有关。不过使香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香港文化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使一切风云激荡、因缘际会在这里成为可能。
    
       香港虽小,却有广聚四海的胸怀;历史虽短,却有优雅内敛的贵族气息。梁文道曾将之归纳为一种部落社会特征,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正是这种特征使他们可以迅速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帮助他们培养了坚忍、勤奋,以及独特的创造力,使它成长为一个能够容纳世界的文化集散地。曾荫权对香港文化精神,用当地土话下过一个定义,叫“搞定”精神,就是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到了香港都会被当地搞定。
 
       香港回归已11年,或许这是让香港人刻骨铭心的11年。无论我们如何看香港,香港人如何看大陆,一个趋势是必然的,就是香港正在逐渐融入大陆。这种融入对两地来说,都会经历一个既兴奋又失落、既好奇又犹疑的感情阶段。正像歌手艾敬唱的,香港它为何那么香?相信会成为每个人常常思量的问题。

1997年备忘:

       飞黄:斯人已逝,然而柯受良当年的壮举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虽是他的个人行为,却似乎表达了港人对回归的一种想法。启动、换档、提速、起飞,所有的惊、奇、险都在这1.58秒里,背后有亿万双眼睛的期盼。1997年6月1日13时19分7秒,柯受良驾三菱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这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唯一的黄色瀑布。柯大侠虽飞越了黄河,却在5年多以后,因饮酒过量,导致哮喘发作在上海逝去,终年51岁。这让人唏嘘叹息不已!
 
       MBA:工商管理硕士的英文缩写,这一年在中国成为抢手货。MBA教育起源于美国,专门用来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这一年,MBA不仅受到中国公司的大力追捧,更成为无数人期望通达财富之门的一个梦想。不仅书店冒了各种MBA书籍,到国外读个MBA也成为对财富有热望的人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