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困惑


林小骥/图文

    作为工作室项目小分队,我们从只有零上5度左右的上海来到了25度,气候宜人的云南西双版纳,进行为期一周的项目前期调研。当人们对丽江还一无所知的时候,西双版纳和大理就已经很出名了,那里曾包含了人们对彩云之南几乎所有的美好遐想。

 

    印象中的版纳是偏远的,是充满民族特色的,是单纯的。然而正如大多数中国大地上曾经的“著名”旅游地一样,在数十年来旅游团大军的冲刷下,版纳成为了观光游的牺牲品,本来都是傣家古寨的景洪变成了水泥、厕所砖建筑充斥的庸俗城市,民族风情成为了刻意、虚假的歌舞演出,单纯的村落也变成了以宰客为主业的景点。

 

    如今当中国开始兴起体验式旅游时,富裕起来的都市白领们朝思暮想的已是悠闲的丽江古镇,而版纳则仍然在接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团,跟着导游的小旗,仅仅是到此一游的旅客们注定将不会对这里有什么留恋。以前是广东人如潮水般在全国各地的著名景点拍照留念,如今则换成了刚刚有点钱的东北人。版纳的旅游无可奈何的进入了恶性的低端循环,怎么在游客身上捞更多的钱成为了所有景点的最重要目的。

    在转了数个景点对西双版纳无比失望后,在当地人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山上的悠然台,这是一个台湾女设计师和他的瑞士丈夫十几年前来版纳时修建的庄园,本来只是作为自己家用,但是由于参观的人太多,所以把它变成了家庭旅馆,据她说他们去过世界许多地方,一直想拥有自己的一片树林,在当时的版纳由于没什么外国人,政府想给版纳增加国际色彩,于是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把山上的一片橡胶林地卖给了他们。他们来到这里第一件事就是种树,然后买了三栋傣家老宅,把它们的建筑材料合起来修建了自己的家,接着为了做家庭旅馆又建了三栋房子,然而这已经是他们能够承受的极限,因为再建的多就要砍树了。

    进了院子的大铁门,是一条石子铺的小路,路两边都是各种版纳的树木花草,一路来到主宅,是一个傣族风格的架空房子,但是空间要比傣寨宽敞通透很多,寨子依山而建,山下就是湄公河,在架空的大厅边上还可以看到山下的河流及对面的山,景观宜人,整个庄园的感觉让人非常放松。

 
 

    跟设计师小林聊起来才知道,她们这个家庭旅馆是经过许多年一点点做起来的,许多摆设及家居都是在不同地方收集回来的,这里的客人大多是欧美人,最开始是朋友来玩,后来口碑相传,越来越多在中国的欧美人到了冬天回来这里度几天假。房价是100欧元一天,旅馆只有4间房子,所以价格比较贵。欧美客人之所以来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家庭旅馆所给人的悠闲及温暖,他们很多时候甚至会和主人一起做饭。客人们去玩的地方也都是一些偏远的还没怎么开发的山寨,要不就是去雨林里走走。

 

    也许旅游都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刚开始的时候是想在最短的时间见到最多的东西,哪怕是人为的也无所谓,只要满足到此一游的需求就行了, 但是其实有时候旅游最让人兴奋和难忘的的地方不是计划中的场景,而是不期而遇的惊喜,还记得在西班牙马德里旅游时,拜访一个并不是很有名的老教堂,刚好碰上有人在里面结婚,于是进去听着乐队演奏乐曲,还有天主教老神父诵读祝福的经文,整个过程非常的传统,那次经历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其实旅游到了最后就是要去感受一个地方自然的文化特色,而一个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仍然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本味,建筑特色的地方则是幸运的,也肯定是吸引人的,而那里的人们一定是骄傲的。

 
    但是很可惜,西双版纳发展太快了。在版纳居住多年,小林看着对面的山林被一点点的砍伐变成农田,而景洪的傣寨也不断的消失,现在市里还有几栋高楼正在建设中,而最让他们郁闷的是他们的庄园因为环境很好,于是当地政府也看上了这里,在他们院子后面修起了庸俗的仿西式别墅,而且整整齐齐,每栋都一模一样,有一栋还修在了他们家门口,可以直接看到他们的院子。看来观念的落后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粗俗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以 GDP挂帅的官员说了算的国家,它不像有些国家总会有那么一些保守的势力在制衡着过快的发展,总有那么一些人仍然认为古老的东西更有价值。

 

    也许有些人会说那当地的傣族人就认为仿美国式的大别墅才是好的生活,他们根本不想住什么傣寨,只有你们这些在城市里享福享惯了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人才要体验什么民族风情。但是一个没有记忆,抹掉过去的民族不管经济再怎么发达,到最后都将是自卑的,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们都会去寻找自己的过去,寻找自己民族跟别人的差异,正像日本在全盘西化之后又突然开始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并到现在为止越来越重视的去保护一样。十年太长,只争朝夕,这是中国的现状,悠然台也许有一天也会被旁边繁忙的工地赶走吧。